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的变化分析

李丹鹤

关键词: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心肌酶谱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否引起心肌损伤.方法 同时检测7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静脉血的总胆红素和心肌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患儿经光照和/或输注白蛋白后,再次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结果 治疗前的心肌酶各项指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AST、LDH、CK、α-HBD仍高于正常值,而CK-MB与正常参考值无差异.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能引起心肌酶谱的升高,但不一定造成患儿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近6年来,经临床确诊的9例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均合并神经系统症状,CT/MRI检查阳性发现5例;治疗后遗留神经系统症状2例,痊愈7例. 结论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易误诊,足量尽早补充维生素B1可以治疗和预防其发生,避免后遗症的出现.

    作者:倪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药物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溃疡4例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为其好发因素,尤其是糖尿病,1988年,据Laing报道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0倍,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后,病情进展较快,预后也更差,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为全身动脉硬化中常见的,表现为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溃疡及坏疽.下肢远端的缺血性溃疡是肢体缺血的好证明.没有血管重建,坏疽和截肢就不可避免.而临床上血管重建并不总能实现,对于流出道差,末梢循环障碍,以及其他一些如经济条件、个人意愿等因素,保守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后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5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同时配合BWSTT,共训练8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训练前后各评价1次.结果 训练8周后两组FAC评分、步行速度及步长较训练前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01 );训练后,治疗组步行速度及步长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FAC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01 ).结论 BWSTT可提高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步行速度及步长.

    作者:杨振中;冯文娜;贺雪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

    目的 探讨从左右辨证入手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左瘫汤及右瘫汤,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共103例,并随机设立传统辨证施治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锋;陈南官;陈志华;陈国强;吴子承;彭家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紫杉醇、替尼泊苷及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多数病人存在多发的,不可切除的脑转移灶,姑息性全脑放疗和激素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实,脑转移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至少部分被破坏,化疗药本身对肿瘤的敏感性可能是影响脑转移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1].本报道采用紫杉醇、替尼泊苷、顺铂联合治疗NSCLC脑转移,旨在观察其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田艳萍;许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结核性脑膜炎22例治疗体会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可治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有所回升,预后与结核药物治疗的早晚、用药方法正确与否、有否并发症等有密切关系[1].只有合理的病原治疗,结合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才不至于导致病情迁延或恶化.本研究运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元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杏丁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研究杏丁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方法 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8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杏丁注射液剂及通心络胶囊口服中药,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两组临床心电图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5%、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84.6%(P<0.05).结论 杏丁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时有明显疗效.

    作者:刘浩;刘同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血平衡疗法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平衡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5%(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结论 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失去溶栓机会或者有溶栓禁忌证的病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建红;耿瑞根;贾金铭;赵梅萍;刘翠荣;王勇;王根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七叶皂甙钠联合纳洛酮治疗外伤性脑梗死

    目的 观察七叶皂甙钠联合纳洛酮治疗外伤性脑梗死(T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TC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七叶皂甙钠和纳洛酮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生活能力状态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0%(χ2=6.44,P<0.05),生活能力状态优于对照组(χ2=4.18,P<0.05).结论 七叶皂甙钠和纳洛酮合用治疗TCI可提高疗效.

    作者:杨福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干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增高时尽快予以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抗高血压组与非抗高血压组,各20例.测定入院48 h后血压值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48 h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抗高血压组较非抗高血压组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过早降低一定范围增高的血压,不仅无益,反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琼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选择素及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选择素、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将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15 d为1个疗程.两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P选择素、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两组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细胞因子作用.

    作者:曲丽霞;曲勇;张文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偏瘫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0例,采用SUT-生物电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100例,应用药物、针灸、康复训练或其他的理疗等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偏瘫肢体肌力的改善情况,观察SUT-生物电配合针刺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愈显率4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愈显率39%、总有效率91%,两组均对偏瘫肢体的早期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戴玉杰;王咏梅;张艳丽;姜剑军;朱世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补肾健脑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自拟补肾健脑汤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疗效及其对VD病人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72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计算长谷痴呆量表(HD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积分,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TCD检测VD病人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HDS和MMSE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低切变率全血黏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治疗组对血流速度减慢的VD病人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补肾健脑汤可以明显提高VD病人的智能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脂代谢紊乱,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而实现的.

    作者:张维颖;卢致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认识

    总结中西医结合学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认识其在病因、病机、病理、病程发展及辨证分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作者:吴时达;付莉;温天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肺癌脑转移12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肺癌病人生存期超过1年,脑转移危险率为66%,生存期超过两年,脑转移危险率可达80%[1].现就2000年-2005年收治的12例肺癌脑转移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田步先;张宇红;李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新瑙力隆对偏头痛的防治作用

    目的 观察新瑙力隆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2005年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于偏头痛病人中筛选出44例血流速度增快、血管痉挛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T组)服用新瑙力隆,另一组服用全天麻胶囊作为对照组(N组),服药1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瑙力隆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

    作者:孙佳凡;白志华;种翠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言语不利109例

    中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由于颅内出血或血脉梗死致使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是造成中风病后出现言语不利甚至失语的原因.中风病后出现言语不利、失语,能自然恢复者较少,治疗上颇多困难.采用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结合体针、头针等治疗中风后言语不利109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明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天麻钩藤饮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天麻钩藤饮是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有效经典名方,本文就近年来天麻钩藤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血瘀组和非血瘀组病人的血浆ET、TXB2和6-keto-PGF1α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同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病人ET和TXB2明显增高(P<0.05),6-keto-PGF1α水平则明显降低(P<0.01),ET和TXB2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呈正相关(r=0.506,P<0.05;r=0.439,P<0.05),6-keto-PGF1α水平同HbAlc水平呈负相关(r=-0.461,P<0.05).结论 ET、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可作为糖尿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标志物.

    作者:魏爱生;孙丰雷;王甫能;陈发胜;陈苹;郎江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102例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198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益气温阳法治疗)和对照组96例(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心悸、呼吸困难、肺部口罗音、下肢水肿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0%明显优于对照组89.58%(P<0.05).结论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作者:封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