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例分水岭脑梗死病因分析

芦爱萍

关键词:分水岭,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资料分析, 局部缺血, 边缘带, 血管, 头颅, 区域, 病例
摘要: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分水岭区域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14例经头颅CT或/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肝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NMDA受体Ⅰ型亚单位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MDA受体Ⅰ型亚单位(NR1)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LMWH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1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MCAO组)和LMWH干预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 h、24 h、48 h、96 h处死.进行TUNEL染色检测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R1 mRNA.结果 MCAO组大鼠大脑皮质梗死灶的凋亡细胞和NR1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而LMWH干预组未能阻止再灌注后凋亡的发生,且阳性细胞数48h多,与6h、24 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MCAO组比较有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R1mRNA表达增强,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低分子肝素可能通过抑制NR1mRNA的表达,抑制缺血半暗区的细胞凋亡.

    作者:李晓红;张峰;盛文化;李丹霓;张媛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4例分水岭脑梗死病因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分水岭区域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14例经头颅CT或/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芦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90例C心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厄贝沙坦与加味生脉散,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结果 治疗10周后,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显效率为41.3%,优于对照组的22.7%(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较治疗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或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CHF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

    作者:钟荣光;黄文强;唐荣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清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脑梗死病人(ACI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结果 ACI组CRP含量、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LCI组CRP含量及CRP异常病人NDS评分的改善低于健康组(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欧巧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胺碘酮与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7例

    阵发性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证实有房颤的病人病死率高于无房颤病人的2倍[1],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比率也较其他病因高,常因发作、反复发作或逐渐变成永久性房颤而影响病人生活.近几个临床试验证明,胺碘酮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合用可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2,3],减少反复发作.我院从2005年1月以来,应用胺碘酮与缬沙坦合用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小芳;白敏聪;张润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事件分析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 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顾成圻;张萍;马洪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84例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针0.75 g、丹参针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梗死灶体积缩小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耐缺氧的作用,从而减少脑梗死面积,并能明显改善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

    作者:王爱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自由基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缺血损伤中各种学说,已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自由基的产生、脑缺血时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机制以及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自由基与脑缺血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峰;姜亚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心率的诊断与紧急处理

    预激综合征(简称WPW综合征)病人并发快速的心率是一种严重心律失常,如发生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若冲动循旁路下传,由于其不应期短,会产生极快的心室率,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发生低血压、晕厥与猝死.如处理不当,则可危及病人生命.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冠心病检查指标的评价

    冠心病(CHD)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正逐渐年轻化,我国发病率约为3%左右,占死亡人数40%以上[1].

    作者:朱明军;王建忠;王永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F-κB信号转导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及胞质中,研究表明,其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细胞的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1].

    作者:李鑫辉;黄政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中西医认识

    中风病是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的疾病,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和防治一直以来是中西医界重点研究的课题.近来现代医药研究人员对脑血管发病机制中炎症因素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从致炎因子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对中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病机及治疗上也有着独特、系统的诠释.

    作者:许宏霞;曹晓岚;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石杉碱申辅以高压氧对脑血管性痴呆病人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病种,单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够满意.1996年-2005年我院应用石杉碱申(哈伯因)辅以高压氧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卜庆锋;李书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前列地尔治疗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30例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病人常规透析基础上应前列地尔10 μg.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测.结果 用药后有效率100%,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结论 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魏华;陈玉珺;祝华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脂欣康胶囊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脂欣康及洛伐他汀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源性泡沫细胞产生的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变化,以探讨脂欣康对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化细胞形成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VSMC,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使其泡沫化,并以脂欣康、洛伐他汀分别干预.以10 μmol/L的Fluo-3孵育细胞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记录图像,并作分析.结果 脂欣康与洛伐他汀均能降低VSMC[Ca2+]i浓度,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脂欣康组和洛伐他汀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欣康具有与洛伐他汀相似的降低VSMC[Ca2+]i浓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VSMC增殖和泡沫化细胞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莹;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竹叶总黄酮抗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竹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在体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0只SD大鼠分为6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竹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缺血30 min,再灌注240 min.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Bcl-2、Bax、Cyt-c和caspase-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TUNEL实验表明竹叶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心肌组织凋亡的发生;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Bax、Cyt-c、Bcl-2和caspase-3阳性表达增强(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竹叶总黄酮明显抑制了Bax、Cyt-c和caspase-3表达但没有抑制Bcl-2表达.结论 竹叶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付晓春;王希;郑辉;马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配合中医药分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不同时期开始进行中医治疗对病人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本院脑外科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后早期(1 d~7 d)、中期(1周~3周)、恢复期(3周以上)系统地予以中医药治疗,将各组疗效作对照比较.结果 早期中药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SSS评分)缺损程度较中晚期中药干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也较中晚期中药干预组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提高急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疗效,降低伤残率和改善生存质量,术后早期运用中医治疗疗效比中晚期运用更好.

    作者:陈平;文传志;蒋铭;贾彬;张清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1例骨折术后合并肺栓塞病例分析

    选择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术后发生肺栓塞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佟;王植荣;王庆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注射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注射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方法 1 02例均为发病72 h内的急性期AC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用注射用纤溶酶静脉输注,连用10 d.对照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输注.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5 d、11 d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1 d时血液流变学及药物的副反应.结果 CSS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 注射用纤溶酶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董发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脏原发性纤维肉瘤1例报道

    1 资料病人,女,48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1℃,心率96/min.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律齐,胸左缘2、3间可闻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较粗糙,心尖部闻及心包摩擦音.肝脾不大.X线胸片提示:房间隔缺损,不除外合并肺动脉狭窄.

    作者:冯翠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