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疗效分析

石洁;商秀洋;胡元会

关键词:高血压病,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辨证分型, 肝阳上亢
摘要: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依伦平)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将2006年5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接诊的高血压病病人100例分为肝阳上亢组50例和非肝阳上亢组50例,全部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经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非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19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据此应用西药降压,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丹芪葛酮对SHR肥厚心肌Gaq/11,PLC-β3及IP3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芪葛酮对肥厚心肌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的干预,并探讨其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作心肌肥厚模型,随机分为非用药组(ND组)、卡托普利组(CAP组)和丹芪葛酮组(DGH组),每组各8只,另设正常Wister大鼠为对照组(CG组).于连续用药8周后取材,测定全心重/体重(HW/BW)、左室重/体重(LVW/BW)、左心室肌组织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变化.结果 DGH组LVW/BW为(3.48±0.29)g/kg,与N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肥厚时,Gaq/11蛋白和PLC-β3岛蛋白表达无明显性差异,IP3浓度为(2.05±0.52)nmol/L,明显高于CG组的(0.71±0.18)nmol/L(P<0.01),应用丹芪葛酮和卡托普利治疗后,均有明显的干预作用.结论 肌醇磷脂途径可能参与心肌肥厚的病理过程,而丹芪葛酮组方有重塑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高霞;戚沁园;周卫凤;严序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及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与单用两药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及倍他乐克治疗组,对照A组单用倍他乐克,对照B组单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4周后观察3组降压效果及对心率的影响、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降压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5%、12.5%;对照A组分别为80.0%、27.5%;对照B组分别为90.0%、40.0%.治疗4周后治疗组心率无明显改变,对照A组心率明显减慢,对照B组心率明显增快.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倍他乐克有协同降压反应,减少了副反应,并克服了两药对心率的影响.

    作者:赵计兰;高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后循环缺血介入治疗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病人脑血管造影表现、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5例,梗死组25例,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情况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TIA溶栓15例,1个月内再发2例,6个月后梗死1例;TIA支架10例,1个月内再发1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梗死溶栓25例,均取得明显疗效;支架治疗8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50例均无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结论 ①采用动脉内溶栓及支架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较好疗效;②TIA应与急性脑梗死一样得到同等重视,积极检查和治疗;③中药可能在减少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支架后再狭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童晨光;王小沙;张宝利;祁江峡;郭海燕;张晓晖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同干预方式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研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DM)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DM病人绝大多数(95%),其基本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IR)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现代研究发现从糖耐量正常(NGT)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及DM的过程中IR始终存在,可以说DM患病率的增加是由于IR的增加,因此加强对IGR及DM人群的干预,改善IR以期减少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DM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立琴;曹莹;蔡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川山化瘀胶囊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川山化瘀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住院和门诊的颈动脉斑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对其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颈动脉血流参数、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川山化瘀胶囊有较好的降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以及减轻、稳定和消除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82.3%(P<0.05).结论 川山化瘀胶囊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白民刚;谷刚;张桂英;汲广成;石永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功能区病变致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新对策

    目的 探讨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中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方法 15例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病人均在术前常规MRI,EEG,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定位癫痫范围;包括涉及语言、运动等功能区者6例,利用喉罩麻醉、术中唤醒确定功能区范围,切除病变.结果 镜下全切肿瘤9例,次全切除3例,额叶致痫灶切除2例,致痫灶及颞叶前部切除1例.随诊6个月至2年,癫痫消失11例,小剂量药物控制2例,肿瘤复发1例,术后功能保全13例.结论 在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术中唤醒进行致痫灶、功能区双重定位有利于有效切除病变、治疗癫痫及保全功能.

    作者:连世忠;阎青云;孙之洞;郝解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人参皂甙Rg1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采用人参皂甙Rg1治疗.于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治疗组制模前为0.043%±0.023%,24h时为0.202%±0.081%,2周为0.937%±0.142%,4周为0.834%±0.110%;对照组制模前为0.046%±0.022%,24 h为0.056%±0.037%,2周为0.069%±0.045%,4周为0.064%±0.042%:治疗组制模后24 h、2周和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制模前和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在第2周、第4周时,心室肌质量/体重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AMI大鼠,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并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闫纯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55例临床体会

    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研究应用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可选择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55例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病人,给予顿服普罗帕酮300 mg,观察其疗效及转复的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1例病人4 h内转复,8例病人4 h~8 h内转复,8 h内共转复29例(52.7%),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越长,转复率越低.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式.

    作者:李翠莲;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依伦平)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将2006年5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接诊的高血压病病人100例分为肝阳上亢组50例和非肝阳上亢组50例,全部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经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非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19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据此应用西药降压,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石洁;商秀洋;胡元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至天柱的连线区域,即锥体交叉区(位于锥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并与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且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结论 针刺锥体交叉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出现,减轻痉挛的程度,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针刺锥体交叉区是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有益补充.

    作者:曹辰虹;赵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14~16日在中国广州市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为历届参加人数多的一次会议,在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69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69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进展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66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发热、白细胞增多、糖尿病病史、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进展组脑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糖、发热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脑血管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发热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包华;于长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中漂浮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37例病例均为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市区其他医院成功抢救的危重病人,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13岁~76岁,平均51岁.所有病例均为因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其中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心肌炎3例,外科大手术前窦性心动阿托品试验阳性者保护性应用5例,其他4例.

    作者:李庆林;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阿司匹林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AS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CI/RP)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不同时间段表达的影响,探讨A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CI/RP动物模型,CI/RP后6 h,1 d,2 d,4d及7 d 5个时间点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日实验组腹腔注射ASA 8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ASA溶媒.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皮质缺血半暗带NGF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NGF的表达高峰提前至CI/RP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神经胶质细胞NGF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给予ASA,可以从时相上提前和数量上增加脑组织内源性NGF的表达;ASA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车锋;曲方;魏秀英;冯钰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药酸枣仁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SZS)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的干燥种子,功能宁心安神、益阴敛汗,为镇静安神的传统药物之一.现代医学对酸枣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心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能有效发挥镇静催眠、保护心肌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加强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陆晖;陆艳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8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桂利嗪(脑益嗪)口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连续观察3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P<0.05),脑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较脑益嗪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脑血流速度.

    作者:毕淑珍;陈锦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止颤汤对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帕金森病病人分成中药止颤汤治疗组(中药组)与西药培高利特(协良行)治疗组(西药组).两组病人药物治疗3个月后,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中的运动检查量表计分,比较治疗前后评分下降程度,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中药组治疗后UPDRS评分下降4.55分,西药组下降4.49分,两组治疗后UPDR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3.33%,优于西药组的53.33%(P<0.05).观察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毅;王慧新;李如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发热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2例伴高血压,其中17例收缩压低于150 mmHg,12例脉压小于30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病人收缩压下降、脉压小也易引起进展性脑梗死.

    作者:任旭;赵常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

    随着介入治疗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成为冠心病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术后的再狭窄(restenosis,RS)严重影响了PCI疗效.

    作者:龚正;程胜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丹红注射液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计14 d,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后对病人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SSS由治疗前的(21.92±11.42)分下降到治疗后的(7.78±8.13)分(P<O.01);对照组SSS由治疗前的(22.53±11.28)分下降到治疗后的(13.12±7.86)分(P<O.05);两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由治疗前(34.45±23.15)分上升到治疗后的(69.52±28.51)分(P<O.01);两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熊文中;陈小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