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珍;刘群群
目的 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治疗疗效.方法 对52例诊断为痛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26例,好转24例,死亡2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效果较满意,早期明确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杨金花;高喜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病人心肌梗死的病因.方法 近8年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0例病人中,有25例(3%)造影无异常,对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回顾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进行定期(门诊或电话询问)随诊观察临床预后.结果 25例心肌梗死病人中18例病人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1例冠状动脉畸形所致,4例冠状动脉肌桥,2例病人为结缔组织病.所有病人随诊26个月,无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心肌梗死的病因中部分病人为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炎、冠状动脉畸形或肌桥等其他病因所致,这些病人预后良好.
作者:王萍兰;刘清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临床上用于无创检测冠心病的重要检测方法,具有简便、无创、相对安全等特点.该检查虽然相对安全,但仍有0.01%~0.02%并发症发生.
作者:张晓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9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稳心颗粒3粒,每日3次;对照组予胺碘酮0.2 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 g,每日2次,再1周后改为0.2 g,每日1次,疗程皆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临床症状、Holter心律失常进行等级评定,并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及甲襞微循环.结果 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优于对照组的83.7%(P<0.01),Holt.er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9%,与对照组的7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甲襞微循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未见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控制率与胺碘酮相当,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及甲襞微循环方面优于胺碘酮;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高于胺碘酮.
作者:余泽琪;李树裕;苏伟青;黄烈虎;唐阳峰;许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强心方,从治疗前后心功能和6 min步行试验(6MWT)两方面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显效率为3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0%(P<0.05);治疗组治疗后6 MW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用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显效率,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晓鸿;李绍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凯西莱对肝豆状核变性模型鼠铜代谢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铜负荷饮食法复制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动物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个治疗组与1个模型组,3个治疗组分别给予50 mg/(kg·d)、100 mg/(kg·d)、200 mg/(kg·d)凯西莱(静脉输注).观察各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白蛋白、肝铜、24 h尿铜变化情况.并观察病死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各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降低,100 mg/kg组、200 mg/(kg·d)组肝铜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24 h尿铜明显升高.结论 凯西莱能降低铜负荷大鼠肝铜含量,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徐国存;蔡永亮;徐志树;陈怀珍;王艳昕;徐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很常见,但伴发神经痛的病例却鲜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骆渊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前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重要的致死疾病之一,而血小板的激活、黏附、聚集、释放是动脉血栓启动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张昌琳;吕吉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二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伯克纳喷鼻剂治疗,并口服酮替芬、维生素C片.对照组仅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与维生素C片.两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P<0.0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仪跃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惠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84.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0)d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治疗组为(38.4±1.3)分,对照组为(34.3±5.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给予1,6-二磷酸果糖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范梅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观察32例急性脑出血病人24 h内及发病4周以后的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脑出血组的T3明显低于对照组,rT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病情的好转,T3、FT3部有所回升,高rT3有所下降.结论 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程度与疾病均危重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王济生;宁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临床功能分级在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指导作用和价值.方法 我院1990年1月-2006年10月手术治疗72例嗜铬细胞瘤病例,根据术前临床症状、24 h尿儿茶酚胺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将其临床功能分为4级.功能0级12例,未给予扩容准备;功能1级16例,随机双盲法抽取10例口服酚苄明(5~10)mg/d持续1周,其余6例为对照,比较两者围手术期血压的变化;功能2级41例,术前口服酚苄明(30~240)mg/d充分扩容4周,应用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微循环图像判断扩容效果;功能3级3例,应用酚苄明及相应的心肺脑复苏措施.全部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瘤探查切除术.结果 功能0级者围手术期血压平稳,功能1级者血压均有波动(<80 mmHg),酚苄明治疗组切除肿瘤后血压波动幅度<20 mmHg,对照者>40 mmHg(P<0.01),且两者在切除肿瘤后可以治愈,术后一般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功能2级和3级者血压波动幅度>80mmHg,术后24 h内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无并发症.75%的病人在1个月内血压恢复正常;25%血压仍增高的病人用一般的降压药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 根据嗜铬细胞瘤功能分级可采取不同的术前准备,功能0级无需扩容,功能1级可口服酚苄明(5~10)mg/d持续1周,功能2级必须应用酚苄明(30~240)mg/d充分扩容4周,功能3级必须心肺脑复苏加充分扩容,心、肺、脑功能基本正常后方可手术.
作者:李荣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降温止痉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6.8%和70.6%,死亡率分别为3.2%和29.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顾伟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望舌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急性中风(缺血性、出血性)舌象特点,对探索中风的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征)的特殊类型有HELLP综合征和妊娠期肾病综合征.1992年全国妊高征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学术研讨会上将妊娠期肾病综合征(neplarotic syndrome of pregnancy,NSP)定为妊高征Ⅲ型[1].
作者:曾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病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与糖脂肪代谢及瘦素(Lep)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223例EH病人分为肝火亢盛证组(38例)、阴虚阳亢证组(61例)、痰湿壅盛证组(100例)、阴阳两虚证组(2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检查正常者(114名).观察5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胰岛素(Ins)、瘦素水平.结果 收缩压、舒张压在高血压各证候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各证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Ins,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血庄各证候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胰岛素敏感指数(Isen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阴虚阳亢证组Glu,Ins,HOMA-IR高于高血压其他证候组,IAI、IsenI低于其他组.TG,TC痰湿壅盛证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其他证候组(P<0.001).Lep痰湿壅盛证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其他证候组(P<0.05).相关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年龄、体重指数、心率、Glu,Ins,HOMA-IR,Lep,TG,TC呈正相关,收缩压与Ins,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7,0.444(P<0.001),舒张压与Ins,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r=0.392,0.400(P<0.001).收缩压与IsenI,L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2,r=-0.444(P<0.001),舒张压与IsenI,L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3,r=-0.400(P<0.001).结论 高血压阴虚阳亢证IR较明显,痰湿壅盛证血脂和Lep水平升高显著,治疗上须有相应着重点.
作者:王岳屏;严颂琴;彭国顺;谌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一个重要的血压和水电解质调节系统.经典的RAS是指由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释放入血液循环,在肾近球细胞产生的肾素作用下转化为10肽的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再经肺循环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作用转化为8肽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作者:曾亚平;鹿育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于妊娠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生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脏病.临床相对少见.
作者:高志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苯妥英钠组(治疗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苯妥英钠治疗后第10天,病人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93.6±14.0)μmol/L改善为(72.0±10.7)μmol/L,对照组由(97.1±13.7)μmol/L改善为(78.2±11.2)μmol/L,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监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亦明显减低,治疗组由治疗前的(20.6±5.6)分改善为(10.7±6.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妥英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病人血清NO浓度.
作者:彭静玉;李光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调脂的同时对高脂血症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病人30例为血脂紊乱组,口服普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用12周;血脂正常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及血脂紊乱组于治疗前及12周后进行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M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紊乱组治疗12周后的TC,TG,LDL-C,FIB均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1),TT,PT,APTT均有显著延长(P<0.01或P<0.05).治疗后TC,TG,LDL-C;HDL-C,IMT,FIB,PT均接近正常对照组各指标(P>0.05).TT,APTT均超出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伐他汀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并改善凝血系统.
作者:郭素华;丁伟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