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玲
目的 观察哈伯因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42例血管性痴呆病人服用哈伯因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第12周各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哈伯因治疗12周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5.6分,ADL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反应.结论 哈伯因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作者:任雁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冠心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心宁20 mL加入酚妥拉明1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休息,低流量吸氧,改善通气,抗炎,解痉,平喘,祛痰,合理使用强心利尿剂,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对症及并发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1.6%,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显效率42.5%,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较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谢艳萍;陈红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风有急性期和恢复期之分.在急性期,中医学根据有无意识的改变把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仅有肢体经络形证而无神志改变者为中经络,同时有意识症状者为中脏腑,其中邪实窍闭者为闭证,正虚阴竭阳亡者为脱证.中风闭证多因风阳痰火蒙闭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中风急性期之风火相煽、痰瘀闭阻,源于血分瘀热,搏击不解,闭阻脑窍,而令邪热愈炽,瘀阻益甚,进而化火生风,进一步加重瘀热阻窍的病势.
作者:袁园;过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在老年脑梗死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40例脑梗死老年病人及30名正常老年人采用郭峰改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脑梗死病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循环免疫复合物(IC)受体花环率(RBC-IC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对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常国良;赵小平;郭宾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八珍汤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2例病人予八珍汤颗粒治疗,每次1付,每日1次,14 d为1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的变化及心电图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0.48%,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八珍汤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较好.
作者:孙志欣;刘新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自发性小脑出血约占非外伤性脑出血的10%,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占50%~80%,多为齿状核动脉破裂出血,其次为血液病、动静畸形肿瘤和淀粉样血管病.大剂量小脑出血后,传统以经枕鳞部开窗手术治疗,但因其手术暴露开窗时间长和手术须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等,死亡率可达50%,其次因家属对此术式依从性差,且手术适应范围小等,病人往往失去救治机会.王维治[1]报道,血肿大于20 mL,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中,1例治愈,7例死亡.而早期应用经皮枕鳞部穿刺微创清除重型小脑出血或/和联合运用非主侧半球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及腰椎穿刺脑脊液(CSF)置换术等疗法,手术创伤小,术前准备及术程周期短,效益风险比高(清醒时间短,无全身麻醉及创伤后恢复慢等合并症),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作者:李建生;赵丽英;樊丽花;王庆龄;孟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测定心率变异性(HRV)对心功能不全的意义.方法 心功能不全62例与正常人20名测定HRV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HRV逐渐降低.结论 测定HRV有助于判定心功能不全程度和心脏自主神经受损关系,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在引起脑梗死的因素中,颈动脉斑块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欧美约2/3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我国大约占1/3[1].现对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为目的.
作者:周勇;惠凯;徐树军;周典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各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含量及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均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同时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亦较脑缺血再灌注组降低.结论 阿司匹林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立英;廖仁昊;梁容仙;王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57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本组病例以14岁以下儿童外伤后发生脑梗死者居多占70.2%,病灶多位于一侧基底核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大面积脑梗死致昏迷、脑疝者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可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采取综合治疗是挽救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
作者:薛国强;史益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急诊昏迷病人的CT检查及救护过程.结果 以昏迷就诊的58例病人中,43例CT检查有异常发现,其中颅内出血34例,瘤卒中5例,考虑颅内感染2例,肿瘤2例.结论 CT检查可作为急诊昏迷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为病人的临床确诊和迅速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作者:令狐世平;徐荣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天香丹对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方法 99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6例,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天香丹18 g/d;对照Ⅰ组34例,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通心络胶囊每日12粒,对照Ⅱ组29例,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硝酸酯类,28 d为1个疗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电图的变化,并观察血清VEGF,NO以及NOS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Ⅱ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0.59%和6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O和VEGF含量与时照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天香丹可提高血清VEGF,NO以及NO的含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缺氧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作者:安冬青;胡金霞;赵明芬;郑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活血潜阳颗粒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冷浴法造大鼠血瘀模型,观察活血潜阳颗粒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及体外血栓形成影响.结果 活血潜阳颗粒能降低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电泳指数,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结论 活血潜阳颗粒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
作者:王佑华;周端;杨建梅;曹敏;苑素云;肖梅芳;金若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冠心病(CHD)是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连续的临床事件,从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型心绞痛(SAP)发展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AS的起使步骤[2],而粥样硬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标志[3,4].vWF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组织因子(TF)、凝血因子Ⅶ(F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与CHD密切相关.这些血栓形成因子参与早期血管粥样硬化损伤,促进冠状动脉斑块生长、血栓形成及临床预后的发展.现将vWF在CHD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阐述如下.
作者:安国霞;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病人不同脉压(PP)时冠心病发病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PP,并分析PP与冠心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PP<50 mmHg组,50 mmHg≤PP<80 mmHg组,PP≥80 mmHg组间经方差分析,收缩压、舒张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P值增大,收缩压逐渐增大,舒张压逐渐降低.3组间随着PP值的增大,冠心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P<0.01).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中,随着PP的增大,冠心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
作者:尉洪昌;王利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冠心病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期为冠心病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病人68例,根据血瘀症和痰浊症诊断标准分为血瘀组33例,痰浊组35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组Hcy水平为(27.550±17.224) mmol/L,高于对照组(9.753±4.342) mmol/L(P<0.01);冠心病血瘀证组Hcy水平为(27.775±13.157) mmol/L,高于痰浊组(21.553±12.320) mmol/L(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程度可为冠心病的分型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冉旭;林凯旋;安辉;缪灿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联环尔定)对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高血压病病人180例分为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组,每组60例,每组随机分为A、B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各30例,两个亚组间病人的年龄、性别相当.Ⅰ级高血压A(Ⅰ A)组非洛地平2.5 mg,每日2次口服;B(Ⅰ B)组非洛地平5.0 mg,每日2次口服.Ⅱ级高血压A(ⅡA)组非洛地平5.0 mg,每日2次口服;B(ⅡB)组非洛地平7.5 mg,每日2次口服.Ⅲ级高血压A(ⅢA)组非洛地平7.5 mg,每日2次口服;B(ⅢB)组非洛地平10.0 mg日2次口服.疗程2个月.结果 Ⅰ A组总有效率93.3%,Ⅰ B组总有效率100.0%,ⅡA组总有效率90.0%,ⅡB组总有效率96.7%,ⅢA组显总有效率83.3%,ⅢB组总有效率90.0%.非洛地平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下肢及踝部水肿、头痛、心悸、齿龈轻度增生等.结论 非洛地平是治疗高血压尤其是Ⅰ级、Ⅱ级高血压病的理想降压药.在允许剂量内,剂量增加,降压疗效随之增加.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病人多可耐受.
作者:周健;马立辉;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70例)和常规治疗(52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d),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水平.结果 UA病人CRP、纤维蛋白原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干预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CRP、纤维蛋白原、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CRP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作者:李淑琴;李学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8月-2006年4月在我科就诊的61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口服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治疗组31例,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及颈动脉彩超.结果 药物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显著下降(P<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均有缩小(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TM)治疗组有显著疗效(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确疗效,且副反应少.
作者:董会文;刘爱军;韩召展;李晶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按益气活血法制定的益气活血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30)g,随机分为益气活血方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30 min,再松开结扎线120 min,以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迅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后,10%甲醛固定24h.常规石蜡包埋,于心肌梗死区中部沿左室轴线每隔1 mm连续切取数张4 μm厚的切片,分别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益气活血方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损伤.益气活血方组细胞核结构似假手术组,核周间隙仍有轻度肿胀,线粒体超微结构与假手术组相仿.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贺运河;古继红;陈光贤;邱晓敏;曾旭灿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