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凤;王忆勤;孙仁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联环尔定)对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高血压病病人180例分为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组,每组60例,每组随机分为A、B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各30例,两个亚组间病人的年龄、性别相当.Ⅰ级高血压A(Ⅰ A)组非洛地平2.5 mg,每日2次口服;B(Ⅰ B)组非洛地平5.0 mg,每日2次口服.Ⅱ级高血压A(ⅡA)组非洛地平5.0 mg,每日2次口服;B(ⅡB)组非洛地平7.5 mg,每日2次口服.Ⅲ级高血压A(ⅢA)组非洛地平7.5 mg,每日2次口服;B(ⅢB)组非洛地平10.0 mg日2次口服.疗程2个月.结果 Ⅰ A组总有效率93.3%,Ⅰ B组总有效率100.0%,ⅡA组总有效率90.0%,ⅡB组总有效率96.7%,ⅢA组显总有效率83.3%,ⅢB组总有效率90.0%.非洛地平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下肢及踝部水肿、头痛、心悸、齿龈轻度增生等.结论 非洛地平是治疗高血压尤其是Ⅰ级、Ⅱ级高血压病的理想降压药.在允许剂量内,剂量增加,降压疗效随之增加.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病人多可耐受.
作者:周健;马立辉;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在引起脑梗死的因素中,颈动脉斑块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欧美约2/3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我国大约占1/3[1].现对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为目的.
作者:周勇;惠凯;徐树军;周典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风后抑郁是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等为特征的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1].中风后抑郁对病人功能恢复有消极影响,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增加病死率.近年来关于中风后抑郁的研究较多,中风后抑郁的发生机制涉及神经解剖学、递质学、内分泌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在神经解剖学中首先肯定的是脑的损伤,在递质学、内分泌学上体现的是神经递质、激素的失衡表达.在社会心理学上,卒中和抑郁有强相关性,卒中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等也和抑郁有关[2,3].
作者:许宏霞;曹晓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型糖尿病病人25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间隔2 d再用1个疗程,总疗程30 d;对照组126例,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间隔2 d再用1疗程,总疗程3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65.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作者:贺淑静;赵新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填精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6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刺五加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内服中药基本方为河车大造丸加味;偏于阴虚者加知母、丹参;偏于阳虚者加熟附片、巴戟天、肉桂,每日1付,水煎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单用刺五加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 d.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并将结果加以比较,同时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及BAEP的异常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EP检测在治疗前后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6.18%(45/68)和26.47(18/68),对照组BAEP在治疗前后的异常发生率为65.00%(39/60)和40.00%(24/60),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河车大造丸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显著.
作者:胡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冠心病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期为冠心病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病人68例,根据血瘀症和痰浊症诊断标准分为血瘀组33例,痰浊组35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组Hcy水平为(27.550±17.224) mmol/L,高于对照组(9.753±4.342) mmol/L(P<0.01);冠心病血瘀证组Hcy水平为(27.775±13.157) mmol/L,高于痰浊组(21.553±12.320) mmol/L(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程度可为冠心病的分型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冉旭;林凯旋;安辉;缪灿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平肝祛痰化瘀治疗对高血压伴肥胖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肥胖病人随机分为平肝祛痰化瘀加尼群地平组(治疗组)和非诺贝特加尼群地平组(对照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症状积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症状积分、TC、TG、HDL-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治疗组舒张压、症状积分、TC、LDL-C、体重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平肝祛痰化瘀治疗高血压伴肥胖病人有较好疗效.
作者:高志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心律平)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副反应、毒性反应.方法 选择100例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稳心颗粒组50例)与对照组(心律平组50例),共治疗4周.在每例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用量子共振检测稳心颗粒与心律平抗心律失常作用、毒性作用,评价其治疗室性早搏的净效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94%,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副反应,对照组副反应明显.结论 稳心颗粒对三类室性早搏(良性室性早搏、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恶性或致命性室性早搏)均有效,且较安全,而心律平只能短时间应用于良性室性早搏治疗中.
作者:孙淑梅;陈清启;张雪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干细胞能产生表现型与基因型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形成人体多种组织器官的祖细胞.既具有生理性的更新能力,又具有对损伤疾病导致的修复功能.干细胞归巢于新的组织后,在局部组织微环境的作用下定向分化为相应组织的成熟细胞,实现组织的更新和修复.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近年许多实验证实丹参在诱导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上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选择性采用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阳性,表明中医药在干细胞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作者:唐映;杨万章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各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含量及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均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同时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亦较脑缺血再灌注组降低.结论 阿司匹林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立英;廖仁昊;梁容仙;王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冠心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心宁20 mL加入酚妥拉明1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休息,低流量吸氧,改善通气,抗炎,解痉,平喘,祛痰,合理使用强心利尿剂,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对症及并发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1.6%,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显效率42.5%,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较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谢艳萍;陈红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急诊昏迷病人的CT检查及救护过程.结果 以昏迷就诊的58例病人中,43例CT检查有异常发现,其中颅内出血34例,瘤卒中5例,考虑颅内感染2例,肿瘤2例.结论 CT检查可作为急诊昏迷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为病人的临床确诊和迅速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作者:令狐世平;徐荣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阿司匹林对右心导管射频消融(RFCA)所致血栓前状态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15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右侧旁路折返型室上性心动过速(AVRT)病人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对照组(Ⅰ组)术前不使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肠溶阿司匹林;血府逐瘀口服液组(Ⅱ组)术前第7天开始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每日3次,术前1 d停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加阿司匹林组(Ⅲ组)术前第7天开始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0 mL,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术前1 d停服.每例病人于术前(T0)、电生理检查后即刻(T1)、射频放电全部结束后即刻(T2)、术后24 h(T3)检测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并将组内T1,T2,T3时刻与T0时刻比较,组间T1,T2,T3时刻作对比,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组内T1,T2,T3时刻与T0时刻比较,vWF,E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MP-140,DD 3组均升高,以T2时刻升高显著,其中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T1,T2,T3时刻比较,Ⅱ组、Ⅲ组,DD均较Ⅰ组明显降低(P<0.01),Ⅲ组降低幅度较Ⅱ组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加阿司匹林对右心导管射频消融所致血栓前状态有预防作用.
作者:刘少波;陈晓霞;刘华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曲格列酮对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曲格列酮作用后,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油红O染色抽提法观察细胞分化.结果 浓度为1 μmol/L,10 μmol/L曲格列酮能够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同时也促进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促进前脂肪细胞成熟,发挥脂肪组织完善的储脂和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在临床上,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应作为基础用药.
作者:阴津华;杨静;徐岐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我国人群中既往无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糖代谢和胰岛素释放的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2月-2005年12月住院的既往无2型糖尿病病史且即刻血糖<7mmol/L的154例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者8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者69例.住院7 d以后给病人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所选病人即刻血糖平均为6.24 mmol/L,在这些病人中,糖耐量减低(IGT)者为61例(39.6%),糖尿病(DM)者为29例(18.8%).结论 在中国既往无DM的ACS病人中IGT和DM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糖代谢异常与AC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浆胰岛素水平的测定在这些病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者:薛伟珍;任洁;杨丽峰;宁丽君;王晨;姜兆秀;李瑜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心肌损害时心肌酶变化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病人中,治愈68例,总治愈率94.44%.死亡4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左心衰竭和心室颤动各1例.结论 心肌酶升高是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损害的理想指标.
作者:王伋;李少洪;张家龙;马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按益气活血法制定的益气活血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30)g,随机分为益气活血方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30 min,再松开结扎线120 min,以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迅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后,10%甲醛固定24h.常规石蜡包埋,于心肌梗死区中部沿左室轴线每隔1 mm连续切取数张4 μm厚的切片,分别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益气活血方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损伤.益气活血方组细胞核结构似假手术组,核周间隙仍有轻度肿胀,线粒体超微结构与假手术组相仿.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贺运河;古继红;陈光贤;邱晓敏;曾旭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八珍汤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2例病人予八珍汤颗粒治疗,每次1付,每日1次,14 d为1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的变化及心电图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0.48%,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八珍汤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较好.
作者:孙志欣;刘新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糖尿病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48例糖尿病病人口服稳心颗粒3个月,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病人治疗前后HRV.结果 治疗后病人HRV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稳心颗粒能提高糖尿病病人的HRV,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作者:蒋芳勇;韦红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后脑心综合征(BHS)的心电图改变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21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HS发病率为54.8%,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BH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P<0.05),BHS的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样改变和心肌梗死.结论 BHS发生与脑血管疾病类型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疾病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齐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