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轶雄;王蔚浩;曾淑云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观察55例糖尿病伴发视网膜血管病变病人,经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视力(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人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有效率为52.1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可减轻和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缺血性损伤.
作者:张金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痰瘀互结型冠心病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冠心病的发病率中明显升高.陈美华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近40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宗旨,融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一炉,创新性地提出了痰瘀相关、痰瘀互结、肾虚与痰瘀等现代中医经典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探索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谢胜伟;陈美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故在口腔门诊需行拔牙心血管病变的病人明显增多.拔牙手术虽小,但可使机体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表现在心率、血压、体温及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发生变化[1,2] .
作者:张海燕;吴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筛查异常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472例孕妇进行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对异常者进行75 g OGTT以确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及妊娠期糖尿病(GDM),比较糖筛查正常与糖筛查异常OGTT正常两组孕妇的母儿结局.结果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及巨大儿中,异常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对每位孕妇行50 g葡萄糖筛查可以减少GDM的漏诊,伴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监测.
作者:王建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记录60例冠心病病人病史、体重指数等临床资料,检测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糖(GLU) 、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 AR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t=3.253,P=0.001)、CRP(t=2.549,P=0.015)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可能与LDL-C、CRP因素有关,在这些状态下应警惕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必要时增加剂量或其他替代药物治疗.
作者:郭春梅;吕吉元;范春雨;薛铮;秦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1例,两组病人均接受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养血清脑颗粒,每次4 g,每日3次,冲服,共服用16周;对照组接受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物等)疗程1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总分和各个亚项评分及成人韦氏记忆测验记忆商(MQ)总分及各个亚项的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MMSE的各个亚项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MMSE的亚项如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和回忆力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向力与语言能力上无明显差异;在成人韦氏记忆量表记忆商方面治疗后的病人主要表现图片回忆、背数、理解力3项上前后的差异性表现显著.对照组治疗前后虽有提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认知功能减退有所改善,尤其表现在MMSE的主要亚项如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和回忆力的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作者:刘南;邓艳春;周彬;唐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核素显像(DAT-SPECT)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脑DAT-SPECT对3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病人及10例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DAT特异性摄取于纹状体区浓集;PD病人纹状体区脑DAT特异性摄取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D病人DAT-SPECT为诊断PD提供依据.
作者:李志强;牛小媛;高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9例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中,脑叶梗死15例,基底节梗死19例,多发性脑梗死5例.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密切相关.结论 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病人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照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加味增液汤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便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5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口服大黄苏打片;治疗组26例给予加味增液汤;观察两组病人便秘发生率及排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人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排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增液汤预防AMI病人便秘比大黄苏打更安全、更有效.
作者:江小萍;胡金明;罗卫平;李海全;梁建明;刘冰冰;张晓飞;夏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x43在各组缺血再灌注心肌中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各组Cx43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增高,心室肌Cx43含量显著降低、分布紊乱,Cx43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心室肌Cx43含量增高、分布规律,Cx43的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通过抑制Cx43蛋白降解和再分布、上调其mRNA水平起到保护Cx43蛋白的作用,进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李永慧;王电烨;李胜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动过缓伴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方法 选择50例心动过缓伴室性期前收缩病人给予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4周,观察稳心颗粒对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心率、血压等的影响.结果 服用稳心颗粒4周后病人自觉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减轻,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74%和92%;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明显减少(P<0.05);静息时心率明显增快.结论 稳心颗粒对心动过缓伴室性期前收缩病人有较好疗效.
作者:邸书华;姚文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支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电图(ECG)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AMI的300例病人,按其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及多支3个组,并依据病人ECG的特点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异常Q波型、ST-T异常型及伪正常化型.观察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组中,3种类型ECG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3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病人间ECG中异常Q波型、ST-T异常型及伪正常化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组与双支组比较,各类型心电图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单支及双支组分别与多支组进行比较,ECG类型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而这其中主要为多支病变组ECG伪正常化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单、双支组(17.4%、5.3%、4.6%).结论 风险高、预后差的AMI多支病变病人ECG伪正常化发生率高.
作者:李胜建;岳莉英;李永慧;王电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比索洛尔,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 7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 (HR)、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速度指数 (VI)、加速指数(ACI)、预射血期(PEP)、收缩时间比率(STR)做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结果 经2周比索洛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R减慢,CO、CI、SV、SI明显提高(P<0.05),PEP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比索洛尔可改善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心功能.
作者:陈昕;薛俊仙;李晓利;苏轮;王亚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钙剂对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2月-2007年1月门诊及住院糖尿病病人120例.其中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A组)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钙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监测血脂及颈动脉彩超,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糖尿病未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B组)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钙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仍监测血脂及颈动脉彩超,随访1年, 观察钙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预防作用.结果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治疗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不伴有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治疗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钙剂可减少糖尿病病人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立;王雅萍;路丽;孙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秽浊痰阻证111例、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94例.健康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未发现异常者96名,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Fg、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Fg含量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组>健康对照组,3组F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可能参与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病理变化.
作者:王娟;安冬青;申艳慧;李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60例老年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ACS病人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P<0.05).ACS病人P选择素浓度与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PLT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 P选择素参与了ACS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作者:刘芳;沈小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针刺治疗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 64例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肢体康复训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残疾分级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残疾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刺治疗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周育瑾;宋玉娟;俞梦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 去卵巢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和完全福氏佐剂诱发去卵巢大鼠;治疗组在去卵巢模型组的基础上予以不同剂量雌激素观察各组的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低剂量组EAE临床症状较去卵巢模型组轻;高剂量组未出现临床症状;脑和脊髓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雌激素对EAE有治疗作用并与剂量相关.
作者:张文雁;刘春云;孟健;纪宁;尉杰忠;梁丽云;马存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病人与非脑梗死者各60例,行颈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回声强度.结果 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0.00%;非脑梗死病人中斑块检出率为1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数高达66.67%,非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呈低回声软斑及混杂回声的混合斑)仅占总斑块数的18.1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阿荣高娃;白玉荣;赵秀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因素对其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行PCI冠心病病人以是否成功置入支架分为两组, 统计年龄、体重指数(BMI)、血脂、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LVd)、收缩末期左室前后径(LV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性别构成、长病变及闭塞病变数.结果 两组间年龄、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性别构成、长病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 (ApoA1)、LVEF、FS、LVd、LVs、闭塞性病变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L-C、ApoA1、LVEF、FS在成功者较高 ,LVd、LVs、闭塞性病变在成功者较低.
作者:赵宇卉;陈还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