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曹辰虹;赵建国

关键词:中风, 偏瘫痉挛状态, 醒脑开窍, 针刺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至天柱的连线区域,即锥体交叉区(位于锥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并与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且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结论 针刺锥体交叉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出现,减轻痉挛的程度,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针刺锥体交叉区是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有益补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近况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属中医急症.其见证多端、变化迅速,可致危重证候,并大多有后遗症.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中风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认为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方媛媛;张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三七皂苷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三七皂苷治疗基底节出血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35例基底节出血病人早期全部给予三七皂苷治疗.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技术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观察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结果 中等量出血组(出血量15 ML~25 ML)患侧MCA的Vm值低于健侧(P<0.05);大量出血组(出血量>25 ML)患侧MCA的PI高于健侧,Vm值低于健侧(P<0.01).中等量出血组治疗后30 d患侧Vm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患侧PI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大量出血组治疗后14 d及30 d患侧MCA的P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1),Vm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升高(P<0.01).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超过15 mL者脑血流动力学存在非对称现象.采用大剂量三七皂苷早期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可改善出血侧脑血流动力学,是有效而安全的.

    作者:林参;张允岭;陈志刚;金香兰;张綦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CT对非感染性脑静脉血栓的诊断意义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包括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血栓常发生于海绵窦及乙状窦,临床多有明确的诱因及特征的表现而易于诊断.非感染性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笔者对9例经临床确诊的CVT病人颅CT进行分析,探讨CT检测中双侧丘脑对称性的低密度改变对非感染性CVT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兴龙;谢丹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补益肝肾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

    目的 探讨益髓平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益髓平眩汤组(治疗组)予益髓平眩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强力定眩片组(对照组)予强力定眩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同类作用的药物.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髓平眩汤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作者:刘涛;牟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

    目的 观察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病人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睡前顿服,出院后继续用药.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程度;治疗1年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心律失常、心脏事件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有益,且可以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顾成圻;马洪山;张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慢性脑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病人7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40 mL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测定清晨空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脑血流得到显著改善,TCD检查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达100.0%,与对照组8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脑缺血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

    作者:郭志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阿司匹林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AS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CI/RP)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不同时间段表达的影响,探讨A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CI/RP动物模型,CI/RP后6 h,1 d,2 d,4d及7 d 5个时间点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日实验组腹腔注射ASA 8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ASA溶媒.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皮质缺血半暗带NGF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NGF的表达高峰提前至CI/RP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神经胶质细胞NGF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给予ASA,可以从时相上提前和数量上增加脑组织内源性NGF的表达;ASA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车锋;曲方;魏秀英;冯钰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

    随着介入治疗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成为冠心病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术后的再狭窄(restenosis,RS)严重影响了PCI疗效.

    作者:龚正;程胜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急性病毒性脑炎病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动态变化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存在于脑部神经组织的细胞内,脑内神经组织受到破坏后释放到血液中去,检测CK,LDH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急性病毒性脑炎脑内神经组织的破坏程度,为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学英;杨玉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培养的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培养的心肌细胞为模型,在缺氧再给氧损伤细胞后,给予腺苷A1受体激动剂R(-)N6-(2-phenylisopropyl)adenosine(R-PIA)(0.1及1μmol/L),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的含量及细胞MTT代谢率的变化.结果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培养液上清液中LDH和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增强,细胞MTT代谢率明显升高,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且这种作用可被腺苷A1受体拮抗剂8-cyclopentyl-1,3-dipropylxanthine(CPDPX)所拮抗.结论 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缺氧再给氧损伤培养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育红;王洪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新生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意义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A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 ST-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表现.

    作者:周洁;刘勤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止颤汤对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帕金森病病人分成中药止颤汤治疗组(中药组)与西药培高利特(协良行)治疗组(西药组).两组病人药物治疗3个月后,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中的运动检查量表计分,比较治疗前后评分下降程度,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中药组治疗后UPDRS评分下降4.55分,西药组下降4.49分,两组治疗后UPDR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3.33%,优于西药组的53.33%(P<0.05).观察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毅;王慧新;李如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55例临床体会

    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研究应用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可选择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55例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病人,给予顿服普罗帕酮300 mg,观察其疗效及转复的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1例病人4 h内转复,8例病人4 h~8 h内转复,8 h内共转复29例(52.7%),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越长,转复率越低.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式.

    作者:李翠莲;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三七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1 脑出血研究现状脑血管病是第1位的致残原因和第2位的致死原因[1].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其中,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发病率为每年60/10万~80/10万,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期脑血管病中高的[2].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Angioseal动脉闭合器在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动脉应用血管闭合器Angioseal止血的安全性及Angioseal闭合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老年冠心病病人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分为两组,甲组32例应用Angioseal闭合器;乙组36例应用手压止血作为对照组.观察止血、操作、下肢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结果 甲组止血时间为48 s±31 s,绝对制动时间为3.0 h±0.7 h,相对制动时间2.8 h±0.8 h,1例血肿.乙组止血时间为1560 s±660 s,相对制动时间16.8 h±4.7 h,绝对制动时间为19.7 h±5.8 h,8例血肿.结论 Angioseal闭合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工具,与手压止血法比较,操作简单,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方便了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病人及医务工作者.

    作者:姚丙南;何倩;吉越英;韩世琴;赵建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推进冠心病血糖的防治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人数达到4 000万,且正以每年0.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病人将达到4 650万,而糖尿病前期人数将达到5 400万.糖代谢异常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心脏病变是糖尿病严重而突出的问题.据统计,糖尿病病人的死亡80%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所导致,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由冠心病引起的,提示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危险.

    作者:雷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教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CK-MB值将病人分为低、中、高组,测定、统计每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CK-MB值,并分析确定各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CK-MB值的相关关系.结果 各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巩洁;任辉;袁博;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8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桂利嗪(脑益嗪)口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连续观察3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P<0.05),脑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较脑益嗪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脑血流速度.

    作者:毕淑珍;陈锦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心脏保护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只限于治疗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贫血,研究已经证明,EPO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有广泛表达,通过对缺氧的凋节、抗氧化、增强细胞抗凋亡能力、促进血管生成、抗炎等多种作用机制参与心肌保护.EPO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陈晓敏;孙仁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移精变气法对中风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风后抑郁中医移精变气法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中风伴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中医移精变气法综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和黛力新药物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2个月、3个月末用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检测.结果 治疗组治疗4周后HAMD和CSS评分分别为6.15分±3.88分与6.53分±3.5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5分±5.15分与8.71分±3.89分(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移精变气法综合心理治疗可显著减轻中风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作者:白丽丹;陈国成;陈湛豪;梁志亮;陈善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