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医院中漂浮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

李庆林;李建军

关键词:基层医院, 漂浮电极导管, 安置, 心脏临时起搏器, 血流动力学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资料与方法, 外科大手术, 病态窦房结, 心脏起搏, 危重病人, 人民医院, 病例, 原发病, 心肌炎, 晋城市, 保护性, 阿托品, 应用
摘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37例病例均为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市区其他医院成功抢救的危重病人,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13岁~76岁,平均51岁.所有病例均为因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其中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心肌炎3例,外科大手术前窦性心动阿托品试验阳性者保护性应用5例,其他4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三七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1 脑出血研究现状脑血管病是第1位的致残原因和第2位的致死原因[1].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其中,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发病率为每年60/10万~80/10万,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期脑血管病中高的[2].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人参皂甙Rg1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采用人参皂甙Rg1治疗.于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治疗组制模前为0.043%±0.023%,24h时为0.202%±0.081%,2周为0.937%±0.142%,4周为0.834%±0.110%;对照组制模前为0.046%±0.022%,24 h为0.056%±0.037%,2周为0.069%±0.045%,4周为0.064%±0.042%:治疗组制模后24 h、2周和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制模前和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在第2周、第4周时,心室肌质量/体重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AMI大鼠,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并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闫纯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至天柱的连线区域,即锥体交叉区(位于锥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并与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且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结论 针刺锥体交叉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出现,减轻痉挛的程度,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针刺锥体交叉区是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有益补充.

    作者:曹辰虹;赵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目的 观察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口服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率.方法 选取冠心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疗程半年,治疗结束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两组血瘀表现、血瘀症状变化、心绞痛症状变化及冠状动脉再狭窄率.结果 治疗组再狭窄率为23.81%低于对照组的31.58%(P<0.05),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作用.

    作者:顾旭;尚树忠;高建磊;郑轶;郭三强;牛雪彩;刘红;李建杰;崔莹;张维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丹芪葛酮对SHR肥厚心肌Gaq/11,PLC-β3及IP3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芪葛酮对肥厚心肌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的干预,并探讨其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作心肌肥厚模型,随机分为非用药组(ND组)、卡托普利组(CAP组)和丹芪葛酮组(DGH组),每组各8只,另设正常Wister大鼠为对照组(CG组).于连续用药8周后取材,测定全心重/体重(HW/BW)、左室重/体重(LVW/BW)、左心室肌组织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变化.结果 DGH组LVW/BW为(3.48±0.29)g/kg,与N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肥厚时,Gaq/11蛋白和PLC-β3岛蛋白表达无明显性差异,IP3浓度为(2.05±0.52)nmol/L,明显高于CG组的(0.71±0.18)nmol/L(P<0.01),应用丹芪葛酮和卡托普利治疗后,均有明显的干预作用.结论 肌醇磷脂途径可能参与心肌肥厚的病理过程,而丹芪葛酮组方有重塑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高霞;戚沁园;周卫凤;严序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藏药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二十五味珍珠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口服二十五味珍珠丸,并设立常规治疗的对照组(12例)对照观察.结果 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周时NIH评分为6.07分±2.74分,疗效优于对照组的4.25分±2.05分(P<0.05).结论 二十五味珍珠丸是较好的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作者:周盛年;韩永涛;魏先森;徐艳红;张明丽;陈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行PCI 50例病人按是否服用通冠胶囊分为气虚血瘀证西药常规组(对照组)和西药加通冠胶囊组(治疗组),于PCI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30 d这3个时间点观察主要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和血瘀证评分.结果 PCI术后3 d气虚证积分较术前有所增高,术后30 d则明显升高.PCI术后3 d、术后30d血瘀证积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CI降低血瘀证积分是通过缓解心绞痛来实现的,对病人的舌象、脉象影响不大.治疗组PCI后30d气虚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通冠胶囊可改善PCI后气虚证,进一步减轻血瘀证.

    作者:李健;张敏州;林晓忠;李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颈动脉硬化病人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颈动脉硬化病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改变,探讨其在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颈动脉硬化病人和同年龄组正常人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培养板内,培养7 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Ⅰ(FITC-UEA-Ⅰ)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细胞.四氮唑溴盐比色法(MTT)测定EP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4+,CD64+和vWF+,测定EPCs向内皮分化能力.结果 颈动脉硬化病人外周血EPCs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硬化组EPCs早期标志物CD14+和CD64+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内皮细胞分化的特异性标志物vWF+显著降低(P<0.05).结论 动脉硬化组较正常组外周血EPCs增殖能力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明显减退,血管的再内皮化的过程受损,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伟新;杨期东;徐寒松;苗旺;谢晓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

    目的 观察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病人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睡前顿服,出院后继续用药.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程度;治疗1年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心律失常、心脏事件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有益,且可以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顾成圻;马洪山;张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止颤汤对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帕金森病病人分成中药止颤汤治疗组(中药组)与西药培高利特(协良行)治疗组(西药组).两组病人药物治疗3个月后,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中的运动检查量表计分,比较治疗前后评分下降程度,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中药组治疗后UPDRS评分下降4.55分,西药组下降4.49分,两组治疗后UPDR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3.33%,优于西药组的53.33%(P<0.05).观察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毅;王慧新;李如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介素-2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目的 探讨导管持续引流联合胸腔注入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对恶性胸腔积液病人的疗效.方法 47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对照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观察两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77%,优于对照组的47.62%(P<0.05).结论 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

    作者:郝江天;梁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心脏保护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只限于治疗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贫血,研究已经证明,EPO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有广泛表达,通过对缺氧的凋节、抗氧化、增强细胞抗凋亡能力、促进血管生成、抗炎等多种作用机制参与心肌保护.EPO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陈晓敏;孙仁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9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1例采用由手术、中药、针刺、西医和高压氧5大措施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病人于治疗后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组病人治疗10 d和大于20 d的清醒率分别为37.25%和92.16%,均优于对照组(P<0 01);治疗30 d和90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90 d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清醒率,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致残和病死率.

    作者:黄建龙;李云辉;林中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自拟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涤痰化瘀汤对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作用、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3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服用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加服补肾涤痰化瘀汤.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降低血脂、血浆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补肾涤痰化瘀汤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使用安全.

    作者:田俊;邬渊敏;戴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依伦平)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将2006年5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接诊的高血压病病人100例分为肝阳上亢组50例和非肝阳上亢组50例,全部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经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非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19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据此应用西药降压,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石洁;商秀洋;胡元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

    目的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86例,所有病人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病人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SA组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为5.37%±1.30%,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应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王睿;吕吉元;王应志;贾永平;范春雨;高宇平;郭晓红;田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7例

    目的 观察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需要保守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西医内科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络方治疗.两组均在治疗15 d,30 d时评价临床疗效、血肿体积变化及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49%,对照组为5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30 d血肿体积分别为33.71 mL±8.47 mL,16.50 mL±6.48 mL,1.31mL±1.40 mL;治疗15 d,30 d时的血肿吸收率分别为50.20%±4.74%,95.45%±6.53%,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吸收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15 d,30 d血肿的体积分别为24.30 mL±5.81 mL,13.20 mL±3.15 mL,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照组治疗15 d,30 d后血肿吸收率分别为30.03%±3.30%,67.20%±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通络法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韦永相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近况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属中医急症.其见证多端、变化迅速,可致危重证候,并大多有后遗症.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中风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认为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方媛媛;张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硫氮(艹卓)酮联用卡维地洛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硫氮(艹卓)酮联用卡维地洛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有心力衰竭病人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随机分成对照组、用药组(硫氮(艹卓)酮、卡维地洛及常规治疗),分别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及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用药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治疗后舒张功能明显改善,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由0.82±0.32上升至1.03±0.40(P<0.05).结论 硫氮(艹卓)酮联用卡维地洛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可通过多重机制进一步降低室壁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收缩与舒张的不均匀性改善,可作为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

    作者:杜寿龙;李晓英;陈还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直接、直观的检查手段,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前必需的检查,是评价病变严重程度、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体表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缺血常用的无创性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病变与体表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的联系,现对216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电图及CAG检查,并对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雷成宝;刘利平;郭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