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宝;王丽丽;王金华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征)的特殊类型有HELLP综合征和妊娠期肾病综合征.1992年全国妊高征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学术研讨会上将妊娠期肾病综合征(neplarotic syndrome of pregnancy,NSP)定为妊高征Ⅲ型[1].
作者:曾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后计数一级、二级血管,观察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加入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HUV)中,以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差别.结果 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的CAM一级及二级血管新生均较生理盐水组增强,且有量效关系.丹红注射液各组内皮培养液中VEGF浓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也存在量效关系.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促CAM血管新生的作用且有量效关系,可能的机制为丹红注射液具有促血管内皮分泌VEGF,作用也存在量效关系.
作者:罗海明;陆华栋;余尚才;扬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以往对神经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本身,认为只要阻断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便可减轻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
作者:张涛;曹晓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病人心肌梗死的病因.方法 近8年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0例病人中,有25例(3%)造影无异常,对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回顾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进行定期(门诊或电话询问)随诊观察临床预后.结果 25例心肌梗死病人中18例病人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1例冠状动脉畸形所致,4例冠状动脉肌桥,2例病人为结缔组织病.所有病人随诊26个月,无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心肌梗死的病因中部分病人为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炎、冠状动脉畸形或肌桥等其他病因所致,这些病人预后良好.
作者:王萍兰;刘清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用脐血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病人短期内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的影响.方法 对11例ALS病人治疗前后FIM评分及总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ALS病人治疗前后FIM评分分别为(72.91±12,52)分、(100.64±9.94)分以及T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82.31±2.20)个、(77.55±4.45)个,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5).结论 脐血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短期内通过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改善ALS病人的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梁豪文;杨佳勇;杨万章;盛佑祥;张敏;吴芳;杨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33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8 g,3次/日;常规剂量组31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 g,3次/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6.97%优于常规剂量组的83.87%(P<0.05),在改善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方面,大剂量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彦海;迟丽屹;赵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临床功能分级在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指导作用和价值.方法 我院1990年1月-2006年10月手术治疗72例嗜铬细胞瘤病例,根据术前临床症状、24 h尿儿茶酚胺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将其临床功能分为4级.功能0级12例,未给予扩容准备;功能1级16例,随机双盲法抽取10例口服酚苄明(5~10)mg/d持续1周,其余6例为对照,比较两者围手术期血压的变化;功能2级41例,术前口服酚苄明(30~240)mg/d充分扩容4周,应用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微循环图像判断扩容效果;功能3级3例,应用酚苄明及相应的心肺脑复苏措施.全部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瘤探查切除术.结果 功能0级者围手术期血压平稳,功能1级者血压均有波动(<80 mmHg),酚苄明治疗组切除肿瘤后血压波动幅度<20 mmHg,对照者>40 mmHg(P<0.01),且两者在切除肿瘤后可以治愈,术后一般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功能2级和3级者血压波动幅度>80mmHg,术后24 h内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无并发症.75%的病人在1个月内血压恢复正常;25%血压仍增高的病人用一般的降压药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 根据嗜铬细胞瘤功能分级可采取不同的术前准备,功能0级无需扩容,功能1级可口服酚苄明(5~10)mg/d持续1周,功能2级必须应用酚苄明(30~240)mg/d充分扩容4周,功能3级必须心肺脑复苏加充分扩容,心、肺、脑功能基本正常后方可手术.
作者:李荣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总结我院2004年-2005年收治的32例颅脑外伤病人,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的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昭;田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血脂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病人血脂、内皮素及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和升高载脂蛋白A、ApoA及其与ApoB比值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5),两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相似.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有效调节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内皮素.
作者:高爱宝;王丽丽;王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于生理盐水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对照组以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6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输注,20 d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治疗后治疗组肌力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雏脑路通注射液.
作者:顾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9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稳心颗粒3粒,每日3次;对照组予胺碘酮0.2 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 g,每日2次,再1周后改为0.2 g,每日1次,疗程皆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临床症状、Holter心律失常进行等级评定,并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及甲襞微循环.结果 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优于对照组的83.7%(P<0.01),Holt.er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9%,与对照组的7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甲襞微循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未见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控制率与胺碘酮相当,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及甲襞微循环方面优于胺碘酮;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高于胺碘酮.
作者:余泽琪;李树裕;苏伟青;黄烈虎;唐阳峰;许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惠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84.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0)d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治疗组为(38.4±1.3)分,对照组为(34.3±5.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给予1,6-二磷酸果糖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范梅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很常见,但伴发神经痛的病例却鲜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骆渊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好转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的脑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作者:于成林;姚小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给予培哚普利(2~4)mg/d,美托洛尔(6.25~75.00)mg/d;对照组50例,服用同等剂量安慰剂.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人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房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或P<0.01).结论 CHF病人长期服用培哚普利加美托洛尔可使心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代先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外伤后急性期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年间经临床确诊的43例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例的发病原因、诊治过程及转归.结果 43例不同损伤类型病人依靠临床表现和腰椎穿刺确诊为低颅压综合征.经采用不同治疗后全部于(3~10)d内低颅压症状消失.结论 外伤后急性期低颅压发生与伤后脑血管痉挛,脑脊液经耳鼻丧失过多,过量使用脱水剂,体液丧失多而摄入不足,手术或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过多等因素有关,确诊后及时治疗均能痊愈.
作者:孟杰;刘晓峰;潘建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B型利钠肽(BNP)的关系.方法 EH病人83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对两组行心脏彩色B超检查及BNP测定.结果 LVH组BNP水平为(45.87±7.32)pg/mL,高于无LVH组(11.75±4.14)pg/mL(P<0.01),LVMI与BNP水平呈独立正相关(回归系数r=0.38,P<0.01).结论 BNP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葛良清;李向平;赵水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二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伯克纳喷鼻剂治疗,并口服酮替芬、维生素C片.对照组仅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与维生素C片.两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P<0.0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仪跃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调脂的同时对高脂血症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病人30例为血脂紊乱组,口服普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用12周;血脂正常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及血脂紊乱组于治疗前及12周后进行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M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紊乱组治疗12周后的TC,TG,LDL-C,FIB均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1),TT,PT,APTT均有显著延长(P<0.01或P<0.05).治疗后TC,TG,LDL-C;HDL-C,IMT,FIB,PT均接近正常对照组各指标(P>0.05).TT,APTT均超出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伐他汀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并改善凝血系统.
作者:郭素华;丁伟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病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与糖脂肪代谢及瘦素(Lep)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223例EH病人分为肝火亢盛证组(38例)、阴虚阳亢证组(61例)、痰湿壅盛证组(100例)、阴阳两虚证组(2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检查正常者(114名).观察5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胰岛素(Ins)、瘦素水平.结果 收缩压、舒张压在高血压各证候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各证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Ins,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血庄各证候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胰岛素敏感指数(Isen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阴虚阳亢证组Glu,Ins,HOMA-IR高于高血压其他证候组,IAI、IsenI低于其他组.TG,TC痰湿壅盛证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其他证候组(P<0.001).Lep痰湿壅盛证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其他证候组(P<0.05).相关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年龄、体重指数、心率、Glu,Ins,HOMA-IR,Lep,TG,TC呈正相关,收缩压与Ins,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7,0.444(P<0.001),舒张压与Ins,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r=0.392,0.400(P<0.001).收缩压与IsenI,L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2,r=-0.444(P<0.001),舒张压与IsenI,L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3,r=-0.400(P<0.001).结论 高血压阴虚阳亢证IR较明显,痰湿壅盛证血脂和Lep水平升高显著,治疗上须有相应着重点.
作者:王岳屏;严颂琴;彭国顺;谌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