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示德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病情情况,特收集2000年-2006年我科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杨云仙;成玉梅;田月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血浆偶联因子6(CF6)的影响及活性氧簇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90例,并根据临床情况进行随机区组,分为A、B、C 3组,分别对A组行冠脉造影术,B组、C组行冠脉造影加介入治疗术.3组分别于手术当日及术后次日晨空腹取肘静脉血2 mL于EDTA抗凝试管中,加入抑肽酶1 000 kU,10 ℃、 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70 ℃保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F6浓度.A组、B组手术当日抽血后并于术前2 h给予口服100 mL生理盐水预治疗,C组患者于同一时间给予口服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的维生素C 2.0 g预治疗.结果 A组术前CF6水平为(192.07±53.15) pg/mL,术后为(201.37±63.01) pg/mL,C组术前CF6水平为(195.24±60.58) pg/mL,术后为(204.55±24.89) pg/mL,A组、C组手术前后CF6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前CF6水平为(203.13±61.99) pg/mL,术后为(243.57±36.97) pg/mL,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介入治疗可以诱导CF6表达和释放增加,活性氧簇可能是介导CF6的表达和释放的信号物质之一.
作者:孙晋亮;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高宇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极早期及稳定期心率变异性(HRV)、心肌酶与心功能的量化关系.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AMI患者30例,化验心肌酶谱测定肌酸激酶(CP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发病48 h内及两周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测HRV各指标值.两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稳定期HRV各指标均与LVEF呈正相关,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总心搏数的百分比 (PNN50)、全程NN间期之差的平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的r值分别为 0.77、0.80、0.56、0.56、0.66、0.59(P均<0.05); HRV指标SDNN、SDANN、LF其恢复程度与LVEF呈正相关(P<0.05);而极早期HRV与LVEF无相关性.CPK、CK-MB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稳定期与极早期比较HRV时域指标SDNN、SDANN明显恢复(P<0.01).结论 AMI患者稳定期的HRV及两周内HRV恢复程度可反映心功能状态.
作者:任艳琴;李学文;郭任维;吕晓琴;李建国;邢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本病常侵犯肋间神经,有时极易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我院2001年-2007年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6例,其中4例为带状疱疹,误诊率为3.1%,现将此4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刘彩林;王雪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1],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够加快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2],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现将对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早期康复运动训练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寇爱双;田苗冉;雷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常规药物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与对照组,每组用曲克芦丁注射液加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每日2次,静脉输注14 d.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ADL评定采用Barghel指数量表,以治疗21 d CSS和ADL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两组CSS、AD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垃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郑德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帕金森病(PD)这一中枢黑质变性疾病,小胶质细胞对其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渐得到认识,虽然左旋多巴及其复方制剂的发现,但也只能补充已经减少的多巴胺(DA)水平,却不能抑制多巴胺能神经的继续坏死,甚至还认为具有神经毒性,为此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来实现对多巴胺能神经的保护,以求减缓病程进展对帕金森病人的威胁.
作者:王恰如;沈海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证属痰瘀互结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银杏达莫20 mL静脉输注,并给予止晕、止吐、降压、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 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流速度,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丽萍;刘景;张元明;赵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以眩晕为主诉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15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均为脑血管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Dix-Hallpike试验及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结论分析病因.结果 在158例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88例(55.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2例(13.9%),神经症21例(13.3%),脑干梗死14例(8.9%),小脑梗死4例(2.5%),原因不明9例(5.7%).结论 BPPV是眩晕的常见病因,患者发病年龄和眩晕持续时间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征.
作者:陈彦;赵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 ,对照组为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86±1.15)分和(11.65±1.08)分(P<0.05),对照组分别为(21.13±1.01)分和(15.74±0.68)分(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青年人脑梗死疗效明显.
作者:陈宗羡;李晓静;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08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并确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30例经冠脉CT或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并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脏疾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依据WHO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冠心病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血浆ET含量及血小板参数值.结果 冠心病组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PLT)冠心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T、血小板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对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陆卫华;赵建强;邢金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与冠脉病变及左室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102例AMI患者按血浆Lp(a)浓度分为高Lp(a)组(≥300 mg/L)及低Lp(a)组(<300 mg/L),行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特点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高Lp(a)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残余狭窄程度、血管闭塞率、冠脉狭窄分数及室壁运动记分指数均明显高于低Lp(a)组(P<0.05),其IRA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评分、射血分数均明显低于低Lp(a)组(P<0.05).结论 血浆Lp(a)异常升高的AMI患者,其IRA的残余狭窄程度加重,血流速度缓慢,血管闭塞率增加,导致室壁运动异常加重,射血分数下降,心功能恶化.
作者:王京燕;吕吉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心病(CHD)患者血脂、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20例)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组(治疗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片,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测定两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hs-CRP 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经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3 个月后血TC、TG、LDLC及hs-CRP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升高HDL-C(P<0.05),6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通过降血脂、抗炎等机制对防治冠心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卢仁荣;陈晓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丹红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内科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优于单用高压氧治疗.
作者:任丽霞;张郁;乔福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50 mg/d)组和氨氯地平(5 mg/d)组,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MCP1、一氧化氮(NO)、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选取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监测指标同上.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MCP-1和vWF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NO浓度明显下降(P<0.01);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治疗12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P-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氯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降低MCP-1、vWF和升高NO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 相对于氨氯地平来说,氯沙坦能更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MCP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种作用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
作者:毋淑珍;赵洛沙;范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流行病学提示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1].本研究旨在了解已确诊为高血压病患者的生理行为现状,使临床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作者:马凤桃;杨丽洁;唐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左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差异.方法 中国南京入选患者3 021例(男性68.4%),澳大利亚悉尼入选患者3 230例(男性67.5%),分别进行冠脉造影及定量冠脉造影分析.结果 澳大利亚人组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变率及总的Gensini积分均高于中国人组(P<0.05);中国人组男性LM、LAD病变率及总的Gensini积分均高于女性患者,澳大利亚人组男性LCX病变率及总的Gensini积分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澳大利亚人组男性LM、LAD及总的Gensini积分,女性LM及总的Gensini积分分别高于中国人同性别组(P<0.05).结论 澳大利亚人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中国人重;两组男性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比女性重;澳大利亚人组男性及女性的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比中国人组同性别患者重.
作者:林欣;江时森;徐东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2000年Donoghue等[1]发现的与ACE相关的一羧肽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ACE截然相反,ACE2的发现使传统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更加复杂,但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丽晓;彭宇竹;郭锡熔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内皮素(endothelin,ET)早在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1]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分离和纯化而得到,故被称为猪内皮素(porcineendothelin).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与猪内皮素的结构完全一致,遂又将其称之为猪或人内皮素[2].ET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调节体内有关活性物质释放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特性[3].ET作为一种生长因子、激素调节肽、神经肽,在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本文就ET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马林伟;屈百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它通常影响一个肢体,但有时也可影响多个肢体或身体的任何部位,仅有20%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活动[1].SHS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它可以是原发的,也可由不同因素诱发,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或中枢神经损伤,包括急性脑血管病和脊髓损伤等,另外内分泌疾病、心肌梗死也都可引起[2]. SHS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2.5%~70.0%[3].目前认为导致脑卒中病人SHS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作者:王雨燕;王显达;麻虹;尚艳杰;王东升;徐曼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