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聪玲;侯聪蕊;赵成茹;李卫荣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33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8 g,3次/日;常规剂量组31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 g,3次/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6.97%优于常规剂量组的83.87%(P<0.05),在改善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方面,大剂量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彦海;迟丽屹;赵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9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稳心颗粒3粒,每日3次;对照组予胺碘酮0.2 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 g,每日2次,再1周后改为0.2 g,每日1次,疗程皆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临床症状、Holter心律失常进行等级评定,并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及甲襞微循环.结果 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优于对照组的83.7%(P<0.01),Holt.er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9%,与对照组的7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甲襞微循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未见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控制率与胺碘酮相当,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及甲襞微循环方面优于胺碘酮;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高于胺碘酮.
作者:余泽琪;李树裕;苏伟青;黄烈虎;唐阳峰;许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脑半球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76倒小脑半球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脑半球出血76例,(50~8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80%.保守治疗54例,有效率88.9%.病死率为11.1%;22例外科手术治疗,有效率为68.2%,病死率为18.2%.脑疝为小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根据脑室系统的出血量及脑室系统受累情况进行分组有利于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的评价;及时正确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林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治疗疗效.方法 对52例诊断为痛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26例,好转24例,死亡2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效果较满意,早期明确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杨金花;高喜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并比较二甲基氨氯吡咪(DMA)和氨氯吡咪(AM)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变力性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乳头肌灌流方法观察DMA和AM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变力性作用,并利用L一型钙通道阻滞药和Na+-Ca2+交换体(NCX)阻断剂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 (1~20)μmol/LDMA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正性变力作用,升高发展张力(TC),缩短收缩至大速率的时间(T-dp/dtmax)和75%舒张时间(T75%),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或P<0.01).(0.05~1.00)mmol/L AM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负性变力作用,降低TC,延长T-dp/dtmax和T75%.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MA时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正性变力作用不能被L-型钙通道阻滞药尼卡地平阻断.DMA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的正性变力作用能被Na+-Ca2+交换体(NCX)阻断剂氯化镍(NiCl2)阻断.结论 DMA(1~20)μmol/L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正性变力作用.(0.05~1.00)mmol/L AM以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负性变力作用.与AM抑制NCX不同,DMA通过激动NCX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乳头肌产生正性变力作用.
作者:师锐赞;高福平;李洁;张明升;武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强心方,从治疗前后心功能和6 min步行试验(6MWT)两方面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显效率为3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0%(P<0.05);治疗组治疗后6 MW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用补肾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显效率,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晓鸿;李绍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惠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84.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0)d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治疗组为(38.4±1.3)分,对照组为(34.3±5.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给予1,6-二磷酸果糖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范梅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于妊娠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生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脏病.临床相对少见.
作者:高志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征)的特殊类型有HELLP综合征和妊娠期肾病综合征.1992年全国妊高征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学术研讨会上将妊娠期肾病综合征(neplarotic syndrome of pregnancy,NSP)定为妊高征Ⅲ型[1].
作者:曾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未经过康复训练的发病1个月内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体检;康复组42例,在门诊进行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与指导并定期上门随访.对两组初诊时和3个月后采用Brunstrom、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来评定疗效.结果 康复组经康复护理后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科学、合理、正确的康复与护理手段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和ADL,改善预后.
作者:袁淑娟;李润瑜;薛燕萍;粱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癫痫与中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现对我院1998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906例首次中风后继发性癫痫的64例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以探讨中风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作者:杨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使用彩超检测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 对176例2型糖尿病和156例非糖尿痛病人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狭窄程度变化.结果 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1),相同年龄段之间比较,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增厚(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狭窄程度≥40%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可以判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侯聪玲;侯聪蕊;赵成茹;李卫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轻度、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观察并评价其确切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AD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量表的检测,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Pfeffer功能活动调查表、Fuld物体记忆测验、快速词汇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积木测验.结果 AD病人用药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Fuld物体记忆测验、快速词汇测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检查、Pfeffer功能活动调查表用药前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能改善轻度、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记忆功能.
作者:张毅;张生林;陈芸;邓增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很常见,但伴发神经痛的病例却鲜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骆渊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后计数一级、二级血管,观察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加入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HUV)中,以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差别.结果 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的CAM一级及二级血管新生均较生理盐水组增强,且有量效关系.丹红注射液各组内皮培养液中VEGF浓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也存在量效关系.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促CAM血管新生的作用且有量效关系,可能的机制为丹红注射液具有促血管内皮分泌VEGF,作用也存在量效关系.
作者:罗海明;陆华栋;余尚才;扬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望舌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急性中风(缺血性、出血性)舌象特点,对探索中风的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的中医辨证类型与相关因素包括脑病变性质(脑梗死、脑出血、多发脑梗死)、肺部感染、假性球麻痹、白细胞升高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脑梗死与脑出血各证型之间比较.脑出血火热证出现率较脑梗死高(P<0.05).单一部位脑梗死较多发脑梗死风证出现率明显增高(P<0.05),痰证出现率低于多发脑梗死(P<0.05).火热证的出现率脑部感染者较无肺部感染者为高(P<0.05).假性球麻痹火热证、痰证的出现率较无假性球麻痹出现率高(P<0.05).结论 中风病的征候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证候的表现是包含了中风病本病的症状与并发症合并症的症状,尤其表现在火热证和痰证两个证型上.
作者:司维;刘红梅;宁侠;洪霞;鲁喦;吴小明;毛丽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诊治现状.方法 对符合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NPSLE的命名和定义分类标准的12例NPSL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NPSLE病人中,发现有7种NPSLE,以狼疮头痛常见,以下依次为癫痫样发作、脑血管意外、脱髓鞘综合征、无菌性脑膜炎、性格改变、脊髓损害.单种NPSLE仅3例(3/12),2种叠加4例(4/12),3种或以上5例5/12.NPSLE多种叠加数与死亡情况相平行.12例中8例有效,4例死亡,有效率8/12.结论 NPSLE的确诊必须排除感染、电解质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对重症NPSLE静脉冲击3 d甲泼尼龙(500~1 000)mg/d是有益的;大部分NPSLE存在多种叠加,叠加种类越多,病死率越高.
作者:张秀花;宗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极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智力进行性减退,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以海马、皮层区域为主的神经元数目减少.
作者:吕良;钟振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于生理盐水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对照组以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6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输注,20 d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治疗后治疗组肌力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雏脑路通注射液.
作者:顾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