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泉;王晨虹
目的 探讨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多抗甲素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琥已红霉素、甲硝唑、漱口水,实验组除上述用药外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味和多抗甲素片,跟踪回访1年.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多抗甲素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王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冠心病(CHD)是发达国家人口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也呈增长趋势.近年来CH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无突破性进展.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CRP与CHD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多,逐渐揭示了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本文就CRP与CHD的关系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肖黎保;李伟;卢开林;王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作者:刘彬;符逢春;徐慧;刘东林;刘起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服用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平欣)40 mg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2.5 mg 口服,1次/日.结果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6.8%(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可靠.
作者:周明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者Braunwald在2003年提出,心力衰竭,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心脏病后的大战场.高度概括了目前所面临的心力衰竭诊治的挑战.随着现代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作者:王利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5%,4 mL/kg)一次性输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113例DAI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纽(对照组,50例)及高渗盐水组(治疗组,63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活完全自理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早期应用高渗盐水一次性输注治疗合并休克的DAI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耀军;李颖;韩杰林;王志伟;张俊玲;胡建忠;李国华;郝解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氯沙坦钾片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3例DN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24例)和对照组(B组,2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 60 mg,1次/日,静脉输注,14 d为1个疗程,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生化指标及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总胆固醇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两组治疗起效时间在12周、24周时总有效率分别为50.0%、65.5%(P<0.01);在36周时为75.0%、82.8V0(P<0.01);两组完全缓解率在24周时分别为33.3%、44.8%(P<0.01),36周时分别为45.8%、55.2%(P<0.01).结论 氯沙坦钾片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治疗DN,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肾小球滤过率(GFR),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延缓肾损害的进程.
作者:赵文化;周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汉防己甲素(Terandrine,TET)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鼠SAH后DCVS脑组织、血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CGRF 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基底节区、海马、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注血3 d各脑区、血管CGRP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注血后30min、注血后7d显著下调(P<0.01);TET组在注血3d虽然仍较同期正常对照组降低,但较同期注血组高(P<0.01).结论 TET可能是通过抑制CGRP mRNA表达下调而达到防治SAH-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的目的 .
作者:张惠光;吴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制水蛭丸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应用水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连用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66.67%;两组总有效率及病程稳定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应用水蛭丸治疗有利于尽快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
作者:王凤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养心汤治疗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的短期疗效.方法 56例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应用养心汤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l总积分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心汤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马华;顾群;周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13例血压正常无冠心病、无糖尿病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尿酸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压愈高血尿酸水平愈高.结论 血尿酸增高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
作者:郭彩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MS)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755例住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脑卒中组、冠心病+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测定患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压,Doppler检查有无颈股动脉粥样硬化.结果 高血压、高TG、颈、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均有不同程度相关性;高血糖、低HDL-C、LDL-C/HDL-C与冠心病有一定关系,而与脑卒中无明显差异;高LDL-C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对其症状及成分加以控制,检测颈、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建华;丁淑婧;贾云霞;张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7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每次20 mL,1次/天,连用14 d.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hsCRP浓度变化及疗效.另选23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在治疗后2 d、7 d、15 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治疗后较对照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对脑梗死患者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可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恢复.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有关.
作者:弓冬梅;药海滨;霍爱枝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下游效应因子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c-fos、c-jun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fos、c-jun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和桃红四物组c-fos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血府逐瘀汤组、桃红四物组和四逆散组c-ju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四逆散组c-f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平滑肌c-fos、c-jun阳性颗粒的表达,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作者:谢辉;龙志江;罗尧岳;周小青;李雪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海洛因依赖者心电图(ECG)变化情况,探讨海洛因依赖的时间、剂量及方式与ECG异常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620例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期间静息ECG检查,并与6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ECG检查结果分析,对海洛因依赖时间、剂量及方式比较.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ECG异常改变率高达50.32%,以窦性心动过缓(17.71%)、窦性心律不齐(8.39%)、多见.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的ECG异常发生率较高,但与滥用时间、剂量及方式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武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邓铁涛经验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介入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ACS冠脉介入后气虚痰瘀证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邓铁涛经验方及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心绞痛分级与心血管事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疗程14 d,随访1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5天、随访第30天中医症状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维度积分比较,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程度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识程度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5天、随访第30天心绞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随访1个月均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益气除痰兼以活血功效的方药可改善ACS冠脉介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李晓庆;王侠;吴焕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脂汰清颗粒对高脂血症兔血清微量元素锌(Zn)、酮(Cu)、镁(Mg)的影响.方法 将1.5 kg~2.0kg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兔随机选取10只作空白对照组,喂普通饲料.余兔按高脂饲料配方1饲喂6周,制成高脂血症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脂汰清治疗组、辛伐他汀对照组、山楂精降脂片时照组.从第7周开始,正常组喂全价营养饲料,余组改喂高脂饲料配方2.同时,脂汰清组及两对照组分别给相应溶化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给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1周后取血清检测微量元素Zn、Cu、Mg.结果 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Zn、Cu、Mg均呈降低趋势(P>0.05).脂汰清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Zn、Cu、Mg含量轻度上升,且Cu、Mg值超过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楂精降脂片对照组Mg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空白组和辛伐他汀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汰清颗粒对血清Zn、Cu、Mg元素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作者:叶世龙;彭智勇;许文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益心舒胶囊和比索洛尔)和西药组(单用比索洛尔),疗程均为4周.观察用药前后主要临床症状,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联合组宣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2.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0.2%(P<0.01);联合组心悸、胸闷、短气等临床症状综合积分总有效率为87.9%,亦明显高于西药组的61.4%(P<0.01).结论 益心舒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强;杨兵生;胡敏勇;刘艳;倪飞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90例不同病变程度(轻度组30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30例)的HIE患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对患儿组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测定(分别于治疗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IE患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病变程度越重下降越明显,其中轻度组下降至(9.97±0.97)mg/L,中度组下降至(9.01±0.32)mg/L,重度组下降至(6.34±1.5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变程度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过程中,随病情的好转,血清脂联素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扣第30天与第1天相比,脂联素水平持续上升(P<0.01),且在治疗第30天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与中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E患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和炎症存在状态呈明显的负相关,连续测定HIE患儿血清脂联素水平,对病情估计、用药指导、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卢志权;侯燕明;林冬云;杨彩娴;冼英杰;李玉权;邓惠燕;李介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是猝死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因其间接反映心肌复极不一致,而使QT散度(QTd)较正常人延长.本研究对21例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及29例无左室肥厚患者进行Q-Td测量,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情况.
作者:胡崇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