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赵常宝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教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CK-MB值将病人分为低、中、高组,测定、统计每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CK-MB值,并分析确定各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CK-MB值的相关关系.结果 各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巩洁;任辉;袁博;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研究应用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可选择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55例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病人,给予顿服普罗帕酮300 mg,观察其疗效及转复的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1例病人4 h内转复,8例病人4 h~8 h内转复,8 h内共转复29例(52.7%),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越长,转复率越低.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式.
作者:李翠莲;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起搏器形状的进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按心脏起搏时放置的位置可分为体内及体外两种.大面积集成电路和其他超小元件的应用,使体内起搏器逐渐向小、轻、薄、寿命长、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目前体内起搏器质量不到30 g,体外起搏器也逐渐被研究,从1975年起,Willian等就开始研制,1978年制造了第一台体外起搏器.体外起搏器的形状和大小像一包香烟,放靠在病人的胸壁处.
作者:芦婷;李学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现对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髓海不足和痰瘀阻络、蒙蔽清窍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以观察涤痰颗粒、回聪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作者:田立;宋立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8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桂利嗪(脑益嗪)口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连续观察3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P<0.05),脑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较脑益嗪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脑血流速度.
作者:毕淑珍;陈锦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发热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2例伴高血压,其中17例收缩压低于150 mmHg,12例脉压小于30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病人收缩压下降、脉压小也易引起进展性脑梗死.
作者:任旭;赵常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中风后抑郁中医移精变气法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中风伴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中医移精变气法综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和黛力新药物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2个月、3个月末用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检测.结果 治疗组治疗4周后HAMD和CSS评分分别为6.15分±3.88分与6.53分±3.5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5分±5.15分与8.71分±3.89分(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移精变气法综合心理治疗可显著减轻中风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作者:白丽丹;陈国成;陈湛豪;梁志亮;陈善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AS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CI/RP)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不同时间段表达的影响,探讨A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CI/RP动物模型,CI/RP后6 h,1 d,2 d,4d及7 d 5个时间点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日实验组腹腔注射ASA 8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ASA溶媒.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皮质缺血半暗带NGF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NGF的表达高峰提前至CI/RP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神经胶质细胞NGF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给予ASA,可以从时相上提前和数量上增加脑组织内源性NGF的表达;ASA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车锋;曲方;魏秀英;冯钰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慢性脑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病人7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40 mL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测定清晨空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脑血流得到显著改善,TCD检查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达100.0%,与对照组8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
作者:郭志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导管持续引流联合胸腔注入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对恶性胸腔积液病人的疗效.方法 47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对照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观察两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77%,优于对照组的47.62%(P<0.05).结论 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
作者:郝江天;梁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依伦平)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将2006年5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接诊的高血压病病人100例分为肝阳上亢组50例和非肝阳上亢组50例,全部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经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非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19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据此应用西药降压,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石洁;商秀洋;胡元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Holter监测123例2型糖尿病病人(其中合并冠心痛45例),并与50名正常人对照,比较两组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24 h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占心跳总数百分比(PNN50),24 h大心率、小心率、平均心率.结果 2型糖尿病4项时域分析指标及心率变异指数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小心率及平均心率均比正常人增快(P<0.01),大心率无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变异指数降低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同组单纯2型糖尿病病人(P<0.01).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自主神经损害,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心率变异性降低,而且其心率变异性降低程度与心脏损害程度有关.
作者:陈应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7年-2006年确诊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24例AD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Stanford A型AD多以突发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晕厥为首发表现,体征常见双上肢血压差别>20 mmHg(1 mmHg=0.133kPa)、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奔马律、心包积液等;B型AD多以突发背痛、腹痛、腰痛为首发症状,体征常见上下肢血压差距减小<10 mmHg,背部、腹部血管杂音等.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如病人可耐受较长时间检查,首选MRI,否则选择CT或CTA.结论 AD近年发病率呈显著增加趋势.AD症状呈多样性,不同类型AD有不同首发症状和相应体征.治疗上应注重收缩压的控制,加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作者:任晖;张军康;巩洁;陈玉敏;李静;王甲文;鲁海;袁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资料[例1],男,45岁,因短暂昏迷后1个月出现双手无力、反应迟钝、大小便失禁1周,以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收入我院.病人因使用燃气热水器致CO泄露后昏迷6 h,在外院给予高压氧舱等治疗3 d后意识恢复正常,1个月后出现表情呆滞、不识亲人、记忆力减退,双手麻木、无力,双手掌面出现大疱.体格检查:反应迟钝,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及记忆力下降,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双手针刺痛觉过敏、握力Ⅰ级,双侧踝阵挛.
作者:徐建春;徐江涛;宋永斌;周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行PCI 50例病人按是否服用通冠胶囊分为气虚血瘀证西药常规组(对照组)和西药加通冠胶囊组(治疗组),于PCI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30 d这3个时间点观察主要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和血瘀证评分.结果 PCI术后3 d气虚证积分较术前有所增高,术后30 d则明显升高.PCI术后3 d、术后30d血瘀证积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CI降低血瘀证积分是通过缓解心绞痛来实现的,对病人的舌象、脉象影响不大.治疗组PCI后30d气虚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通冠胶囊可改善PCI后气虚证,进一步减轻血瘀证.
作者:李健;张敏州;林晓忠;李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14~16日在中国广州市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为历届参加人数多的一次会议,在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60例VD病人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病人采用养血清脑颗粒,1次1袋,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1次0.8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及脑卒中病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MMSE总分、ADL评分及DND评分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分别为(26.17±4.03)分、(31.47±5.67)分、(33.48±5.8)分,对照组为(22.83±5.12)分、(34.68±7.09)分、(37.66±5.32)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能改善轻中度VD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武红斌;许海宁;贺会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老年病特点1.1 精血不足,功能衰减老年时期,精气衰少,气血化源不足,各脏器功能衰减.脾气虚无以运化;肾气虚无以气化;肝虚无以藏血;肺弱无以制节;心虚无以赤化,终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气化、温煦、推动作用减弱,血液津精等精微物质相互化生减少,表现为合成减少.
作者:宋莉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益髓平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益髓平眩汤组(治疗组)予益髓平眩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强力定眩片组(对照组)予强力定眩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同类作用的药物.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髓平眩汤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作者:刘涛;牟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动脉应用血管闭合器Angioseal止血的安全性及Angioseal闭合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老年冠心病病人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分为两组,甲组32例应用Angioseal闭合器;乙组36例应用手压止血作为对照组.观察止血、操作、下肢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结果 甲组止血时间为48 s±31 s,绝对制动时间为3.0 h±0.7 h,相对制动时间2.8 h±0.8 h,1例血肿.乙组止血时间为1560 s±660 s,相对制动时间16.8 h±4.7 h,绝对制动时间为19.7 h±5.8 h,8例血肿.结论 Angioseal闭合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工具,与手压止血法比较,操作简单,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方便了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病人及医务工作者.
作者:姚丙南;何倩;吉越英;韩世琴;赵建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