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杨育红;王洪新

关键词:心肌细胞, 腺苷A1受体激动剂, 缺氧再给氧损伤
摘要:目的 观察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培养的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培养的心肌细胞为模型,在缺氧再给氧损伤细胞后,给予腺苷A1受体激动剂R(-)N6-(2-phenylisopropyl)adenosine(R-PIA)(0.1及1μmol/L),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的含量及细胞MTT代谢率的变化.结果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培养液上清液中LDH和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增强,细胞MTT代谢率明显升高,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且这种作用可被腺苷A1受体拮抗剂8-cyclopentyl-1,3-dipropylxanthine(CPDPX)所拮抗.结论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缺氧再给氧损伤培养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干预方式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研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DM)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DM病人绝大多数(95%),其基本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IR)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现代研究发现从糖耐量正常(NGT)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及DM的过程中IR始终存在,可以说DM患病率的增加是由于IR的增加,因此加强对IGR及DM人群的干预,改善IR以期减少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DM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立琴;曹莹;蔡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55例临床体会

    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研究应用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可选择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55例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病人,给予顿服普罗帕酮300 mg,观察其疗效及转复的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1例病人4 h内转复,8例病人4 h~8 h内转复,8 h内共转复29例(52.7%),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越长,转复率越低.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式.

    作者:李翠莲;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发热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2例伴高血压,其中17例收缩压低于150 mmHg,12例脉压小于30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病人收缩压下降、脉压小也易引起进展性脑梗死.

    作者:任旭;赵常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功能区病变致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新对策

    目的 探讨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中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方法 15例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病人均在术前常规MRI,EEG,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定位癫痫范围;包括涉及语言、运动等功能区者6例,利用喉罩麻醉、术中唤醒确定功能区范围,切除病变.结果 镜下全切肿瘤9例,次全切除3例,额叶致痫灶切除2例,致痫灶及颞叶前部切除1例.随诊6个月至2年,癫痫消失11例,小剂量药物控制2例,肿瘤复发1例,术后功能保全13例.结论 在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术中唤醒进行致痫灶、功能区双重定位有利于有效切除病变、治疗癫痫及保全功能.

    作者:连世忠;阎青云;孙之洞;郝解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14~16日在中国广州市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为历届参加人数多的一次会议,在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急性病毒性脑炎病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动态变化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存在于脑部神经组织的细胞内,脑内神经组织受到破坏后释放到血液中去,检测CK,LDH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急性病毒性脑炎脑内神经组织的破坏程度,为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学英;杨玉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自拟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涤痰化瘀汤对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作用、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3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服用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加服补肾涤痰化瘀汤.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降低血脂、血浆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补肾涤痰化瘀汤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使用安全.

    作者:田俊;邬渊敏;戴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心脏保护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只限于治疗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贫血,研究已经证明,EPO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有广泛表达,通过对缺氧的凋节、抗氧化、增强细胞抗凋亡能力、促进血管生成、抗炎等多种作用机制参与心肌保护.EPO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陈晓敏;孙仁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益气活血方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病人临床及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医药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病人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0例PCI术后心绞痛病人,于术后常规西药不作任何调整的基础上,加用杨积武导师潜心研制的益气活血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1个月,并随访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情况、心电图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等.结果 经益气活血方治疗后30例病人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0%,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为83.3%,硝酸甘油停减率总有效率为93.3%,且随访期间无加重及退出观察病例.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PCI术后心绞痛病人有很好的临床辅助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使PCI术后心绞痛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

    作者:陈巍;杨积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丹芪葛酮对SHR肥厚心肌Gaq/11,PLC-β3及IP3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芪葛酮对肥厚心肌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的干预,并探讨其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作心肌肥厚模型,随机分为非用药组(ND组)、卡托普利组(CAP组)和丹芪葛酮组(DGH组),每组各8只,另设正常Wister大鼠为对照组(CG组).于连续用药8周后取材,测定全心重/体重(HW/BW)、左室重/体重(LVW/BW)、左心室肌组织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变化.结果 DGH组LVW/BW为(3.48±0.29)g/kg,与N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肥厚时,Gaq/11蛋白和PLC-β3岛蛋白表达无明显性差异,IP3浓度为(2.05±0.52)nmol/L,明显高于CG组的(0.71±0.18)nmol/L(P<0.01),应用丹芪葛酮和卡托普利治疗后,均有明显的干预作用.结论 肌醇磷脂途径可能参与心肌肥厚的病理过程,而丹芪葛酮组方有重塑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高霞;戚沁园;周卫凤;严序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阿司匹林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AS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CI/RP)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不同时间段表达的影响,探讨A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CI/RP动物模型,CI/RP后6 h,1 d,2 d,4d及7 d 5个时间点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日实验组腹腔注射ASA 8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ASA溶媒.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皮质缺血半暗带NGF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NGF的表达高峰提前至CI/RP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神经胶质细胞NGF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给予ASA,可以从时相上提前和数量上增加脑组织内源性NGF的表达;ASA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车锋;曲方;魏秀英;冯钰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新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大鼠内皮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影响

    目的 应用高血压模型大鼠观察新血府逐瘀汤对其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D-二聚体(DD)的影响,探讨新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大鼠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防治.方法 建立腹主动脉缩窄致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为中药组、卡托普利组及模型组,干预8周,大鼠称重后测量尾动脉收缩压,抽血处死大鼠,分别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WI),vWF,ET、DD.结果 中药组、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vWW,ET,DD,LVWI及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新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病可改善内皮功能及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作者:武文辉;吉中强;纪文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虚实分型辨治血管性痴呆80例临床观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现对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髓海不足和痰瘀阻络、蒙蔽清窍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以观察涤痰颗粒、回聪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作者:田立;宋立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

    目的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86例,所有病人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病人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SA组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为5.37%±1.30%,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应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王睿;吕吉元;王应志;贾永平;范春雨;高宇平;郭晓红;田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针刺风池穴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风池穴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方法 将60例E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风池穴和口服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血清TXB2及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血清TXB2水平降低,而6-Keto-PGF1α浓度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风池穴降压效果明显,且对血清TXB2及6-Keto-PGF1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黄晋芬;韦翠娥;贺建平;冯金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直接、直观的检查手段,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前必需的检查,是评价病变严重程度、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体表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缺血常用的无创性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病变与体表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的联系,现对216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电图及CAG检查,并对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雷成宝;刘利平;郭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藏药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二十五味珍珠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口服二十五味珍珠丸,并设立常规治疗的对照组(12例)对照观察.结果 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周时NIH评分为6.07分±2.74分,疗效优于对照组的4.25分±2.05分(P<0.05).结论 二十五味珍珠丸是较好的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作者:周盛年;韩永涛;魏先森;徐艳红;张明丽;陈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川山化瘀胶囊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川山化瘀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住院和门诊的颈动脉斑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对其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颈动脉血流参数、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川山化瘀胶囊有较好的降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以及减轻、稳定和消除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82.3%(P<0.05).结论 川山化瘀胶囊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白民刚;谷刚;张桂英;汲广成;石永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近况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属中医急症.其见证多端、变化迅速,可致危重证候,并大多有后遗症.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中风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认为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方媛媛;张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活血化瘀法对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弹性指数的影响

    目的 评价活血化瘀法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弹性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84例(治疗组)及同期住院非高血压病病人34例(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原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丹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输注,1次/日,疗程为2周.对照组服用常规降压药,分别对两组使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动脉弹性指数C1,C2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C1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2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外周血管弹性功能减退以动脉弹性下降明显,活血化瘀治疗对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慧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