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泽琪;李树裕;苏伟青;黄烈虎;唐阳峰;许晓玲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给予培哚普利(2~4)mg/d,美托洛尔(6.25~75.00)mg/d;对照组50例,服用同等剂量安慰剂.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人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房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或P<0.01).结论 CHF病人长期服用培哚普利加美托洛尔可使心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代先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预防高血压病病人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高血压病病人206例随机分为利尿剂加非洛地平组(治疗组,102例)和利尿剂加安慰剂组(对照组,104例),治疗随访期为5年,或至发生终点事件.随访时询问有关病情、测量血压、收集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血压始终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脑卒中、心肌梗死以及总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总死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应用非洛地平对预防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有益.
作者:邢福泰;刘世方;冀林荣;李占海;史广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将兔静脉血在体外自然凝固制成栓子,观察不同时间组血栓性状与肺栓塞(PE)的相关性.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注入体外凝固20 min栓子与60 min栓子.将栓子由导管导入右心房,建立肺栓塞的动物模型.造影观察PE;大体观察PE后栓子形态;光镜观察肺小动脉内血栓;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组血栓的性状.结果 20 min组未发生PE:60 min组除2例死亡均发生PE并模拟出PE的临床肺心病型和猝死型.电镜显示:20 min组血栓的纤维蛋白体积大、呈束状,纤维蛋白丝密集排列、结构清晰;60 min组血栓的纤维蛋白体积小、呈短杆状,纤维蛋白丝疏松排列,部分区域结构不清.结论 导管在右心房注入自身血液凝块可制出有效的PE模型.注入血块的数量及速度的不同,可分别模拟出PE临床急性肺心病型和猝死型.不同时间的血液凝块作为栓子对肺血管血流量影响不同,表明血栓的性状与PE的发生有关.
作者:艾银红;刘洋;姜晓磊;徐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血脂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病人血脂、内皮素及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和升高载脂蛋白A、ApoA及其与ApoB比值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5),两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相似.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有效调节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内皮素.
作者:高爱宝;王丽丽;王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降温止痉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6.8%和70.6%,死亡率分别为3.2%和29.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顾伟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20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CT特点:多发性脑梗死60%,两侧大脑同时梗死20%;腔隙性梗死55%,大面积梗死20%;基底核区梗死55%,其中两侧基底核区同时梗死30%.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病情重,后遗症及病死率高.梗死部位广泛,尤多见于多发性脑梗死及基底核区脑梗死.
作者:任建珍;刘群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未经过康复训练的发病1个月内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体检;康复组42例,在门诊进行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与指导并定期上门随访.对两组初诊时和3个月后采用Brunstrom、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来评定疗效.结果 康复组经康复护理后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科学、合理、正确的康复与护理手段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改善预后.
作者:袁淑娟;李润瑜;薛燕萍;粱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癫痫与中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现对我院1998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906例首次中风后继发性癫痫的64例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以探讨中风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作者:杨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于生理盐水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对照组以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6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输注,20 d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治疗后治疗组肌力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雏脑路通注射液.
作者:顾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病人51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含量变化,另选择年龄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TIA组病人于症状发作后24h内血浆LPA含量为(4.58±0.71)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6±0.41)μmol/L(P<0.001).结论 LPA有可能作为一个指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启动的分子标记物,而且有可能进一步用于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赵海霞;朵振顺;赵金霞;张继英;任志荣;马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低血压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1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低血压状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使用多巴胺持续时间及使用的大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使用多巴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使多巴胺的大使用浓度减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时给予参麦注射液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闫建玲;高美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惠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84.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0)d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治疗组为(38.4±1.3)分,对照组为(34.3±5.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给予1,6-二磷酸果糖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范梅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观察32例急性脑出血病人24 h内及发病4周以后的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脑出血组的T3明显低于对照组,rT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病情的好转,T3、FT3部有所回升,高rT3有所下降.结论 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程度与疾病均危重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王济生;宁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的中医辨证类型与相关因素包括脑病变性质(脑梗死、脑出血、多发脑梗死)、肺部感染、假性球麻痹、白细胞升高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脑梗死与脑出血各证型之间比较.脑出血火热证出现率较脑梗死高(P<0.05).单一部位脑梗死较多发脑梗死风证出现率明显增高(P<0.05),痰证出现率低于多发脑梗死(P<0.05).火热证的出现率脑部感染者较无肺部感染者为高(P<0.05).假性球麻痹火热证、痰证的出现率较无假性球麻痹出现率高(P<0.05).结论 中风病的征候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证候的表现是包含了中风病本病的症状与并发症合并症的症状,尤其表现在火热证和痰证两个证型上.
作者:司维;刘红梅;宁侠;洪霞;鲁喦;吴小明;毛丽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苯妥英钠组(治疗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苯妥英钠治疗后第10天,病人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93.6±14.0)μmol/L改善为(72.0±10.7)μmol/L,对照组由(97.1±13.7)μmol/L改善为(78.2±11.2)μmol/L,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监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亦明显减低,治疗组由治疗前的(20.6±5.6)分改善为(10.7±6.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妥英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病人血清NO浓度.
作者:彭静玉;李光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总结我院2004年-2005年收治的32例颅脑外伤病人,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的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昭;田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102例神经科住院病人的头部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脑梗死病人病变通常为腔隙性,位于脑白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小脑及脑叶等,大部分病人无症状及体征,部分病人表现为轻微、短暂、非特异的症状如眩晕、麻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不清或动作笨拙等.结论 应充分认识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防止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作者:贺凡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的确切疗效以及用药的依从性.方法 将符合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诊断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采用雌激素替代序贯疗法合并口服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赛乐特);中药组采用纯中药制剂妇宁康片口服;中西药结合组采用妇宁康合并赛乐特口服.3组疗法均加以心理支持疗法.结果 各组在接受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减分率显示均有明显好转.西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减分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纯中药组较前两组HAMA评分减分率有显著差异.3组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中度以上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治疗依从性好.
作者:付文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治疗疗效.方法 对52例诊断为痛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26例,好转24例,死亡2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效果较满意,早期明确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杨金花;高喜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后计数一级、二级血管,观察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加入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HUV)中,以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差别.结果 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的CAM一级及二级血管新生均较生理盐水组增强,且有量效关系.丹红注射液各组内皮培养液中VEGF浓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也存在量效关系.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促CAM血管新生的作用且有量效关系,可能的机制为丹红注射液具有促血管内皮分泌VEGF,作用也存在量效关系.
作者:罗海明;陆华栋;余尚才;扬扬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