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国;张照庆;王金梅;胡现军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房性早搏(房早)的有效性、安全性,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房性早搏的新途径.方法对62例房性早搏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入选者性别、年龄、体重及24 h房早数量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1例给予益心舒胶囊1.2 g,每日3次加用维拉帕米(异博定)40 mg,每日3次,疗程4周.对照组31例给予异博定40 mg,每日3次,疗程4周.做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治疗前后房早次数.结果用药4周时疗效(以Holter为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房早次数治疗前(5 088±4 258)/24 h,治疗后(1 274±1 671)次/24 h(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房早治疗前(5 039±3 102)/24 h,治疗后(2 229±1 829)/24 h(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病例中有2例失访.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异博定治疗房性早搏疗效显著, 比单独用异博定治疗房早效果更好.
作者:姜仲卓;梁晓光;王金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和心电信息的相关性.方法对28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临床辨证分型判定和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型、痰浊内阻型总运动时间、大代谢当量相对较低,心阳亏虚型QT离散度高于其他型病人,气虚血瘀型QTcd相对痰浊内阻型较高,SDNN及DI以气阴两虚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虚血瘀型心电信息异常变化较多,对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杜廷海;朱明军;程江涛;王永霞;朱初麟;韩景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益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疗效及心功能、血脂的影响.方法益心胶囊与西药作对照,观察两者治疗效果及对血脂、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益心胶囊组与西药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8%、7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明显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排血量(CO),两组治疗后比较益心胶囊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益心胶囊可明显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
作者:吴进;许军;赵瑞东;王霞;张向花;杨新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先安在中、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病人通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治疗7 d~14 d,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估.结果对比治疗前后病人自身的临床指标变化,1周总有效率85.2%,2周总有效率92.6%,心功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心先安治疗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张瑞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从肾论治方法拟定的强心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120例符合Framingham CHF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属肾虚病人,随机单盲分为强心合剂组、卡托普利组和地高辛组各40例,疗程3个月.结果强心合剂组、卡托普利组与地高辛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0.0%与80.0%,经强心合剂治疗后病人肾虚症状总积分显著下降,而卡托普利组与地高辛组肾虚症状未见改善,两组分别与强心合剂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心合剂能显著改善CHF病人的NYHA心功能分级和Lee心力衰竭评分,同时对CHF病人临床症状有改善.
作者:周华;胡婉英;陈兆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人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9例进行了介入治疗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试验组以西药常规治疗加用中药通冠胶囊,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治疗加用安慰剂,应用SF-36生命质量简表及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对病人介入术前后进行评价,观察介入术前后改善情况及不同组别之间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两组病人的生命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SF-36量表评分中身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等方面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医药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人中应用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乔志强;张敏州;张翔炜;李松;程康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严重心律失常1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江林;刘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细胞免疫和消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实验依据.方法用T淋巴细胞ANAE染色百分率、T淋巴细胞转化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脑心通治疗后,对自然衰老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小鼠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脑心通治疗后,对自然衰老鼠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自然衰老模型鼠经脑心通治疗后,α-醋酸酯酶(ANAE)百分率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结论脑心通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和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作者:饶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扶正护脑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cTn I)和心肌内皮素(ET)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80只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扶正护脑胶囊组和安宫牛黄丸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 h、24 h、72 h四个时相点取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放免的方法检测血清cTnⅠ和ET.结果血清cTn I:术后6 h安宫牛黄组丸优于扶正护脑组(P<0.05);术后24 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扶正护脑组优于安宫牛黄丸组(P<0.05).心肌ET:术后6 h、24 h安宫牛黄丸组优于扶正护脑组(P<0.05),但术后72 h扶正护脑组优于安宫牛黄丸组(P<0.05).结论扶正护脑胶囊能够减轻脑出血引起的心肌损伤,后期疗效好.
作者:赵彦青;孙塑伦;高颖;王硕仁;朱陵群;张壮;牛福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脑卒中的病因、神经损伤机制和保护的实验研究,其中就血液流变学对脑卒中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作者:高慧娟;李新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血压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已有1.2亿以上高血压病病人,并且还在逐年上升,由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脑、肾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控制并预防高血压病是当务之急.2004年1月-2005年9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风痰瘀阻型)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桂英;李泉红;孙昱;江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醒脑启智胶囊对小鼠脑组织海马区脑红蛋白(NG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液高剂量组、醒脑液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7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实验小鼠海马组织NGB mRNA的表达.结果①行为学实验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②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③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NGB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各用药组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海马组织NGB mRNA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杨牧祥;武常生;于文涛;徐华洲;胡金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Anton综合征为临床少见疾病,主要并发于脑梗死,现将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收治Anton综合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曹忠义;张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五虎化栓丸和/或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入院前未经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和40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含量.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五虎化栓丸组(40例)和阿司匹林加五虎化栓丸组(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46±0.24)μmol/L和(1.95±0.41) μmol/L.治疗7 d和14 d后治疗组病人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或P<0.01 ).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含量明显增高.五虎化栓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病人LPA含量.
作者:唐新辉;曹燕;袁峰;王冬英;马秀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 124例ACS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每日给予葛根素注射液0.4 g静脉输注.对照组58例,每日予安慰剂静脉输注.其余均按ACS常规治疗,连用60 d后改为每月两周,随访8周和1年,观察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抗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60 d后改为每月用药两周达一年,治疗组住院期反复心绞痛(AP)发作、心力衰竭 (HF)、心律失常发生危险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随访期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F、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 (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治疗和心律失常发生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同时,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8周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 (FG)、D-二聚体、C-反应蛋白 (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早期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有效、安全,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吴剑芸;张韶冈;杜南进;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惊厥与出生时间、发作形式、病因的关系,有效地预防新生儿惊厥的发生.方法对确诊的新生儿惊厥124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后止痉治疗,106例患儿得到有效控制(85.48%).结论①新生儿生后1周内惊厥发生率远远高于1周后,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②微小型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易被临床忽略;③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与高危因素密切相关,以轻微型和局灶性常见.
作者:李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引起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进展性卒中病人,排除出血性卒中后的梗死性卒中,对其血压、血糖、周围血白细胞、近期感染、血脂、梗死部位、动脉狭窄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16例进展性卒中病人,8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近期感染.188例患高血压,其中初测血压(150~200)/(95~130)mmHg 154例,65例脉压小于30 mmHg,与对照组比较,患高血压病人数高于对照组(P<0.001).患糖尿病143例.96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72例有不同程度颅内外血管狭窄.结论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多与高血压病、糖尿病、近期感染及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及塞有关.
作者:伍锦旋;邓景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例TOB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是常见的临床表现,CT/MRI可发现病变,同时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死.结论 TOB为一种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唐妍妍;蒋少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T1-R阻滞剂洛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及凋亡基因Bax、Bcl-2的影响.方法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及RT-PCR、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Bax、Bcl-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从(12~24)周龄,SHR VSMC凋亡逐渐减低,24周龄时,凋亡指数(APOI)低于同周龄正常血压大鼠(WKY)(P<0.05);洛沙坦应用8周和12周,使APOI增加71%、35%(P<0.05).随大鼠周龄增加,SHR胸主动脉Bax基因表达逐渐下调,与APOI变化趋势一致.洛沙坦降压治疗可使SHR胸主动脉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下调.结论洛沙坦长期降压治疗促进Bax蛋白表达和/或抑制Bcl-2蛋白表达,其机制可促进VSMC凋亡.
作者:高天;方宁远;江立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不同程度昏迷病人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点.方法选择62例昏迷病人,记录昏迷原因、生命体征及有关辅助检查资料,同时进行TCD监测,观察频谱形态、颅内血流变化.结果昏迷病人的TCD表现无特征性改变,当出现中度昏迷或深昏迷时,颅内幕上结构损害,颅内幕下结构损害、代谢及弥漫性脑病病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不明显,但死亡的18例病人中有13例出现了收缩期末血流速低于舒张期末血流速.结论颅内幕下结构损害、代谢及弥漫性脑病病人脑血流变化不明显,中度昏迷及深昏迷病人出现收缩期末血流速低于舒张期末血流速多,提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预后不佳.
作者:李松奎;刘姣长;刘海霞;韩其颖;卢艳晨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