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五虎化栓丸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

唐新辉;曹燕;袁峰;王冬英;马秀花

关键词:五虎化栓丸, 溶血磷脂酸,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五虎化栓丸和/或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入院前未经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和40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含量.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五虎化栓丸组(40例)和阿司匹林加五虎化栓丸组(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46±0.24)μmol/L和(1.95±0.41) μmol/L.治疗7 d和14 d后治疗组病人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或P<0.01 ).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含量明显增高.五虎化栓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病人LPA含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速效作用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速效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气雾剂组(治疗组)和复方丹参片组(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复方丹参气雾剂,每次喷吸3下~5下,每日3次,心绞痛发作时再喷吸3下~5下,观察其速效作用.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观察其疗效作用.结果治疗组在控制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心电图近期等方面疗效显著,对心绞痛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97.1%,对心电图总有效率65.7%,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心绞痛、心电图速效作用显著,气雾剂对心绞痛有速效作用,临床上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速效作用显著,吸收迅速.

    作者:谭健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腔隙性梗死中炎性反应介导的损伤研究近况

    综合有关的研究文献,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腔隙性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孙永胜;尉杰忠;马存根;梁丽云;米亚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参脉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参脉注射液对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急性期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68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除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外,参脉组每天静脉注射30 mL参脉,刺五加组每天静脉注射刺五加400 mg,疗程4周,于用药前后监测心肌酶、心电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参脉组总有效率91.2%,显著高于刺五加组(80.0%),在降低心肌酶、改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作用均优于刺五加组(P<0.01).结论参脉注射液对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永新;肖贵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益心舒胶囊治疗房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房性早搏(房早)的有效性、安全性,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房性早搏的新途径.方法对62例房性早搏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入选者性别、年龄、体重及24 h房早数量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1例给予益心舒胶囊1.2 g,每日3次加用维拉帕米(异博定)40 mg,每日3次,疗程4周.对照组31例给予异博定40 mg,每日3次,疗程4周.做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治疗前后房早次数.结果用药4周时疗效(以Holter为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房早次数治疗前(5 088±4 258)/24 h,治疗后(1 274±1 671)次/24 h(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房早治疗前(5 039±3 102)/24 h,治疗后(2 229±1 829)/24 h(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病例中有2例失访.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异博定治疗房性早搏疗效显著, 比单独用异博定治疗房早效果更好.

    作者:姜仲卓;梁晓光;王金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防治的新概念和再认识

    分析中西医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证治规律,以寻找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对策.

    作者:李斌;张斌;温伟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作用机制探讨

    通冠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主要表现在对凝血系统、血脂、血小板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干预作用.

    作者:赵新军;张敏州;乔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当代处理仍然以积极药物治疗为基础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拯救濒危心肌,降低AMI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介入治疗、特别是急诊情况下直接介入治疗受限条件较多.如能实施强化的药物治疗,临床效益并不次于介入治疗.因此,AMI的当代处理仍然应该以佳的药物治疗作为基础.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而冠脉造影正常的胸痛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待诊病人的临床特征,为胸痛的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用回顾性病历分析方法.结果①不典型心绞痛症状病人16例(55.17%),典型心绞痛症状病人13例(44.8%);②伴高血压病者4例(13.79%);③心律失常6例(20.69%);④糖耐量异常3例(10.34%);⑤血脂异常16例(55.17%),其中三酰甘油增高14例(48.27%);⑥未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9例(31.03%).结论①以不典型心绞痛为主要症状,不伴或极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人,临床诊断冠心病应慎重,好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②以典型心绞痛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冠状微血管异常及冠脉重构有关.

    作者:姚吉芳;鹿育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心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大鼠脑缺血6 h开始用药组(A组),脑缺血12 h开始用药组(B组),正常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组)及假手术对照组(D组),每组30例.每组大鼠在脑缺血6 h再灌注12 h、24 h、48 h、72 h及7 d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 VEGF 的表达.结果脑缺血6 h时,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发现,A组、B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C组;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结果为,A组大鼠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结论脑心通促进了VEGF的表达,其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作者:王洪新;梅元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持续皮下注射人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

    目的观察人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 Aspart)与人普通胰岛素(Novolin R)持续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nsulin Aspart组32例,Novolin R组36例,目标值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9.0 mmol/L,比较两组达到靶血糖值后所需治疗时间及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达到靶血糖水平Insulin Aspart组所需治疗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小(P<0.01或P<0.05).结论 Insulin Aspart经持续皮下注射能有效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作者:王彦;张计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洛沙坦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Bax和Bcl-2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T1-R阻滞剂洛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及凋亡基因Bax、Bcl-2的影响.方法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及RT-PCR、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Bax、Bcl-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从(12~24)周龄,SHR VSMC凋亡逐渐减低,24周龄时,凋亡指数(APOI)低于同周龄正常血压大鼠(WKY)(P<0.05);洛沙坦应用8周和12周,使APOI增加71%、35%(P<0.05).随大鼠周龄增加,SHR胸主动脉Bax基因表达逐渐下调,与APOI变化趋势一致.洛沙坦降压治疗可使SHR胸主动脉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下调.结论洛沙坦长期降压治疗促进Bax蛋白表达和/或抑制Bcl-2蛋白表达,其机制可促进VSMC凋亡.

    作者:高天;方宁远;江立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参附注射液在短时间内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在短时间内(30 min)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窦房结功能正常病例6例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例10例,采用食道电生理的方法观察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前后窦房性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心率(HR)的变化.结果窦房结功能正常病例和SSS病例,在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前后SNRT、CSNRT、SACT、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窦房结功能正常和SSS病人的窦房结功能在短时间内无影响.

    作者:程小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都可喜片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和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都可喜片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和缺氧性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和缺氧性脑病病人按照SAS软件计算机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都可喜片治疗,对照组用桂利嗪(脑益嗪片)治疗,疗程均为56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1%,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症状显著改善,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都可喜片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和缺氧性脑病疗效显著,使用安全,能够降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作者:陈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蒺藜总皂苷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取5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40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再随机分为4组:①模型组10只,继续喂以高脂饲料;②小剂量治疗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每只6.3 mg/(kg·d);③大剂量治疗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12.6 mg/(kg·d);④阳性药物对照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2.35 mg/(kg·d),2周后,测定血脂及形态学检查,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动脉损伤后血管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及药物对其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膜面积小、管腔狭窄百分比低(P<0.01).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宋元英;张波;蒋跃绒;薛梅;殷惠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L-硝基精氨酸对红藻氨酸致痫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在癫痫发作早期的抗发作效应及可能的细胞学机制.方法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对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的发作进行干预,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海马结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KA致痫3 h大鼠海马结构GFAP免疫反应性发生区域性增强改变,增强区主要为CA3-CA1锥体细胞层(p)和齿状回门区(h);L-NNA预处理组上述区域性增强改变更明显,同时致痫大鼠湿狗样摇动(WDS)的潜伏期缩短、Baran评分增加,症状加重.结论内源性NO对KA致痫大鼠GFAP的表达有影响,这可能是NO在KA致痫早期具有抗发作效应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君秋;孙长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 124例ACS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每日给予葛根素注射液0.4 g静脉输注.对照组58例,每日予安慰剂静脉输注.其余均按ACS常规治疗,连用60 d后改为每月两周,随访8周和1年,观察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抗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60 d后改为每月用药两周达一年,治疗组住院期反复心绞痛(AP)发作、心力衰竭 (HF)、心律失常发生危险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随访期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F、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 (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治疗和心律失常发生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同时,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8周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 (FG)、D-二聚体、C-反应蛋白 (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早期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有效、安全,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吴剑芸;张韶冈;杜南进;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Guillain-Barré综合征1例报道

    1 资料孙某某,男,59岁,干部,以四肢麻木、乏力6月余,于2003年10月22日入院.

    作者:王成银;黄坚红;叶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先安治疗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27例

    目的探讨心先安在中、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病人通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治疗7 d~14 d,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估.结果对比治疗前后病人自身的临床指标变化,1周总有效率85.2%,2周总有效率92.6%,心功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心先安治疗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张瑞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通心络胶囊对高胆固醇病人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高胆固醇病人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4例高胆固醇病人服用通心络胶囊前后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结果高胆固醇病人的总胆固醇降低1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31.1%,三酰甘油(TG)降低5.1%,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降低27.7%;高胆固醇病人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与总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性.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直接作用于单核细胞而降低其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性.

    作者:赵焕东;王齐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心通提高细胞免疫和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细胞免疫和消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实验依据.方法用T淋巴细胞ANAE染色百分率、T淋巴细胞转化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脑心通治疗后,对自然衰老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小鼠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脑心通治疗后,对自然衰老鼠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自然衰老模型鼠经脑心通治疗后,α-醋酸酯酶(ANAE)百分率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结论脑心通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和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作者:饶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