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祝红;黄良国;徐平;蒋国红;于娜

关键词:刺五加注射液, 脑出血, 脱水, 降颅压
摘要: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期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6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1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吸收量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肿量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显效率33.3%,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刺五加治疗脑出血,可加快血肿吸收,减少致残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F-κB信号转导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及胞质中,研究表明,其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细胞的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1].

    作者:李鑫辉;黄政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NMDA受体Ⅰ型亚单位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MDA受体Ⅰ型亚单位(NR1)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LMWH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1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MCAO组)和LMWH干预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 h、24 h、48 h、96 h处死.进行TUNEL染色检测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R1 mRNA.结果 MCAO组大鼠大脑皮质梗死灶的凋亡细胞和NR1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而LMWH干预组未能阻止再灌注后凋亡的发生,且阳性细胞数48h多,与6h、24 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MCAO组比较有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R1mRNA表达增强,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低分子肝素可能通过抑制NR1mRNA的表达,抑制缺血半暗区的细胞凋亡.

    作者:李晓红;张峰;盛文化;李丹霓;张媛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全脑室血肿铸型64例分析

    自1992年10月开始,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64例全脑室血肿铸型病人,采用侧脑室持续性外引流术、尿激酶溶解、反复腰穿引流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从治疗方法各环节进行探讨.

    作者:周海峰;张景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IGF-1和Bcl-2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临床治疗SCI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改良Allen's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及伤后3 h、6 h、12 h、1d、2 d、3 d、5 d、7 d、14 d大鼠脊髓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SCI后IGF-1表达即呈升高趋势,3 d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14 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1 d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首次数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3 d时又开始升高,5 d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值高.14 d时与对照组无差别.达第一峰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脊髓神经元,而后一峰则以胶质细胞为主.IGF-1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IGF-1和Bd-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且IGF-1可上调Bcl-2的表达.二者可用于临床SCI的治疗以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作者:刘杨;亢登峰;王英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冠心病检查指标的评价

    冠心病(CHD)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正逐渐年轻化,我国发病率约为3%左右,占死亡人数40%以上[1].

    作者:朱明军;王建忠;王永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炎症与高血压应对策略

    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中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已得到公认,高血压与炎症的关系也愈加受到重视.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且呈高度相关,证实高血压是一个低度的炎症状态性疾病.炎症在高血压血管重构、心肌重构和肾脏间质重构中也发挥着负面效应.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类药物有降血压外的抗炎效应,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饮食、有氧运动等也能改善高血压病病人的血管炎症状态,提高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

    作者:褚剑锋;陈可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从温阳益气及活血化瘀论治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照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老年人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由某种诱因激发,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障碍与衰竭的临床综合征[1].

    作者:张锐;李正光;薛卫林;丁明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DPN病人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输注与维生素B12肌肉注射联合用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DPN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维生素B12.

    作者:唐治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运用中西医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壁因有胆固醇积聚而引致黄色粥样病灶,受累动脉内膜先后有多种病变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增生,引致硬化现象.

    作者:曹志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脂水平变化,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脂异常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的CHD合并T2DM病人.对照组为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CHD但不伴有糖尿病的病人.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进行两组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比较.结果 CHD合并T2DM病人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α(LPa)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CHD病人(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无糖尿病的CHD病人(P<0.05).结论 老年CHD合并T2DM病人的血脂异常更明显;血脂异常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巩书文;李彦红;杨志明;王凤芝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期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6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1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吸收量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肿量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显效率33.3%,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刺五加治疗脑出血,可加快血肿吸收,减少致残率.

    作者:祝红;黄良国;徐平;蒋国红;于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90例C心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厄贝沙坦与加味生脉散,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结果 治疗10周后,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显效率为41.3%,优于对照组的22.7%(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较治疗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或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CHF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

    作者:钟荣光;黄文强;唐荣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事件分析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 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顾成圻;张萍;马洪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注射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注射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方法 1 02例均为发病72 h内的急性期AC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用注射用纤溶酶静脉输注,连用10 d.对照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输注.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5 d、11 d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1 d时血液流变学及药物的副反应.结果 CSS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 注射用纤溶酶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董发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胺碘酮与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7例

    阵发性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证实有房颤的病人病死率高于无房颤病人的2倍[1],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比率也较其他病因高,常因发作、反复发作或逐渐变成永久性房颤而影响病人生活.近几个临床试验证明,胺碘酮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合用可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2,3],减少反复发作.我院从2005年1月以来,应用胺碘酮与缬沙坦合用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小芳;白敏聪;张润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脂欣康胶囊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脂欣康及洛伐他汀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源性泡沫细胞产生的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变化,以探讨脂欣康对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化细胞形成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VSMC,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使其泡沫化,并以脂欣康、洛伐他汀分别干预.以10 μmol/L的Fluo-3孵育细胞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记录图像,并作分析.结果 脂欣康与洛伐他汀均能降低VSMC[Ca2+]i浓度,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脂欣康组和洛伐他汀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欣康具有与洛伐他汀相似的降低VSMC[Ca2+]i浓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VSMC增殖和泡沫化细胞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莹;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前列地尔治疗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30例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病人常规透析基础上应前列地尔10 μg.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测.结果 用药后有效率100%,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结论 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魏华;陈玉珺;祝华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水蛭地龙提取液对抗大心肌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水蛭地龙提取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为该药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将6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组(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的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与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T、PT、APTT明显延长(P<0.05或P<0.01),血清CPK、LDH、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且可提高SOD活性,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结论 水蛭地龙提取液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抗凝促纤溶、心肌保护、改善心肌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徐建华;张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4例老年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脑心通胶囊、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醣酐治疗;对照组除脑心通胶囊外,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所有病例在入院时和2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变化及临床表现,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TIA发作次数、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病人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具有降低CRP和DD浓度的作用,从而改善TIA病人预后.

    作者:邓绍林;邹振宇;李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银丹心脑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100例,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治疗组(治疗组)60例、醒脑再造胶囊治疗组(对照组)40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治疗前后血脂等指标动态观察.结果 治疗组临床致残率下降,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银丹心脑通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改善病人远期生存质量方面疗效确切;效果优于醒脑再造胶囊.

    作者:阎伟;贾晓颖;刘百岩;耿光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