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脊髓损伤后IGF-1和Bcl-2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刘杨;亢登峰;王英元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脊髓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Bcl-2,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临床治疗SCI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改良Allen's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及伤后3 h、6 h、12 h、1d、2 d、3 d、5 d、7 d、14 d大鼠脊髓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SCI后IGF-1表达即呈升高趋势,3 d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14 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1 d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首次数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3 d时又开始升高,5 d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值高.14 d时与对照组无差别.达第一峰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脊髓神经元,而后一峰则以胶质细胞为主.IGF-1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IGF-1和Bd-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且IGF-1可上调Bcl-2的表达.二者可用于临床SCI的治疗以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脑梗死病人(ACI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结果 ACI组CRP含量、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LCI组CRP含量及CRP异常病人NDS评分的改善低于健康组(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欧巧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配合中医药分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不同时期开始进行中医治疗对病人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本院脑外科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后早期(1 d~7 d)、中期(1周~3周)、恢复期(3周以上)系统地予以中医药治疗,将各组疗效作对照比较.结果 早期中药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SSS评分)缺损程度较中晚期中药干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也较中晚期中药干预组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提高急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疗效,降低伤残率和改善生存质量,术后早期运用中医治疗疗效比中晚期运用更好.

    作者:陈平;文传志;蒋铭;贾彬;张清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综合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30例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中西药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将6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辨证施治.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及血流速度变化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作者:王静波;田萍;仝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及其伴抑郁情绪障碍病人血小板活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单纯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17例确诊为高血压病不伴抑郁症的病人(A组)、81例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B组)及49名无高血压及高血压病病史的健康体检者(C组)进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测定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质膜糖蛋白(CD42a/CD42b)、血小板糖蛋白GPⅡb/CPⅢa复合物的值.结果 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分布为轻度抑郁为20.00%,中度抑郁为17.17%,重度抑郁为18.33%.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病人CD62p的均值、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均值较单纯高血压病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CD42a/CD42b较单纯高血压病组下降(P<0.05).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病人在老年病房有较高的构成比.高血压病病人存在有血小板功能活化,而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病人血小板的活化较单纯高血压病病人.

    作者:万颖;黄智纲;李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偏头痛病人间歇期脑血流变化

    目的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偏头痛病人发作间歇期脑血流变化.方法 163例偏头痛病人分为有先兆头痛组和无先兆头痛组,在发作间歇期进行TCD检测,记录颅内各动脉血流速度、频谱特征等参数,进行比较,并与64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先兆头痛组与无先兆头痛组偏头痛病人各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偏头痛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快(P<0.01).结论 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于发作间歇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相似,但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快,TCD通过检测观察脑血流变化,间接反映偏头痛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颅内动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作者:王伟;刘风林;李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炎症与高血压应对策略

    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中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已得到公认,高血压与炎症的关系也愈加受到重视.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且呈高度相关,证实高血压是一个低度的炎症状态性疾病.炎症在高血压血管重构、心肌重构和肾脏间质重构中也发挥着负面效应.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类药物有降血压外的抗炎效应,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饮食、有氧运动等也能改善高血压病病人的血管炎症状态,提高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

    作者:褚剑锋;陈可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全脑室血肿铸型64例分析

    自1992年10月开始,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64例全脑室血肿铸型病人,采用侧脑室持续性外引流术、尿激酶溶解、反复腰穿引流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从治疗方法各环节进行探讨.

    作者:周海峰;张景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1例骨折术后合并肺栓塞病例分析

    选择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术后发生肺栓塞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佟;王植荣;王庆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事件分析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 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顾成圻;张萍;马洪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探讨

    目的 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探头检测38例脑梗死病人及42例普通就诊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情况并作对比.结果 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病人的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病人其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普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淑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通络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通络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VD纳入标准的轻中度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免煎中药颗粒,治疗3个疗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MMSE积分升高,BBS、ADL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中药治疗VD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韩淑芬;吕素君;王霞;田义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F-κB信号转导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及胞质中,研究表明,其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细胞的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1].

    作者:李鑫辉;黄政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脂欣康胶囊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脂欣康及洛伐他汀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源性泡沫细胞产生的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变化,以探讨脂欣康对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化细胞形成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VSMC,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使其泡沫化,并以脂欣康、洛伐他汀分别干预.以10 μmol/L的Fluo-3孵育细胞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记录图像,并作分析.结果 脂欣康与洛伐他汀均能降低VSMC[Ca2+]i浓度,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脂欣康组和洛伐他汀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欣康具有与洛伐他汀相似的降低VSMC[Ca2+]i浓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VSMC增殖和泡沫化细胞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莹;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DPN病人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输注与维生素B12肌肉注射联合用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DPN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维生素B12.

    作者:唐治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血清TNF-α和IL-6动态变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脑出血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73例急性脑出血病人分为微创术组和内科组,测定入院时及治疗后2 d、7 d、14 d血清TNF-α和IL-6含量,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发病后第14天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含量及CS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时微创术组的TNF-α、IL-6水平和CSS分值明显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 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清TNF-α及IL-6明显升高,微创术治疗可抑制或减轻急性脑出血病人TNF-α和IL-6的急剧增加,对改善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及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又佳;黄燕;付耀高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血糖水平与动态脉压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糖水平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 对455例老年高血压病(EH)病人进行体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2 h BG)血糖及其他指标,比较不同血糖水平组间脉压大小.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血糖水平与脉压密切相关,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收缩压、舒张压、2 hBG与PP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08、0.111、0.097、0.777,P<0.001).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应加强脉压的监控.

    作者:刘奇英;孙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IGF-1和Bcl-2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临床治疗SCI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改良Allen's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及伤后3 h、6 h、12 h、1d、2 d、3 d、5 d、7 d、14 d大鼠脊髓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SCI后IGF-1表达即呈升高趋势,3 d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14 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1 d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首次数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3 d时又开始升高,5 d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值高.14 d时与对照组无差别.达第一峰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脊髓神经元,而后一峰则以胶质细胞为主.IGF-1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IGF-1和Bd-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且IGF-1可上调Bcl-2的表达.二者可用于临床SCI的治疗以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作者:刘杨;亢登峰;王英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期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6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1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吸收量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肿量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显效率33.3%,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刺五加治疗脑出血,可加快血肿吸收,减少致残率.

    作者:祝红;黄良国;徐平;蒋国红;于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4例分水岭脑梗死病因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分水岭区域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14例经头颅CT或/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芦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12例临床分析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心血管急症.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D病人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彭超;薛晓波;陈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