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顾旭;尚树忠;高建磊;郑轶;郭三强;牛雪彩;刘红;李建杰;崔莹;张维新

关键词: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 冠状动脉支架术, 再狭窄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口服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率.方法 选取冠心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疗程半年,治疗结束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两组血瘀表现、血瘀症状变化、心绞痛症状变化及冠状动脉再狭窄率.结果 治疗组再狭窄率为23.81%低于对照组的31.58%(P<0.05),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加味血府逐瘀颗粒剂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及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与单用两药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及倍他乐克治疗组,对照A组单用倍他乐克,对照B组单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4周后观察3组降压效果及对心率的影响、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降压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5%、12.5%;对照A组分别为80.0%、27.5%;对照B组分别为90.0%、40.0%.治疗4周后治疗组心率无明显改变,对照A组心率明显减慢,对照B组心率明显增快.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倍他乐克有协同降压反应,减少了副反应,并克服了两药对心率的影响.

    作者:赵计兰;高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舒血宁注射液是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为对该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进一步探讨,现对7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者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艾娟;张明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主动脉夹层24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7年-2006年确诊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24例AD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Stanford A型AD多以突发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晕厥为首发表现,体征常见双上肢血压差别>20 mmHg(1 mmHg=0.133kPa)、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奔马律、心包积液等;B型AD多以突发背痛、腹痛、腰痛为首发症状,体征常见上下肢血压差距减小<10 mmHg,背部、腹部血管杂音等.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如病人可耐受较长时间检查,首选MRI,否则选择CT或CTA.结论 AD近年发病率呈显著增加趋势.AD症状呈多样性,不同类型AD有不同首发症状和相应体征.治疗上应注重收缩压的控制,加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作者:任晖;张军康;巩洁;陈玉敏;李静;王甲文;鲁海;袁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培养的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培养的心肌细胞为模型,在缺氧再给氧损伤细胞后,给予腺苷A1受体激动剂R(-)N6-(2-phenylisopropyl)adenosine(R-PIA)(0.1及1μmol/L),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的含量及细胞MTT代谢率的变化.结果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培养液上清液中LDH和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增强,细胞MTT代谢率明显升高,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且这种作用可被腺苷A1受体拮抗剂8-cyclopentyl-1,3-dipropylxanthine(CPDPX)所拮抗.结论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缺氧再给氧损伤培养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育红;王洪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直接、直观的检查手段,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前必需的检查,是评价病变严重程度、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体表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缺血常用的无创性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病变与体表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的联系,现对216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电图及CAG检查,并对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雷成宝;刘利平;郭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应用研究进展

    红花是一味传统的活血祛瘀中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供药用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红花为一类活血化瘀的代表药,常用于冠心病、脑血栓等多种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作者:祝美珍;胡国恒;肖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液黏稠度、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指标显著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病人(P<0.05或P<0.01).结论 高血液黏稠度、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潘晓帆;周其达;华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

    随着介入治疗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成为冠心病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术后的再狭窄(restenosis,RS)严重影响了PCI疗效.

    作者:龚正;程胜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心脏起搏器研究进展

    1 起搏器形状的进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按心脏起搏时放置的位置可分为体内及体外两种.大面积集成电路和其他超小元件的应用,使体内起搏器逐渐向小、轻、薄、寿命长、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目前体内起搏器质量不到30 g,体外起搏器也逐渐被研究,从1975年起,Willian等就开始研制,1978年制造了第一台体外起搏器.体外起搏器的形状和大小像一包香烟,放靠在病人的胸壁处.

    作者:芦婷;李学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发热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2例伴高血压,其中17例收缩压低于150 mmHg,12例脉压小于30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病人收缩压下降、脉压小也易引起进展性脑梗死.

    作者:任旭;赵常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药酸枣仁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SZS)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的干燥种子,功能宁心安神、益阴敛汗,为镇静安神的传统药物之一.现代医学对酸枣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心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能有效发挥镇静催眠、保护心肌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加强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陆晖;陆艳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9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1例采用由手术、中药、针刺、西医和高压氧5大措施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病人于治疗后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组病人治疗10 d和大于20 d的清醒率分别为37.25%和92.16%,均优于对照组(P<0 01);治疗30 d和90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90 d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清醒率,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致残和病死率.

    作者:黄建龙;李云辉;林中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CT对非感染性脑静脉血栓的诊断意义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包括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血栓常发生于海绵窦及乙状窦,临床多有明确的诱因及特征的表现而易于诊断.非感染性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笔者对9例经临床确诊的CVT病人颅CT进行分析,探讨CT检测中双侧丘脑对称性的低密度改变对非感染性CVT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兴龙;谢丹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同干预方式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研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DM)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DM病人绝大多数(95%),其基本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IR)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现代研究发现从糖耐量正常(NGT)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及DM的过程中IR始终存在,可以说DM患病率的增加是由于IR的增加,因此加强对IGR及DM人群的干预,改善IR以期减少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DM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立琴;曹莹;蔡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

    目的 观察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病人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睡前顿服,出院后继续用药.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程度;治疗1年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心律失常、心脏事件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有益,且可以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顾成圻;马洪山;张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补益肝肾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

    目的 探讨益髓平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益髓平眩汤组(治疗组)予益髓平眩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强力定眩片组(对照组)予强力定眩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同类作用的药物.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髓平眩汤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作者:刘涛;牟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硫氮(艹卓)酮联用卡维地洛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硫氮(艹卓)酮联用卡维地洛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有心力衰竭病人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随机分成对照组、用药组(硫氮(艹卓)酮、卡维地洛及常规治疗),分别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及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用药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治疗后舒张功能明显改善,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由0.82±0.32上升至1.03±0.40(P<0.05).结论 硫氮(艹卓)酮联用卡维地洛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可通过多重机制进一步降低室壁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收缩与舒张的不均匀性改善,可作为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

    作者:杜寿龙;李晓英;陈还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病与内皮功能障碍

    1 老年病特点1.1 精血不足,功能衰减老年时期,精气衰少,气血化源不足,各脏器功能衰减.脾气虚无以运化;肾气虚无以气化;肝虚无以藏血;肺弱无以制节;心虚无以赤化,终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气化、温煦、推动作用减弱,血液津精等精微物质相互化生减少,表现为合成减少.

    作者:宋莉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后循环缺血介入治疗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病人脑血管造影表现、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5例,梗死组25例,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情况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TIA溶栓15例,1个月内再发2例,6个月后梗死1例;TIA支架10例,1个月内再发1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梗死溶栓25例,均取得明显疗效;支架治疗8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50例均无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结论 ①采用动脉内溶栓及支架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较好疗效;②TIA应与急性脑梗死一样得到同等重视,积极检查和治疗;③中药可能在减少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支架后再狭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童晨光;王小沙;张宝利;祁江峡;郭海燕;张晓晖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342例病人胸痛症状临床分析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就诊于心内科的病人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所致.这部分病人根据典型的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能较快明确诊断.但仍有相当部分胸痛病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现对我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06年12月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342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郭晓萍;张艳霞;郝爱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