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水平的影响观察

李雁梅

关键词:罗格列酮, 型糖尿病, 病人, 甘油水, 三酰甘油, 临床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 经济快速增长, 胰岛素制剂, 性健康问题, 发展中国家, 治疗措施, 应用, 联合治疗, 发达国家, 常规药物, 人血清, 类药物, 磺脲类, 血症
摘要:在糖尿病已经成为重大全球性健康问题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对其防治和研究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治疗措施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罗格列酮(RSG)作为问世不久,却被人们倾注了极大期望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研究对2000年7月-2004年9月的43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三酰甘油(TG)血症的病人,用罗格列酮与常规药物(磺脲类、胰岛素制剂)联合治疗,观察病人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外科治疗研究

    目的总结左腋下直小切口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微创伤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左腋下腋中线直小切口第4肋间进胸方法,对72例婴幼儿PDA患儿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清楚,术毕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导管破裂等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4.2 d).随访2个月至8年,无导管再通和动脉瘤形成.结论左腋下直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更适用于婴幼儿PDA患儿,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远期效果满意.

    作者:褚银平;刘爱军;孙彦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血栓形成大鼠模型血浆LPA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脑血栓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血浆中LPA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LPA水平均较低,为(2.41±0.17)μmol/L,而血栓形成术后血浆LPA升高,于术后3 h达峰值,与其他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之后LPA迅速下降,至6 h已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迅速升高,提示LPA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病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

    作者:王力英;朵振顺;龙雅丽;薛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风先兆病理机制及证治特点分析

    1 病理机制中风病先兆期以本虚为主,表现在气血衰,脏腑功能减退.但临床青年人发病也逐渐增加.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真正属于肝肾阴亏、气血亏虚证类的仅占少部分.从滋补入手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为数不多,本虚不一定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其病理机制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第一,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心肝火旺;第二,气血津液紊乱,表现为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痰浊、腑实等.诱发因素是饮食不节,情志刺激,起居失调,吸烟等.

    作者:唐可清;田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检测60例高血压病病人(EH组)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β、IL-4、IL-6和TNF-α浓度.高血压组服用厄贝沙坦3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EH组血清IL-1β、IL-4 、IL-6和TNF-α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清IL-1β、IL-4、IL-6和TNF-α浓度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与EH的发生发展有关,厄贝沙坦治疗可降低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作者:赵卓;刘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水平的影响观察

    在糖尿病已经成为重大全球性健康问题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对其防治和研究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治疗措施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罗格列酮(RSG)作为问世不久,却被人们倾注了极大期望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研究对2000年7月-2004年9月的43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三酰甘油(TG)血症的病人,用罗格列酮与常规药物(磺脲类、胰岛素制剂)联合治疗,观察病人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雁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静脉输注能量合剂15 d,同时,治疗组配合口服中药健心合剂,对照组配合口服西药,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结论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作者:魏铭;刘丽华;李泽洪;宋月雁;孙经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醒脑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7 d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近.结论醒脑静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

    作者:夏琳;廖小平;李志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情况.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强心、利尿及ACEI、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仅治疗组加稳心颗粒1袋,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有效率,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测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等.结果经稳心颗粒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66.7%;LVEDD、CO、LVEF、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强心、利尿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CHF疗效显著,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改善明显.

    作者:王坚平;黄林贤;江奕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麦芽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 C-fos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麦芽醇(MT)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 min,造成全脑缺血,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夹闭动脉前后静脉注射150 μmol/L麦芽醇生理盐水,动物均于再灌注1 h后行C-fos原位杂交,再灌48 h行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C-fos基因表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MT治疗后,C-fos基因表达减弱,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比较,C-fos高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缺血再灌注大鼠的TUNEL染色可见CA1区有大量阳性细胞,MT治疗后,CA1区锥体细胞凋亡值明显减少(P<0.01).结论麦芽醇能使脑缺血导致的C-fos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减轻海马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世新;廖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遣方用药等进行了论述.提出本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浊不化,痰浊瘀血互结淤脉络(血管)壁,而致脉络(血管)闭阻.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防治原则.

    作者:刘亚丽;尹翠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风回春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

    中风回春胶囊是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新药.该药由黄芪、水蛭、地龙、丹参、当归等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效,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为了进一步观察评价中风回春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彧;郭剑;党海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慢性缺氧与早老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流行病学、病理学均提示:大脑微血管病变与早老性痴呆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而前者是慢性缺氧/大脑低灌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慢性缺氧/大脑低灌注与早老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瑞娟;吕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尿酸和胆红素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研究冠心病病人血尿酸和血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108例病人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53例)和非冠心病组(55例),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尿酸和血胆红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病人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但直接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和血胆红素浓度降低与冠心病相关,早期干预有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杭娟;李秋荣;蒋宝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参附对55例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选85例病例均为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n=55)和GIK(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等.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参附注射液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2%,GIK组为43.3%.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及其所致心力衰竭有一定疗效.

    作者:顾晓明;殷俊;王乔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野菊花的研究概况

    通过综述野菊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为野菊花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石兰萍;田琳琳;袁劲松;杨冬艳;操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15例病例均为2001年-2004年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5例,观察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3例胸痛或伴腹痛者,疼痛在2 h~4 h内减轻,6 h~12 h内消失,全部病例在2 h~6 h达到靶心率和靶血压.1例入院第8天活动后猝死.1例转外院行心包穿刺引流后4 h死亡,其余病人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措施得力有效,可提高救治主动夹层的成功率.

    作者:李秦予;贾海燕;李晓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例报道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TOB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为急性起病,眼部症状、意识障碍是常见的症状及体征,采取早期、个体、综合的治疗原则有利于预后.结论 TOBS临床表现及病因多样,及时全面合理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杨丽白;解龙昌;牛争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36例微创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36例)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组(36例)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3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8.87%,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对照组死亡7例,病死率为19.44%.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高.

    作者:鹿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Langendorff装置球囊导管对大鼠心脏离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Langendorff离体鼠心灌注模型中球囊导管对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缺血再灌注组、B组为左心引流组、C组为药物干预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10只.建立改良Langendorff离体鼠心灌注模型,将大鼠离体心脏置于模型中,A组进行缺血再灌注操作,B组做左心引流效应的干预,C组进行腺苷处理,D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处理.记录干预前、处理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60 min时心功能指标(LVEDP、LVESP、LVDP,±dp/dtmax).结果各组的血流动力学都有异常,各处理组的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相对于对照组减弱或者加强,但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的改变不对称.结论球囊导管使血流动力学曲线的上升支变缓,下降支变陡,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判断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强;刘爱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葛根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7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治疗;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为6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症状,同时亦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等作用.

    作者:黄庆仪;徐进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