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昌琳;吕吉元

关键词:抗血小板, 药物, 动脉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 致死, 启动, 聚集
摘要:目前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重要的致死疾病之一,而血小板的激活、黏附、聚集、释放是动脉血栓启动的一个重要机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氯咪帕明片加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隐匿性抑郁症40例

    目的 观察氯咪帕明片加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病例选自精神心理咨询门诊连续就诊,就诊前反复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检查除外心脏疾病符合CCMD-Ⅱ-R中抑郁的诊断标准的80例病人.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指标评分,总分≥7分者入组,共分两组.两组氯咪帕明片均采用早晚各1次口服给药,1周内逐渐加到治疗量75 mg/d~150 mg/d.治疗组在应用氯咪帕明片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早晚各10 mL口服.两组均治疗8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即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的作用,又有调节自主神经之功能.

    作者:张改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伤后急性期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外伤后急性期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年间经临床确诊的43例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例的发病原因、诊治过程及转归.结果 43例不同损伤类型病人依靠临床表现和腰椎穿刺确诊为低颅压综合征.经采用不同治疗后全部于(3~10)d内低颅压症状消失.结论 外伤后急性期低颅压发生与伤后脑血管痉挛,脑脊液经耳鼻丧失过多,过量使用脱水剂,体液丧失多而摄入不足,手术或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过多等因素有关,确诊后及时治疗均能痊愈.

    作者:孟杰;刘晓峰;潘建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凝血系统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调脂的同时对高脂血症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病人30例为血脂紊乱组,口服普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用12周;血脂正常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及血脂紊乱组于治疗前及12周后进行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M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紊乱组治疗12周后的TC,TG,LDL-C,FIB均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1),TT,PT,APTT均有显著延长(P<0.01或P<0.05).治疗后TC,TG,LDL-C;HDL-C,IMT,FIB,PT均接近正常对照组各指标(P>0.05).TT,APTT均超出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伐他汀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并改善凝血系统.

    作者:郭素华;丁伟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利用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只进行普通康复宣教.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善巴氏指数(MB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组病人治疗后患肢FMA,MB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性探讨

    目的 使用彩超检测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 对176例2型糖尿病和156例非糖尿痛病人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狭窄程度变化.结果 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1),相同年龄段之间比较,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增厚(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狭窄程度≥40%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可以判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侯聪玲;侯聪蕊;赵成茹;李卫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02例无症状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102例神经科住院病人的头部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脑梗死病人病变通常为腔隙性,位于脑白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小脑及脑叶等,大部分病人无症状及体征,部分病人表现为轻微、短暂、非特异的症状如眩晕、麻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不清或动作笨拙等.结论 应充分认识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防止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作者:贺凡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于妊娠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生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脏病.临床相对少见.

    作者:高志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于生理盐水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对照组以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6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输注,20 d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治疗后治疗组肌力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雏脑路通注射液.

    作者:顾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与B型利钠肽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B型利钠肽(BNP)的关系.方法 EH病人83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对两组行心脏彩色B超检查及BNP测定.结果 LVH组BNP水平为(45.87±7.32)pg/mL,高于无LVH组(11.75±4.14)pg/mL(P<0.01),LVMI与BNP水平呈独立正相关(回归系数r=0.38,P<0.01).结论 BNP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葛良清;李向平;赵水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颅脑外伤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结我院2004年-2005年收治的32例颅脑外伤病人,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的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昭;田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惠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84.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0)d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治疗组为(38.4±1.3)分,对照组为(34.3±5.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给予1,6-二磷酸果糖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范梅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66例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好转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的脑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作者:于成林;姚小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病人血脂及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血脂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病人血脂、内皮素及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和升高载脂蛋白A、ApoA及其与ApoB比值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5),两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相似.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有效调节冠心病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病人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内皮素.

    作者:高爱宝;王丽丽;王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补肾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对运动耐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强心方,从治疗前后心功能和6 min步行试验(6MWT)两方面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显效率为3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0%(P<0.05);治疗组治疗后6 MW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用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显效率,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晓鸿;李绍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二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伯克纳喷鼻剂治疗,并口服酮替芬、维生素C片.对照组仅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与维生素C片.两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P<0.0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伯克纳与酮替芬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仪跃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目的 探讨用脐血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病人短期内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的影响.方法 对11例ALS病人治疗前后FIM评分及总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ALS病人治疗前后FIM评分分别为(72.91±12,52)分、(100.64±9.94)分以及T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82.31±2.20)个、(77.55±4.45)个,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5).结论 脐血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短期内通过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改善ALS病人的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梁豪文;杨佳勇;杨万章;盛佑祥;张敏;吴芳;杨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的确切疗效以及用药的依从性.方法 将符合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诊断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采用雌激素替代序贯疗法合并口服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赛乐特);中药组采用纯中药制剂妇宁康片口服;中西药结合组采用妇宁康合并赛乐特口服.3组疗法均加以心理支持疗法.结果 各组在接受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减分率显示均有明显好转.西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减分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纯中药组较前两组HAMA评分减分率有显著差异.3组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中度以上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治疗依从性好.

    作者:付文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的心肌梗死病人的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病人心肌梗死的病因.方法 近8年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0例病人中,有25例(3%)造影无异常,对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回顾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进行定期(门诊或电话询问)随诊观察临床预后.结果 25例心肌梗死病人中18例病人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1例冠状动脉畸形所致,4例冠状动脉肌桥,2例病人为结缔组织病.所有病人随诊26个月,无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心肌梗死的病因中部分病人为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炎、冠状动脉畸形或肌桥等其他病因所致,这些病人预后良好.

    作者:王萍兰;刘清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治疗疗效.方法 对52例诊断为痛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26例,好转24例,死亡2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效果较满意,早期明确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杨金花;高喜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天麻及其提取物对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以往对神经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本身,认为只要阻断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便可减轻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

    作者:张涛;曹晓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