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0例急性中风病人舌象分析

梁红艳

关键词:中风病人, 中医诊断, 临床疗效, 急性中风, 发病规律, 准确性, 缺血性, 出血性, 舌象
摘要:望舌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急性中风(缺血性、出血性)舌象特点,对探索中风的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给予培哚普利(2~4)mg/d,美托洛尔(6.25~75.00)mg/d;对照组50例,服用同等剂量安慰剂.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人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房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或P<0.01).结论 CHF病人长期服用培哚普利加美托洛尔可使心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代先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二甲基氨氯吡咪及氨氯吡咪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并比较二甲基氨氯吡咪(DMA)和氨氯吡咪(AM)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变力性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乳头肌灌流方法观察DMA和AM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变力性作用,并利用L一型钙通道阻滞药和Na+-Ca2+交换体(NCX)阻断剂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 (1~20)μmol/LDMA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正性变力作用,升高发展张力(TC),缩短收缩至大速率的时间(T-dp/dtmax)和75%舒张时间(T75%),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或P<0.01).(0.05~1.00)mmol/L AM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负性变力作用,降低TC,延长T-dp/dtmax和T75%.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MA时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正性变力作用不能被L-型钙通道阻滞药尼卡地平阻断.DMA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正性变力作用能被Na+-Ca2+交换体(NCX)阻断剂氯化镍(NiCl2)阻断.结论 DMA(1~20)μmol/L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正性变力作用.(0.05~1.00)mmol/L AM以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负性变力作用.与AM抑制NCX不同,DMA通过激动NCX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正性变力作用.

    作者:师锐赞;高福平;李洁;张明升;武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二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伯克纳喷鼻剂治疗,并口服酮替芬、维生素C片.对照组仅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与维生素C片.两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P<0.0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仪跃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风病证候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的中医辨证类型与相关因素包括脑病变性质(脑梗死、脑出血、多发脑梗死)、肺部感染、假性球麻痹、白细胞升高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脑梗死与脑出血各证型之间比较.脑出血火热证出现率较脑梗死高(P<0.05).单一部位脑梗死较多发脑梗死风证出现率明显增高(P<0.05),痰证出现率低于多发脑梗死(P<0.05).火热证的出现率脑部感染者较无肺部感染者为高(P<0.05).假性球麻痹火热证、痰证的出现率较无假性球麻痹出现率高(P<0.05).结论 中风病的征候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证候的表现是包含了中风病本病的症状与并发症合并症的症状,尤其表现在火热证和痰证两个证型上.

    作者:司维;刘红梅;宁侠;洪霞;鲁喦;吴小明;毛丽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与B型利钠肽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B型利钠肽(BNP)的关系.方法 EH病人83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对两组行心脏彩色B超检查及BNP测定.结果 LVH组BNP水平为(45.87±7.32)pg/mL,高于无LVH组(11.75±4.14)pg/mL(P<0.01),LVMI与BNP水平呈独立正相关(回归系数r=0.38,P<0.01).结论 BNP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葛良清;李向平;赵水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苯妥英钠组(治疗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苯妥英钠治疗后第10天,病人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93.6±14.0)μmol/L改善为(72.0±10.7)μmol/L,对照组由(97.1±13.7)μmol/L改善为(78.2±11.2)μmol/L,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监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亦明显减低,治疗组由治疗前的(20.6±5.6)分改善为(10.7±6.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妥英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病人血清NO浓度.

    作者:彭静玉;李光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2例神经精神狼疮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诊治现状.方法 对符合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NPSLE的命名和定义分类标准的12例NPSL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NPSLE病人中,发现有7种NPSLE,以狼疮头痛常见,以下依次为癫痫样发作、脑血管意外、脱髓鞘综合征、无菌性脑膜炎、性格改变、脊髓损害.单种NPSLE仅3例(3/12),2种叠加4例(4/12),3种或以上5例5/12.NPSLE多种叠加数与死亡情况相平行.12例中8例有效,4例死亡,有效率8/12.结论 NPSLE的确诊必须排除感染、电解质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对重症NPSLE静脉冲击3 d甲泼尼龙(500~1 000)mg/d是有益的;大部分NPSLE存在多种叠加,叠加种类越多,病死率越高.

    作者:张秀花;宗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卒中偏瘫病人门诊及家庭双向康复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未经过康复训练的发病1个月内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体检;康复组42例,在门诊进行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与指导并定期上门随访.对两组初诊时和3个月后采用Brunstrom、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来评定疗效.结果 康复组经康复护理后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科学、合理、正确的康复与护理手段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改善预后.

    作者:袁淑娟;李润瑜;薛燕萍;粱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严重烧伤时心脏调节肽的变化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近年来,多内脏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烧伤后并发症的突出问题,其中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更是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王小兵;王晓健;张宝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栓性状与急性肺栓塞相关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将兔静脉血在体外自然凝固制成栓子,观察不同时间组血栓性状与肺栓塞(PE)的相关性.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注入体外凝固20 min栓子与60 min栓子.将栓子由导管导入右心房,建立肺栓塞的动物模型.造影观察PE;大体观察PE后栓子形态;光镜观察肺小动脉内血栓;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组血栓的性状.结果 20 min组未发生PE:60 min组除2例死亡均发生PE并模拟出PE的临床肺心病型和猝死型.电镜显示:20 min组血栓的纤维蛋白体积大、呈束状,纤维蛋白丝密集排列、结构清晰;60 min组血栓的纤维蛋白体积小、呈短杆状,纤维蛋白丝疏松排列,部分区域结构不清.结论 导管在右心房注入自身血液凝块可制出有效的PE模型.注入血块的数量及速度的不同,可分别模拟出PE临床急性肺心病型和猝死型.不同时间的血液凝块作为栓子对肺血管血流量影响不同,表明血栓的性状与PE的发生有关.

    作者:艾银红;刘洋;姜晓磊;徐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尼莫地平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轻度、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观察并评价其确切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AD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量表的检测,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Pfeffer功能活动调查表、Fuld物体记忆测验、快速词汇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积木测验.结果 AD病人用药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Fuld物体记忆测验、快速词汇测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检查、Pfeffer功能活动调查表用药前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能改善轻度、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记忆功能.

    作者:张毅;张生林;陈芸;邓增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目的 探讨用脐血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病人短期内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的影响.方法 对11例ALS病人治疗前后FIM评分及总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ALS病人治疗前后FIM评分分别为(72.91±12,52)分、(100.64±9.94)分以及T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82.31±2.20)个、(77.55±4.45)个,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5).结论 脐血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短期内通过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改善ALS病人的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梁豪文;杨佳勇;杨万章;盛佑祥;张敏;吴芳;杨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02例无症状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102例神经科住院病人的头部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脑梗死病人病变通常为腔隙性,位于脑白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小脑及脑叶等,大部分病人无症状及体征,部分病人表现为轻微、短暂、非特异的症状如眩晕、麻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不清或动作笨拙等.结论 应充分认识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防止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作者:贺凡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低血压状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低血压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1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低血压状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使用多巴胺持续时间及使用的大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使用多巴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使多巴胺的大使用浓度减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时给予参麦注射液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闫建玲;高美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76例小脑半球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脑半球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76倒小脑半球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脑半球出血76例,(50~8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80%.保守治疗54例,有效率88.9%.病死率为11.1%;22例外科手术治疗,有效率为68.2%,病死率为18.2%.脑疝为小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根据脑室系统的出血量及脑室系统受累情况进行分组有利于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的评价;及时正确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林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20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CT特点:多发性脑梗死60%,两侧大脑同时梗死20%;腔隙性梗死55%,大面积梗死20%;基底核区梗死55%,其中两侧基底核区同时梗死30%.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病情重,后遗症及病死率高.梗死部位广泛,尤多见于多发性脑梗死及基底核区脑梗死.

    作者:任建珍;刘群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化痰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83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化痰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口服化痰益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静脉输注胞二磷胆碱治疗,疗程21 d.以评分方法观察病人治疗前后意识状态、语言表达能力、患侧上下肢活动功能、综合功能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9%(P<0.01).结论 化痰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作者:韩玉晶;冯莹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于妊娠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生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脏病.临床相对少见.

    作者:高志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水痘伴发神经痛1例报道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很常见,但伴发神经痛的病例却鲜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骆渊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补肾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对运动耐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强心方,从治疗前后心功能和6 min步行试验(6MWT)两方面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显效率为3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0%(P<0.05);治疗组治疗后6 MW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用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显效率,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晓鸿;李绍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