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瑞东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30例明确诊断为高脂血症的患者,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脂浓度、肌酸磷酸激酶(CPK)、肝肾功能以及尿酸等指标.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显著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好而且安全.
作者:李秀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分析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脑卒中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鉴别诊断之依据.方法 对首次就诊病例详细询问病史,填写病症表格,并予MMSE评分及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住院确诊.结果 脑脑卒中组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方式和精神病程等临床特征明显不同于精神分裂症.结论 详实的病史采集,病程分析和认知功能测定配以必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郭进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心内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尽管在过去20余年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的预后仍很差,1年后死亡率仍高达50% 以上.近几年来国内外兴起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1].2007年-2008年,我科对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的患者进行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对其术后1个月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贺国新;刘亮;李学文;吕吉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配合长效异乐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长效异乐啶治疗,治疗组采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配合长效异乐啶治疗.结果 治疗组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2.22%;对照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56.67%,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32.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起效快,并可明显改善患者全身症状.
作者:聂瑞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 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分的4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冠心病抑郁与生活事件,尤其是与家庭生活事件有关.结论 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冠心病抑郁症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老年冠心病抑郁症患者除了给抗抑郁剂治疗外,还需重视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李方江;张凡;岳秉宏;徐涛;宋郁珍;李会贤;杨文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引起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 .方法 观察使用甘露醇治疗的56例出现急性肾损伤者的病情转归,并将所有接受甘露醇治疗的患者按甘露醇平均日剂量、年龄以及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分别分为两组进行急性肾损伤发病率比较.结果 年龄较大,甘露醇用量偏高,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急性肾损伤.结论 甘露醇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肾损害,须控制使用剂量、改进肾功能监测方法 、及时纠正其他肾损伤因素以尽早预防并予以及时治疗.
作者:方奕;武晓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7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组(38例)与对照组(39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脑卒中后无抑郁者40例作为无抑郁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抗抑郁组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15 mL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1次/日,共治疗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应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抗抑郁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抗抑郁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无抑郁组相似.抗抑郁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下降 (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与无抑郁组相似.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隋汝波;闵连秋;张磊;刘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肺栓塞的临床特征,探讨肺栓塞的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21例,胸痛12例,咯血3例,晕厥9例,颈静脉怒张8例,肺动脉听诊区第二心音(P2)亢进8例等;全部患者血D-二聚体>0.5 mg/L,低氧血症30例.结论 目前肺栓塞诊断以临床综合判断为主,提高对肺栓塞临床特点认识,对及时准确诊断肺栓塞减少误诊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艳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1 资料[病例1]男,54岁,有心动过速史,心电图为典型A型预激综合征(WPW),本次发作快速房颤约8 h,心室率185/min,血压65/40 mmHg(1 mmHg=0.133 kPa),在心电监护下静脉缓慢推注毛花苷C(西地兰)0.4 mg加50%葡萄糖20 mL后心率增至200/min,随即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护示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200 Ws电极除颤,心肺复苏,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抢救无效,心脏停搏,死亡.
作者:任乃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病变复杂、介入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是否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目前尚有争议.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不断增加,在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积极探讨其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磊;张敏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在综合医院相关科室,经常遇到急性首发心、脑血管病这些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及睡眠障碍.本研究采取他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状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作者:于宏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房颤与hsCRP之间的关系及炎症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因心房颤动在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患者112例,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含量.结果 心房颤动的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hsCRP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结论 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有可能成为预防房颤发生和持续的一种途径,研究炎症与房颤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房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玮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且老年AMI的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内科近年来收治的60例65岁以上的老年AMI与同期64例60岁以下的AMI患者加以分析对比,探讨老年AMI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老年AMI的确诊率.
作者:徐志家;徐志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并发症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占7.6%,预后差[1],病死率高达58.3%[2].因此做好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我科近4年间收治的17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温阳通脉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与中医胸阳不振病机的相关性.方法 240例UA患者(只涉及静息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个类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0例,予温阳通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120例,予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心绞痛危险分层级别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危险分层级别改善情况明显(P<0.01);胸阳不振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7.6%和21.7%,总有效率分别为93.2%和76.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通脉胶囊治疗UA疗效优于通心络胶囊,证实了胸阳不振是UA发作的中医基本病机,研究中两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
作者:杨宝元;张洁;高宪玺;史俊玲;冯伟;董印宏;任秀英;梁凤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颅骨缺损修补又称颅骨成型,修补材料多为有机玻璃、硅橡胶涤纶丝网、纤维板、自体颅骨(肋骨)、钛板等,但是要做到塑形满意,无毒性、反应小仍是需要不断研究的.我院从2003年4月-2008年5月应用LGZ01型颅骨网板(采用GB /T13810-97中规定的具有良好强度和生物相溶性的TA2纯钛材料制造)行颅骨缺损修补8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静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了解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分为合并房颤组(36例)和单纯性高血压组(50例),以3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心脏超声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各项指标.合并房颤组36例再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8例)和阿司匹林组(18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3)]治疗并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内皮素变化.结果 合并房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合并房颤组较单纯高血压组左房内径显著增大.治疗后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的内皮素水平均下降(P<0.05或P<0.01),全部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未见脑血管和周围血管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无胃肠道特殊不适.结论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内皮素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左房进一步扩大,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抗凝治疗更有效.
作者:李怡霏;刘晓红;来春林;赵建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滴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持续治疗观察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胸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的变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治疗组LDL-C和CRP治疗后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非ST段抬高型ACS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有效降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血浆LDLC、CRP的水平.
作者:段飞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的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几年收治的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 及预后情况.结果 脑外伤后脑梗死病情严重,治疗困难,预后差,致死、致残率高,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必要时须手术治疗.结论 综合考虑伤情、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恰当的手术和脑保护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冀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9例高血压患者(EH)和30名正常血压者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者以下的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勺型组(43例)和非勺型组(46例),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根据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 用以作左心室肥厚(LVH)诊断的根据.结果 高血压1级、2级、3级内皮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内皮素含量随病程严重程度逐渐升高(P<0.01), 且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内皮素呈正相关(r=0.765 8).高血压患者非勺型组与勺型组比较,ET、IVST、IVPWT、LVDd、LVMI均显著升高.在勺型组血浆ET与动态血压值无显著相关性.在非勺型组,血浆ET与24 h 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有相关性(r分别为0.66、0.64、0.76,P<0.01),尤其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相关性为显著.结论 血浆内皮素参与EH发生、发展,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并加重左心室肥厚.
作者:刘晓红;李怡霏;来春林;赵建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