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成圻;马洪山;张萍
目的 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病人脑血管造影表现、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5例,梗死组25例,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情况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TIA溶栓15例,1个月内再发2例,6个月后梗死1例;TIA支架10例,1个月内再发1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梗死溶栓25例,均取得明显疗效;支架治疗8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50例均无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结论 ①采用动脉内溶栓及支架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较好疗效;②TIA应与急性脑梗死一样得到同等重视,积极检查和治疗;③中药可能在减少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支架后再狭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童晨光;王小沙;张宝利;祁江峡;郭海燕;张晓晖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直接、直观的检查手段,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前必需的检查,是评价病变严重程度、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体表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缺血常用的无创性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病变与体表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的联系,现对216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电图及CAG检查,并对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雷成宝;刘利平;郭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存在于脑部神经组织的细胞内,脑内神经组织受到破坏后释放到血液中去,检测CK,LDH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急性病毒性脑炎脑内神经组织的破坏程度,为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学英;杨玉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7年-2006年确诊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24例AD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Stanford A型AD多以突发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晕厥为首发表现,体征常见双上肢血压差别>20 mmHg(1 mmHg=0.133kPa)、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奔马律、心包积液等;B型AD多以突发背痛、腹痛、腰痛为首发症状,体征常见上下肢血压差距减小<10 mmHg,背部、腹部血管杂音等.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如病人可耐受较长时间检查,首选MRI,否则选择CT或CTA.结论 AD近年发病率呈显著增加趋势.AD症状呈多样性,不同类型AD有不同首发症状和相应体征.治疗上应注重收缩压的控制,加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作者:任晖;张军康;巩洁;陈玉敏;李静;王甲文;鲁海;袁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14~16日在中国广州市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为历届参加人数多的一次会议,在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导管持续引流联合胸腔注入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对恶性胸腔积液病人的疗效.方法 47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对照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观察两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77%,优于对照组的47.62%(P<0.05).结论 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
作者:郝江天;梁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丹红注射液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计14 d,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后对病人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SSS由治疗前的(21.92±11.42)分下降到治疗后的(7.78±8.13)分(P<O.01);对照组SSS由治疗前的(22.53±11.28)分下降到治疗后的(13.12±7.86)分(P<O.05);两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由治疗前(34.45±23.15)分上升到治疗后的(69.52±28.51)分(P<O.01);两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熊文中;陈小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脑出血研究现状脑血管病是第1位的致残原因和第2位的致死原因[1].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其中,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发病率为每年60/10万~80/10万,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期脑血管病中高的[2].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DM)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DM病人绝大多数(95%),其基本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IR)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现代研究发现从糖耐量正常(NGT)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及DM的过程中IR始终存在,可以说DM患病率的增加是由于IR的增加,因此加强对IGR及DM人群的干预,改善IR以期减少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DM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立琴;曹莹;蔡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红花是一味传统的活血祛瘀中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供药用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红花为一类活血化瘀的代表药,常用于冠心病、脑血栓等多种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作者:祝美珍;胡国恒;肖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A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 ST-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表现.
作者:周洁;刘勤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住院治疗的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为7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心功能指标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P<0.05).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参数有明显的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参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秦春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中医药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病人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0例PCI术后心绞痛病人,于术后常规西药不作任何调整的基础上,加用杨积武导师潜心研制的益气活血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1个月,并随访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情况、心电图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等.结果 经益气活血方治疗后30例病人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0%,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为83.3%,硝酸甘油停减率总有效率为93.3%,且随访期间无加重及退出观察病例.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PCI术后心绞痛病人有很好的临床辅助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使PCI术后心绞痛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
作者:陈巍;杨积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60例VD病人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病人采用养血清脑颗粒,1次1袋,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1次0.8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及脑卒中病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MMSE总分、ADL评分及DND评分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分别为(26.17±4.03)分、(31.47±5.67)分、(33.48±5.8)分,对照组为(22.83±5.12)分、(34.68±7.09)分、(37.66±5.32)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能改善轻中度VD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武红斌;许海宁;贺会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涤痰化瘀汤对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作用、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3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服用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加服补肾涤痰化瘀汤.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降低血脂、血浆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补肾涤痰化瘀汤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使用安全.
作者:田俊;邬渊敏;戴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资料[例1],男,45岁,因短暂昏迷后1个月出现双手无力、反应迟钝、大小便失禁1周,以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收入我院.病人因使用燃气热水器致CO泄露后昏迷6 h,在外院给予高压氧舱等治疗3 d后意识恢复正常,1个月后出现表情呆滞、不识亲人、记忆力减退,双手麻木、无力,双手掌面出现大疱.体格检查:反应迟钝,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及记忆力下降,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双手针刺痛觉过敏、握力Ⅰ级,双侧踝阵挛.
作者:徐建春;徐江涛;宋永斌;周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行PCI 50例病人按是否服用通冠胶囊分为气虚血瘀证西药常规组(对照组)和西药加通冠胶囊组(治疗组),于PCI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30 d这3个时间点观察主要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和血瘀证评分.结果 PCI术后3 d气虚证积分较术前有所增高,术后30 d则明显升高.PCI术后3 d、术后30d血瘀证积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CI降低血瘀证积分是通过缓解心绞痛来实现的,对病人的舌象、脉象影响不大.治疗组PCI后30d气虚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通冠胶囊可改善PCI后气虚证,进一步减轻血瘀证.
作者:李健;张敏州;林晓忠;李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每组各6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术后10 d开始灌胃给药,持续8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CX43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心肌梗死区域内,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排列紊乱,阳性表达面积、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在梗死边缘区,扶正化瘀胶囊组CX4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1),积分光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CX43排列紊乱有所减轻,阳性表达面积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卡托普利组CX4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1),积分光密度和阳性表达面积均高于模型组(P<0.05),CX43排列紊乱也有减轻.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能够部分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的CX43重构.
作者:吴爱明;王硕仁;张冬梅;赵明镜;吕晞滢;翟建英;孙逸坤;倪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高血压模型大鼠观察新血府逐瘀汤对其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D-二聚体(DD)的影响,探讨新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大鼠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防治.方法 建立腹主动脉缩窄致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为中药组、卡托普利组及模型组,干预8周,大鼠称重后测量尾动脉收缩压,抽血处死大鼠,分别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WI),vWF,ET、DD.结果 中药组、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vWW,ET,DD,LVWI及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新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病可改善内皮功能及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作者:武文辉;吉中强;纪文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益髓平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益髓平眩汤组(治疗组)予益髓平眩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强力定眩片组(对照组)予强力定眩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同类作用的药物.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髓平眩汤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作者:刘涛;牟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