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徐志家;徐志芳

关键词: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易误诊, 确诊率, 发病率, 不典型, 病死率, 症状, 提高, 内科, 漏诊, 患者, 对比
摘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且老年AMI的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内科近年来收治的60例65岁以上的老年AMI与同期64例60岁以下的AMI患者加以分析对比,探讨老年AMI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老年AMI的确诊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DHPLC技术的Wilson病基因诊断

    目的 建立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Wilson病(WD)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WD基因第8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检测分析,根据色谱峰型不同确定测序样品,经测序后确定突变类型.结果 203例先证者中WD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55.2%,Arg778Leu纯合突变22例,杂合突变90例,基因突变频率为33.0%.共发现3种错义突变、1种移码插入突变和1种多态性位点(C2310G),且多态位点C2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其中76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22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10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2例Tyr713Silent错义突变(C2139G),2例为杂合2304C插入突变.结论 WD基因外显子8是ATP7B基因的第一突变热区.DHPLC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可用于WD的临床基因诊断.

    作者:杨文明;汪美霞;杨静芳;鲍远程;李瑞娟;董婷;汪瀚;杨兴涛;陈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甘露醇致急性肾损伤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引起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 .方法 观察使用甘露醇治疗的56例出现急性肾损伤者的病情转归,并将所有接受甘露醇治疗的患者按甘露醇平均日剂量、年龄以及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分别分为两组进行急性肾损伤发病率比较.结果 年龄较大,甘露醇用量偏高,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急性肾损伤.结论 甘露醇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肾损害,须控制使用剂量、改进肾功能监测方法 、及时纠正其他肾损伤因素以尽早预防并予以及时治疗.

    作者:方奕;武晓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超滤技术在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滤技术在双瓣膜(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体外循环(ECC)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需同期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平衡超滤及常规超滤法,对照组未用任何超滤技术,观察两组病例在停ECC时红细胞比容(Hct)体液平衡状况,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呼吸机支持时间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停ECC时Hct较高,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但血红蛋白尿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在转流中尿量、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支持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滤技术可快速滤出体内多余水分,快速提升Hct,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郭林静;杨新卫;尹建红;付昱;任梅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炎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局部白细胞的浸润及川芎嗪预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不同时间点局部白细胞的浸润,在光镜下以相同光亮强度观察计数,记录网格内阳性反应的细胞数.结果 光镜下缺血24 h围绕坏死中心区有较多的白细胞聚集,3 d~7 d聚集达高峰,以多形核细胞(PMNL)为主.川芎嗪预防组缺血3 d部分标本可见白细胞围绕坏死中心区聚集,7 d白细胞进入坏死中心区,但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缺血3 d~7 d,CD3、CD8淋巴细胞聚集达高峰,转化带有巨大细胞出现,CD4细胞少见,川芎嗪预处理后CD3、CD8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巨大细胞消失,CD4阳性细胞略有增加.结论 川芎嗪可能减轻脑缺血局部炎性反应,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邵小鹏;刘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编码大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短发夹环RNA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编码大鼠ACE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进行高血压治疗的研究做准备.方法 根据大鼠ACE 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sh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并克隆进入载体pGenesil-1,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 酶切证明构建的shRNA已插入载体,经测序证明与设计的相同,获得大鼠ACE的shRNA表达载体质粒.结论 构建的编码大鼠ACE 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可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短发夹RNA,经Dicer酶裂解成siRNA并降解靶基因mRNA,而达到基因干扰的作用.为利用其进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华;高奋;李茂莲;边云飞;何军华;肖传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7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1个月后心绞痛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的心绞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了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

    作者:张晓璇;曾影红;甘爱霞;赵晓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5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天麻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治疗前后两组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头晕、头痛、头重、耳鸣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作者:赵振钧;张群;曾林;陈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10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4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多烯康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9%,明显优于对照组62.00%(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多烯康治疗.

    作者:徐竺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 观察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6例AMI溶栓患者,其中rt-PA组25例,UK组31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分别采用rt-PA和 UK溶栓治疗,观察其冠脉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结果 冠脉再通率rt-PA组为80.0%,UK组为61.3%(P<0.05),而两组出血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rt-PA溶栓疗效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而出血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作者:薛铮;吕吉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吸烟对中枢神经系统危害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吸烟大鼠脑部神经元和脑内微血管的变化.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不吸烟组和吸烟组,分别在被动吸烟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将其处死,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发现长期吸烟大鼠脑内微小血管壁增厚,神经元胞体内线粒体受损.结论 长期吸烟可损害脑微小血管及神经元.

    作者:张金;魏利华;李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38例

    目的 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7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组(38例)与对照组(39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脑卒中后无抑郁者40例作为无抑郁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抗抑郁组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15 mL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1次/日,共治疗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应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抗抑郁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抗抑郁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无抑郁组相似.抗抑郁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下降 (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与无抑郁组相似.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隋汝波;闵连秋;张磊;刘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肌的损害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析15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分析其血清心肌酶值差异和心电图改变.结果 血清心肌酶异常率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心电图改变者以ST-T改变为主,中毒越重,心电图改变越明显.结论 中度、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害发生率,中毒越重,心肌损害越明显.

    作者:邢朝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卒中首发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脑卒中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鉴别诊断之依据.方法 对首次就诊病例详细询问病史,填写病症表格,并予MMSE评分及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住院确诊.结果 脑脑卒中组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方式和精神病程等临床特征明显不同于精神分裂症.结论 详实的病史采集,病程分析和认知功能测定配以必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郭进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且老年AMI的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内科近年来收治的60例65岁以上的老年AMI与同期64例60岁以下的AMI患者加以分析对比,探讨老年AMI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老年AMI的确诊率.

    作者:徐志家;徐志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伤后继发脑梗死6例报道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的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几年收治的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 及预后情况.结果 脑外伤后脑梗死病情严重,治疗困难,预后差,致死、致残率高,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必要时须手术治疗.结论 综合考虑伤情、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恰当的手术和脑保护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冀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86例应用LGZ01型颅骨网板行颅骨缺损修补的体会

    颅骨缺损修补又称颅骨成型,修补材料多为有机玻璃、硅橡胶涤纶丝网、纤维板、自体颅骨(肋骨)、钛板等,但是要做到塑形满意,无毒性、反应小仍是需要不断研究的.我院从2003年4月-2008年5月应用LGZ01型颅骨网板(采用GB /T13810-97中规定的具有良好强度和生物相溶性的TA2纯钛材料制造)行颅骨缺损修补8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静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养心汤对家兔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心肌组织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养心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心肌组织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采取颈总动脉球囊扩张引起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方式复制成类似于人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测定治疗前后家兔心肌组织ET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ET含量为56.37 pg/mL±6.52 pg/mL,与模型组89.45 pg/mL±13.92 pg/m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心汤可降低组织内皮素的生成和释放,进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其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孙静;刘影哲;汪秀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7例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并发症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占7.6%,预后差[1],病死率高达58.3%[2].因此做好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我科近4年间收治的17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首发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发生状况的分析

    在综合医院相关科室,经常遇到急性首发心、脑血管病这些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及睡眠障碍.本研究采取他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状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作者:于宏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以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s syndrome,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是中风偏瘫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表现为瘫痪侧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腕关节、手指疼痛及屈伸受限同时伴有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发红等.其发生率为12.5%~70.0%[1],妨碍了患者的整体康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国内外对于SHS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许多学者尝试以针刺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SHS,取得一定疗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雨燕;王显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