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新;杨期东;徐寒松;苗旺;谢晓云
1 脑出血研究现状脑血管病是第1位的致残原因和第2位的致死原因[1].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其中,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发病率为每年60/10万~80/10万,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期脑血管病中高的[2].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活血化瘀法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弹性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84例(治疗组)及同期住院非高血压病病人34例(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原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丹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输注,1次/日,疗程为2周.对照组服用常规降压药,分别对两组使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动脉弹性指数C1,C2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C1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2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外周血管弹性功能减退以动脉弹性下降明显,活血化瘀治疗对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慧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高血压模型大鼠观察新血府逐瘀汤对其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D-二聚体(DD)的影响,探讨新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大鼠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防治.方法 建立腹主动脉缩窄致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为中药组、卡托普利组及模型组,干预8周,大鼠称重后测量尾动脉收缩压,抽血处死大鼠,分别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WI),vWF,ET、DD.结果 中药组、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vWW,ET,DD,LVWI及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新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病可改善内皮功能及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作者:武文辉;吉中强;纪文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至天柱的连线区域,即锥体交叉区(位于锥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并与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且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结论 针刺锥体交叉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出现,减轻痉挛的程度,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针刺锥体交叉区是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有益补充.
作者:曹辰虹;赵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资料[例1],男,45岁,因短暂昏迷后1个月出现双手无力、反应迟钝、大小便失禁1周,以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收入我院.病人因使用燃气热水器致CO泄露后昏迷6 h,在外院给予高压氧舱等治疗3 d后意识恢复正常,1个月后出现表情呆滞、不识亲人、记忆力减退,双手麻木、无力,双手掌面出现大疱.体格检查:反应迟钝,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及记忆力下降,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双手针刺痛觉过敏、握力Ⅰ级,双侧踝阵挛.
作者:徐建春;徐江涛;宋永斌;周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复发性脑梗死是目前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脑梗死总数的14%~20%,与初发脑梗死相比其致残率更高,残障程度更重,愈后更差,后遗症更多.2005年1月-2006年11月观察了复发性脑梗死220例,并与同期收治的初发性脑梗死1222例对照分析,旨在探索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残障程度.
作者:白雁明;王海洋;张湘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37例病例均为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市区其他医院成功抢救的危重病人,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13岁~76岁,平均51岁.所有病例均为因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其中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心肌炎3例,外科大手术前窦性心动阿托品试验阳性者保护性应用5例,其他4例.
作者:李庆林;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二十五味珍珠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口服二十五味珍珠丸,并设立常规治疗的对照组(12例)对照观察.结果 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周时NIH评分为6.07分±2.74分,疗效优于对照组的4.25分±2.05分(P<0.05).结论 二十五味珍珠丸是较好的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作者:周盛年;韩永涛;魏先森;徐艳红;张明丽;陈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采用人参皂甙Rg1治疗.于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治疗组制模前为0.043%±0.023%,24h时为0.202%±0.081%,2周为0.937%±0.142%,4周为0.834%±0.110%;对照组制模前为0.046%±0.022%,24 h为0.056%±0.037%,2周为0.069%±0.045%,4周为0.064%±0.042%:治疗组制模后24 h、2周和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制模前和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在第2周、第4周时,心室肌质量/体重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应用人参皂甙Rg1治疗AMI大鼠,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并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缩小梗死面积,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闫纯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依伦平)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将2006年5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接诊的高血压病病人100例分为肝阳上亢组50例和非肝阳上亢组50例,全部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经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非肝阳上亢组50例,降压显效19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据此应用西药降压,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石洁;商秀洋;胡元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研究应用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可选择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55例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病人,给予顿服普罗帕酮300 mg,观察其疗效及转复的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1例病人4 h内转复,8例病人4 h~8 h内转复,8 h内共转复29例(52.7%),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越长,转复率越低.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式.
作者:李翠莲;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69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进展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66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发热、白细胞增多、糖尿病病史、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进展组脑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糖、发热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脑血管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发热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包华;于长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60例VD病人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病人采用养血清脑颗粒,1次1袋,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1次0.8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及脑卒中病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MMSE总分、ADL评分及DND评分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分别为(26.17±4.03)分、(31.47±5.67)分、(33.48±5.8)分,对照组为(22.83±5.12)分、(34.68±7.09)分、(37.66±5.32)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能改善轻中度VD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武红斌;许海宁;贺会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慢性脑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病人7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40 mL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测定清晨空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脑血流得到显著改善,TCD检查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达100.0%,与对照组8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
作者:郭志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发热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2例伴高血压,其中17例收缩压低于150 mmHg,12例脉压小于30 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病人收缩压下降、脉压小也易引起进展性脑梗死.
作者:任旭;赵常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及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与单用两药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及倍他乐克治疗组,对照A组单用倍他乐克,对照B组单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4周后观察3组降压效果及对心率的影响、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降压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5%、12.5%;对照A组分别为80.0%、27.5%;对照B组分别为90.0%、40.0%.治疗4周后治疗组心率无明显改变,对照A组心率明显减慢,对照B组心率明显增快.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倍他乐克有协同降压反应,减少了副反应,并克服了两药对心率的影响.
作者:赵计兰;高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舒血宁注射液是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为对该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进一步探讨,现对7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者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艾娟;张明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涤痰化瘀汤对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作用、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3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服用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加服补肾涤痰化瘀汤.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降低血脂、血浆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补肾涤痰化瘀汤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使用安全.
作者:田俊;邬渊敏;戴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每组各6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术后10 d开始灌胃给药,持续8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CX43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心肌梗死区域内,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排列紊乱,阳性表达面积、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在梗死边缘区,扶正化瘀胶囊组CX4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1),积分光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CX43排列紊乱有所减轻,阳性表达面积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卡托普利组CX4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1),积分光密度和阳性表达面积均高于模型组(P<0.05),CX43排列紊乱也有减轻.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能够部分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的CX43重构.
作者:吴爱明;王硕仁;张冬梅;赵明镜;吕晞滢;翟建英;孙逸坤;倪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只限于治疗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贫血,研究已经证明,EPO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有广泛表达,通过对缺氧的凋节、抗氧化、增强细胞抗凋亡能力、促进血管生成、抗炎等多种作用机制参与心肌保护.EPO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陈晓敏;孙仁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