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而冠脉造影正常的胸痛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姚吉芳;鹿育萨

关键词:平板运动试验, 冠状血管造影, X综合征, 胸痛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待诊病人的临床特征,为胸痛的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用回顾性病历分析方法.结果①不典型心绞痛症状病人16例(55.17%),典型心绞痛症状病人13例(44.8%);②伴高血压病者4例(13.79%);③心律失常6例(20.69%);④糖耐量异常3例(10.34%);⑤血脂异常16例(55.17%),其中三酰甘油增高14例(48.27%);⑥未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9例(31.03%).结论①以不典型心绞痛为主要症状,不伴或极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人,临床诊断冠心病应慎重,好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②以典型心绞痛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冠状微血管异常及冠脉重构有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从高血压病血瘀辨证的中医理论依据、高血压病血瘀证本质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十余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潘立敏;徐贵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参脉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参脉注射液对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急性期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68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除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外,参脉组每天静脉注射30 mL参脉,刺五加组每天静脉注射刺五加400 mg,疗程4周,于用药前后监测心肌酶、心电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参脉组总有效率91.2%,显著高于刺五加组(80.0%),在降低心肌酶、改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作用均优于刺五加组(P<0.01).结论参脉注射液对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永新;肖贵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腔隙性梗死中炎性反应介导的损伤研究近况

    综合有关的研究文献,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腔隙性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孙永胜;尉杰忠;马存根;梁丽云;米亚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保心合剂对CVB3病毒致小鼠慢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保心合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免疫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柯萨奇B3病毒(CVB3)致慢性自身免疫损伤心肌病模型,用保心合剂进行治疗,采用免疫转印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清中抗ADP/ATP载体抗体、抗β1受体抗体,采用ELISA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心肌结构显示散在纤维化,抗ADP/ATP载体抗体、抗β1受体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7.78%、100.00%.给药组TNF-α及IL-6含量较空白模型组下降明显(P<0.05),3种剂量给药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心合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具有免疫调节及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伟建;张道亮;李颖;陈树和;程伟;徐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扶正护脑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正护脑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cTn I)和心肌内皮素(ET)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80只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扶正护脑胶囊组和安宫牛黄丸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 h、24 h、72 h四个时相点取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放免的方法检测血清cTnⅠ和ET.结果血清cTn I:术后6 h安宫牛黄组丸优于扶正护脑组(P<0.05);术后24 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扶正护脑组优于安宫牛黄丸组(P<0.05).心肌ET:术后6 h、24 h安宫牛黄丸组优于扶正护脑组(P<0.05),但术后72 h扶正护脑组优于安宫牛黄丸组(P<0.05).结论扶正护脑胶囊能够减轻脑出血引起的心肌损伤,后期疗效好.

    作者:赵彦青;孙塑伦;高颖;王硕仁;朱陵群;张壮;牛福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心通提高细胞免疫和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细胞免疫和消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实验依据.方法用T淋巴细胞ANAE染色百分率、T淋巴细胞转化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脑心通治疗后,对自然衰老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小鼠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脑心通治疗后,对自然衰老鼠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自然衰老模型鼠经脑心通治疗后,α-醋酸酯酶(ANAE)百分率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结论脑心通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和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作者:饶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参附注射液在短时间内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在短时间内(30 min)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窦房结功能正常病例6例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例10例,采用食道电生理的方法观察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前后窦房性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心率(HR)的变化.结果窦房结功能正常病例和SSS病例,在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前后SNRT、CSNRT、SACT、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窦房结功能正常和SSS病人的窦房结功能在短时间内无影响.

    作者:程小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乌拉地尔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高血压急症病人以12.5 mg~25.0 mg乌拉地尔静脉注射 (5 min内),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血压在用药后5 min明显下降,30 min达到高峰并保持稳定,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静脉注射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艳;刘红光;陈少源;张野;刘金玲;唐琴芳;汪惠芝;邹晓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治疗Anton综合征1例报道

    Anton综合征为临床少见疾病,主要并发于脑梗死,现将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收治Anton综合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曹忠义;张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持续皮下注射人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

    目的观察人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 Aspart)与人普通胰岛素(Novolin R)持续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nsulin Aspart组32例,Novolin R组36例,目标值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9.0 mmol/L,比较两组达到靶血糖值后所需治疗时间及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达到靶血糖水平Insulin Aspart组所需治疗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小(P<0.01或P<0.05).结论 Insulin Aspart经持续皮下注射能有效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作者:王彦;张计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 124例ACS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每日给予葛根素注射液0.4 g静脉输注.对照组58例,每日予安慰剂静脉输注.其余均按ACS常规治疗,连用60 d后改为每月两周,随访8周和1年,观察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抗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60 d后改为每月用药两周达一年,治疗组住院期反复心绞痛(AP)发作、心力衰竭 (HF)、心律失常发生危险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随访期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F、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 (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治疗和心律失常发生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同时,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8周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 (FG)、D-二聚体、C-反应蛋白 (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早期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有效、安全,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吴剑芸;张韶冈;杜南进;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蒺藜总皂苷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取5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40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再随机分为4组:①模型组10只,继续喂以高脂饲料;②小剂量治疗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每只6.3 mg/(kg·d);③大剂量治疗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12.6 mg/(kg·d);④阳性药物对照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2.35 mg/(kg·d),2周后,测定血脂及形态学检查,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动脉损伤后血管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及药物对其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中膜面积小、管腔狭窄百分比低(P<0.01).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宋元英;张波;蒋跃绒;薛梅;殷惠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探讨

    目的分析新生儿惊厥与出生时间、发作形式、病因的关系,有效地预防新生儿惊厥的发生.方法对确诊的新生儿惊厥124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后止痉治疗,106例患儿得到有效控制(85.48%).结论①新生儿生后1周内惊厥发生率远远高于1周后,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②微小型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易被临床忽略;③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与高危因素密切相关,以轻微型和局灶性常见.

    作者:李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34例,给予稳心颗粒,每次9 g.对照组26例,给予普罗帕酮(心律平),每次100 mg,两组均为每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达94.12%,对照组达73.07%(P<0.05).Holter显示早搏控制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指标无异常改变.结论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张颖;孙彩霞;朱长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先安治疗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27例

    目的探讨心先安在中、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病人通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治疗7 d~14 d,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估.结果对比治疗前后病人自身的临床指标变化,1周总有效率85.2%,2周总有效率92.6%,心功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心先安治疗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张瑞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AM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AMI病人42例,其中10例AMA 阳性及32例AMA阴性的病人,分别于发病7 d和6个月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 6个月后观察左室短长轴比值(D/L)、左室质量(LVM);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缩短率(FS)以及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大值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大值A峰、E/A比值、E峰流速时间积分(E-VTI)、A峰流速时间积分(A-VTI)、E-VTI/A-VTI等指标,AMA阴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阳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AMA可能参与心肌损伤和心室重构,影响AMI病人的心功能和预后.

    作者:庞红;吕清;廖玉华;汪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清热解毒中药与冠心病证治

    从中医角度阐明冠心病发病的病因及机制,重点论述清热解毒类中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药理研究、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并提出了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展望.

    作者:何启扬;乔志强;张敏州;彭小苑;严靖;钱瑛;陈荣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47例UAP病人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为14 d,记录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魏酸钠作为新的非肽类内皮素拮抗剂能保护内皮,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作者:肖佑生;李雪;邓小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Guillain-Barré综合征1例报道

    1 资料孙某某,男,59岁,干部,以四肢麻木、乏力6月余,于2003年10月22日入院.

    作者:王成银;黄坚红;叶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目的应用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临床多见的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武当山特区医院针灸科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组(治疗组)30例和甲钴胺组(对照组)30例.分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止痛效果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改善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止痛效果、MCV改善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

    作者:刘宝国;张照庆;王金梅;胡现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