王瑞锋;李新毅;刘鑫爱;李雯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垂体腺瘤组织标本55例,其中侵袭性者30例,非侵袭性者25例.运用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垂体腺瘤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VEGE和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病理特点在HE染色光镜下不易区分;VEGF和bF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两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5).结论 VEGF和bFGF的过度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反映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张素勤;刘跃亭;陈来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SF中MBP,另以15例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椎麻醉手术的非创伤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组CSF中MB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053±0.207) μg/L,不同病情组间CSF中MBP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SF中MBP含量升高,脑实质损伤程度越重,其脑脊液MBP含量升高越明显,检测CSF中MBP含量变化对判断颅脑损伤病情及其预后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贾智军;杨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补肾中药对大鼠c-Jun、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女贞子组、淫羊藿组、氯米芬组、倍美力组和蒸馏水组5组,分别给予女贞子水煎液、淫羊藿水煎液、氯米芬水溶液、倍美力水溶液、蒸馏水,连续灌胃15 d后腹主动脉真空负压取血及快速脱颈椎处死取杏仁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E2、T、Fsh及杏仁核c-Jun、c-Fos蛋白的含量.结果 女贞子组、淫羊藿组的血浆激素水平及脑杏仁核c-Jun、c-Fos蛋白含量均比蒸馏水组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之间的血浆激素水平及c-Fos蛋白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淫羊藿组的c-Jun的蛋白含量比女贞子组有升高(P<0.05),女贞子组、淫羊藿组的血浆激素水平及脑杏仁核c-Jun、c-Fos蛋白含量均较氯米芬组和倍美力组低(P<0.05).脑杏仁核c-Jun、c-Fos蛋白含量的增多和血浆激素水平的升高有相关性,呈S曲线相关(P<0.05).结论 补肾中药在一定范围内能增强c-Jun、cFos的表达.
作者:田允;蔡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a,NMO)又称Devic病,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同时或相继累及视神经与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在视力改变之前或之后数日或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症状.现对我院2000年-2008年收治的25例NMO的临床资料、脑脊液、视觉诱发电位、影像学改变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以探讨NMO的临床特点.
作者:李洁;牛争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评价.方法 以2005年5月-2008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7 d~14 d内成功完成PCI治疗的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Bioz 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 18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 (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心脏指数( CO/CI)、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SV/SI)、外周血管阻力/阻力指数(SVR/SVRI)、速度指数 (VI)、加速指数(ACI)、液体水平(TFC)、左室功能/左室功能指数(LCW/LCWI)、预射血期( 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STR),对治疗前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结果 成功PCI使收缩时间比率、SVR/SVR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速度指数、加速指数、左室功能/左室功能指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 择期PCI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作为评价PCI疗效的手段.
作者:苏轮;薛俊仙;陈昕;孙沛;白秉学;李晓利;李彬;张金花;武若君;王亚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3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及氢氯噻嗪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血压达标后3个月时(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分别测量患者肱动脉压及应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压.结果 治疗后两组药物对患者外周肱动脉压的影响无明显不同(P>0.05);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4.5 mmHg(P<0.05).结论 虽然两种降压方案对外周肱动脉压影响相似,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更显著.
作者:柴晓红;韩清华;张亮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对大鼠在体海马长时程增强(LTP)诱导及维持的影响.方法 ①电生理手段记录大鼠在体海马CA1区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s)变化;②通过侧脑室注射给药观察重组人apoE4及apoE3对LTP形成的影响.结果 ①高频刺激(HFS)成功诱导海马CA1区LTP,不同apoE异构体(apoE4,apoE3)对大鼠在体海马LTP具有不同的作用;②ApoE4对大鼠海马LTP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ApoE4预处理时间依赖性压抑了海马LTP的诱导和维持;apoE3对海马LTP的诱导和维持无影响.
作者:王瑞锋;李新毅;刘鑫爱;李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MS23对麻醉正常血压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对清醒无拘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PowerLab系统记录MS23对麻醉正常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采用DSI心电和血压遥测系统观察MS23对清醒无拘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 MS23 0.1mg/kg~1.0mg/kg 静脉给药降低麻醉正常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压大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对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室压大下降速率和心电图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而Ami降低收缩压的同时,增快心率、增大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压大上升速率.MS23 1.0 mg/kg 灌胃给药对清醒无拘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以对舒张压的作用更明显;对心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MS23对正常血压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心脏无兴奋作用.
作者:刘宇;王蕾;吕吉元;王德锁;梁月琴;张明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条件下香烟提取物(CS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第4代~6代HUVECs,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分为3组:①对照组;②不同浓度(5%、10%、20%)同一时间点CSE组:6 h后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③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点CSE组:5%CSE刺激HUVECs,于不同时间点(4 h、6 h、8 h、12 h、24 h)分别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分析(ELISA)法测定各组上清液中t-PA和PAI-1的抗原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5%、10%、20%)同一时间点CSE组中,6 h后各浓度CSE组PAI-1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与20%CSE组t-PA含量变化明显降低,而5%CSE组t-P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点CSE组中,5%CSE组PAI-1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t-P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E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抑制其纤溶活性,从而增加血栓病的发生.
作者:马瑜慧;胡晓芸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DNA氧化损伤状态以及厄贝沙坦治疗的影响.方法 检测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厄贝沙坦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尿肌酐、尿8- 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20名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组.8-OHdG检测采用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尿8-OHdG 水平明显升高(32.84 ng/mg±19.68 ng/mg Cr vs 22.47 ng/mg±12.18 ng/mg Cr,P<0.01),经厄贝沙坦治疗两个月后,8OHdG水平明显降低(23.34 ng/mg±14.48 ng/mg,P<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DNA氧化损伤明显.厄贝沙坦对该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
作者:赵子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病例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允许合并使用硝酸甘油片0.5 mg舌下含服.疗程均为4 周.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80.0%(P>0.05);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临床证候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作者:陶玙婧;江蓓湖;丘洪;李彩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芩丹胶囊的质量标准,并进一步明确其内含有效成分,探讨其降压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芩丹胶囊中地龙、川芎、桑寄生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钩藤碱、盐酸水苏碱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良好.丹参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钩藤碱、盐酸水苏碱的含量分别为0.669 mg/g,19.11 mg/g,4.3 mg/g,0.126 mg/g,30.1 mg/g.结论 本方法可作为芩丹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其内含有多种已被证实有明确降压效果的成分.
作者:任敏;王博;张继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作者:郑磊;李学文;张慧颖;李毅;刘亮;李晓平;王裕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8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08例,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80例,服用血塞通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0%(P>0.05);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的作用(P>0.05);治疗组对改善临床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春翔;骆丽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结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0例,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静脉输注,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5.6%,对照组为26.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9.4%,对照组为38.2%;治疗组病死率8.3%,对照组为20.6%.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收到较好效果.
作者:宋祥和;高楠;邹建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芬太尼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TBI) 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痛觉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次数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芬太尼组、TBI组.使用Feeney 法自由落体致伤原理,制作TBI 模型,连续记录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痛觉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次数,再将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电生理纪录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较,TBI 组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芬太尼组腹腔注射芬太尼后VPM核的痛觉敏感神经元的放电被明显抑制,与TBI 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芬太尼可抑制TBI后VPM的放电频率,阻断痛觉传导,减轻神经源性炎症,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学波;仝海波;段虎斌;陈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静脉输血浆对脑出血早期预防血肿扩大的疗效,对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情况.总结更适合于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出血量小于30 mL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于24 h和48 h分别复查头颅CT,血肿体积增大1/3为早期血肿扩大,分析早期应用血浆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24 h~48 h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中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早期使用血浆可预防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脑出血早期,特别是24 h内使用血浆,可能预防血肿扩大,减轻患者病情.
作者:谷玉平;何小燕;陈俊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吡那地尔(Pinacidil)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Ⅰ组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下穿线,不结扎,持续210 min.Ⅱ组为缺血再灌注组,可逆性结扎LAD造成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持续3 h.Ⅲ组为吡那地尔药物后适应组,心脏局部缺血30 min,在再灌注前1 min给予吡那地尔药物干预,直到再灌注后9 min,共给药10 min.包括3个不同剂量亚组,Ⅲa组为吡那地尔25 μmol/L药物后适应组;Ⅲb组为吡那地尔50 μmol/L药物后适应组,Ⅲc组为吡那地尔100 μmol/L药物后适应组. 在实验过程中采集记录下的心电图和左心室内压波形进行分析,实验结束时,再次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将2% Even's blue染液2 mL从连接主动脉的三通管侧管内注入,使心脏蓝染,-70 ℃保存,以备心脏梗死面积检测使用.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试剂盒用于定量测定灌流液中LDH的活力.结果 Pinacidil不同浓度组心肌梗死区面积占危险区面积、LDH和再灌注3 h心率(HR)、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LVSP-LVDP)、左室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压力大下降速率(-dp/dtmax)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不同浓度的吡那地尔后适应组间,以其中Ⅲb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明显.结论 吡那地尔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性作用,且药物后适应有佳的浓度.
作者:申宇;梁智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尽管随着心脏介入技术及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要带病生活,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仍然较少.
作者:康善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奥美沙坦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1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据血脂达标与否分为两组,血脂达标组与血脂未达标组.两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奥美沙坦20 mg/d~40 mg/d)与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d~10 mg/d),两亚组血脂未达标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40 mg/d).4组患者均连续服药9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时,测定各组的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血脂达标组两亚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血压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或P<0.01);两亚组在治疗后6个月、9个月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斑块大长度(Lmax)、斑块大厚度(Lmax)与治疗前相比减少(P<0.05).血脂未达标组两亚组在治疗后血压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或P<0.01);两亚组在治疗后3、6、9个月IMT、Hmax、Lmax、Tmax与治疗前相比进行性减少(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亚组血压下降幅度及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指标减小幅度,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幅度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相当.
作者:韩玉娟;韩清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