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成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4例老年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脑心通胶囊、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醣酐治疗;对照组除脑心通胶囊外,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所有病例在入院时和2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变化及临床表现,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TIA发作次数、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病人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具有降低CRP和DD浓度的作用,从而改善TIA病人预后.
作者:邓绍林;邹振宇;李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单纯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17例确诊为高血压病不伴抑郁症的病人(A组)、81例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B组)及49名无高血压及高血压病病史的健康体检者(C组)进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测定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质膜糖蛋白(CD42a/CD42b)、血小板糖蛋白GPⅡb/CPⅢa复合物的值.结果 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分布为轻度抑郁为20.00%,中度抑郁为17.17%,重度抑郁为18.33%.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病人CD62p的均值、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均值较单纯高血压病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CD42a/CD42b较单纯高血压病组下降(P<0.05).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病人在老年病房有较高的构成比.高血压病病人存在有血小板功能活化,而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病人血小板的活化较单纯高血压病病人.
作者:万颖;黄智纲;李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水蛭地龙提取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为该药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将6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组(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的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与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T、PT、APTT明显延长(P<0.05或P<0.01),血清CPK、LDH、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且可提高SOD活性,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结论 水蛭地龙提取液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抗凝促纤溶、心肌保护、改善心肌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徐建华;张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探头检测38例脑梗死病人及42例普通就诊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情况并作对比.结果 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病人的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病人其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普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淑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期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6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1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吸收量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肿量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显效率33.3%,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刺五加治疗脑出血,可加快血肿吸收,减少致残率.
作者:祝红;黄良国;徐平;蒋国红;于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壁因有胆固醇积聚而引致黄色粥样病灶,受累动脉内膜先后有多种病变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增生,引致硬化现象.
作者:曹志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脑缺血损伤中各种学说,已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自由基的产生、脑缺血时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机制以及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自由基与脑缺血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峰;姜亚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确诊单支、多支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参照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累及支数、狭窄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较轻者以气滞血瘀型(73.3%)为主,冠状动脉病变较重者以血瘀型(59.5%)、痰阻心脉型(48.1%)为主,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血瘀型、痰浊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增多,而气滞血瘀型减少(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为主,多支病变者以痰浊、瘀血、气阴两虚、阳气虚衰为主.在3支病变组,心血瘀阻型明显多于痰阻心脉型和气阴两虚型(P<0.05).各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中左前降支(LAD)病变密切相关,单支病变中左前降支(LAD)多(25.4%),并且冠状动脉病变中存在LAD支病变的也多(77.8%);单纯左支干(LM)病变未见,多有合并其他支病变.结论 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鹏;徐伟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耐量受损(IGT)期的变化及其与大鼠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GT组,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糖耐量受损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放免法检测血清脂联素、TNF-α等指标,在光镜下观察冠状动脉的病理变化并测定冠状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结果 IGT组大鼠血清脂联素在治疗8周时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TNF-α治疗12周时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左冠状动脉内中膜厚度在治疗12周、20周时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血清脂联素下降、TNF-α升高与IGT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显著相关,提示血清低脂联素、高TNF-α参与了心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谢晓云;王钊林;牛瑞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方法 1 02例均为发病72 h内的急性期AC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用注射用纤溶酶静脉输注,连用10 d.对照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输注.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5 d、11 d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1 d时血液流变学及药物的副反应.结果 CSS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 注射用纤溶酶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董发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病人常规透析基础上应前列地尔10 μg.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测.结果 用药后有效率100%,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结论 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魏华;陈玉珺;祝华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针0.75 g、丹参针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梗死灶体积缩小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耐缺氧的作用,从而减少脑梗死面积,并能明显改善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
作者:王爱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 mg,每日2次,共14 d,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结果 治疗14 d及21 d后治疗组ESS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14 d及21 d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童习池;袁旭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脑出血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73例急性脑出血病人分为微创术组和内科组,测定入院时及治疗后2 d、7 d、14 d血清TNF-α和IL-6含量,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发病后第14天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含量及CS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时微创术组的TNF-α、IL-6水平和CSS分值明显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 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清TNF-α及IL-6明显升高,微创术治疗可抑制或减轻急性脑出血病人TNF-α和IL-6的急剧增加,对改善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及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又佳;黄燕;付耀高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 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顾成圻;张萍;马洪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与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9例服用通心络胶囊及参松养心胶囊,每次各3粒,每日3次.对照组43例服用复方丹参片3片及普罗帕酮(心律平),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67.4%(P<0.01),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优于复方丹参片及心律平,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海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偏头痛病人发作间歇期脑血流变化.方法 163例偏头痛病人分为有先兆头痛组和无先兆头痛组,在发作间歇期进行TCD检测,记录颅内各动脉血流速度、频谱特征等参数,进行比较,并与64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先兆头痛组与无先兆头痛组偏头痛病人各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偏头痛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快(P<0.01).结论 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于发作间歇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相似,但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快,TCD通过检测观察脑血流变化,间接反映偏头痛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颅内动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作者:王伟;刘风林;李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脑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病种,单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够满意.1996年-2005年我院应用石杉碱申(哈伯因)辅以高压氧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卜庆锋;李书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钠尿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清晨抽取2 mL肘静脉血,用免疫放射方法(IMRA)测量BNP值.结果 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平均血浆BNP值分别为33.37 pg/mL、80.47 pg/mL、131.08 pg/mL,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16.23 pg/mL(P<0.05).结论 BNP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标志物.
作者:王凤群;贾永平;吕吉元;高宇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脂欣康及洛伐他汀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源性泡沫细胞产生的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变化,以探讨脂欣康对动脉粥样硬化(AS)泡沫化细胞形成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VSMC,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使其泡沫化,并以脂欣康、洛伐他汀分别干预.以10 μmol/L的Fluo-3孵育细胞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记录图像,并作分析.结果 脂欣康与洛伐他汀均能降低VSMC[Ca2+]i浓度,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脂欣康组和洛伐他汀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欣康具有与洛伐他汀相似的降低VSMC[Ca2+]i浓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VSMC增殖和泡沫化细胞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莹;张文高;郑广娟;姜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