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瘀复元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36例的临床观察

姚祖培;陈建新;陶玉华

关键词:化瘀复元胶囊, 脑动脉硬化症, 虫类破血药
摘要:目的观察以虫类破血药为主要成分的化瘀复元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硬化症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单盲法给药作平行对照观察.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化瘀复元胶囊,每次4粒,1日3次.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每日1次;桂利嗪(脑益嗪)片25 mg,每日3次.30 d为1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和69.4%(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和肢体麻木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仅有眩晕和头痛积分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积分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治疗组经颅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VM)测定值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瘀复元胶囊对脑动脉硬化症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方面疗效显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切开术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324例GBS病人,回顾分析气管切开术82例.结果 1986年-1990年气管切开38例(20.32%),治愈率75.94%;1991年-1994年气管切开44例(32.12%),治愈率97.08%.结论气管切开术是治疗GBS出现呼吸肌麻痹时的主要措施之一,及早气管切开,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郭飞;田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髓袢利尿剂、洋地黄;治疗组加用缬沙坦.对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心功能NYHA分级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缩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试验治疗组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体征.

    作者:刘彦春;孙军;张年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戈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戈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采用戈荣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64例采用曲克芦丁静脉输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戈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

    作者:薛艳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的发病机制、防治与预后;总结治疗经验,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本病.方法分析253例脑出血并发MOF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年龄与MOF发生率、MOF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高龄、脑损害轻重与MOF发生关系密切,脏器衰竭数目与MOF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为降低MOF的发生率,对脑出血病人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及严密的观察,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减少MOF死亡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俊宏;李新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近10年研究概况

    通过综述近10年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证候的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对心力衰竭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逐步深入研究.

    作者:邓秀娟;李南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探寻头针舌针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应用头针、舌针、康复训练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头针、舌针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舌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头舌针治疗能较好提高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

    作者:史江峰;王雷;李利斌;陈健;赵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冠心病并发肾功能不全的心脏超声测量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肾功能不全病人心脏重构/功能变化在超声中的表现 .方法 2003年12月-2004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病人共120例,根据2003年美国NKF-K/DOQI工作组的意见进行肾功能分期,其中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病例(A组)26例,冠心病并发早期肾功能不全病例(B组)77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脏病的早期肾功能不全病人22例(C组)及正常人10名作为对照组(D组),观察4组观测者心脏结构/功能在超声中的变化.结果 A组、B组、C组与D组比较,舒张末期左心内径(LVDd)、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具有升高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病人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各个超声指标则随之加重.

    作者:芮金兵;张君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脑梗死应用速避凝葛根素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速避凝葛根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2例)采用速避凝0.4 mL,12 h注射1次,共用7 d,葛根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对照组(58例)应用血栓通140 mg、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8.4%、95.7%;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4.8%、86.2%.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无继发出血等副反应.结论速避凝、葛根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

    作者:张德清;王广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实验研究述要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近年来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较快,本文着重从辨证客观化、药理作用、脑缺血动物模型、问题与展望四个方面综述其现状,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方向.

    作者:张觉人;杨庆堂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滴丸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DSP)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8周龄雄性SHRs随机分为6组:DSP小剂量组、DSP大剂量组、福辛普利组、DSP小剂量与福辛普利联用组、DSP大剂量与福辛普利联用组、SHRs对照组.6组分别干预8周后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HRs左心室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电镜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SP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1或P<0.05),并与福辛普利联用时可进一步提高后者的抗左室肥厚与心肌细胞凋亡效应(P<0.01或P<0.05).结论 DSP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可改善SHRs左室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陈金水;谢文艳;吴天敏;王华军;许昌声;黄友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川芎嗪颈椎横突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96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schemia,VBI)为中老年人常见病,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症状,也是常见严重的症状.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年-2003年,采用川芎嗪颈椎横突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96例,内服中药,氟桂利嗪(氟桂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病侧椎动脉血流量、血流管径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液比黏度计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民;翁志忠;陶延芳;杨咏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突破了基因的局限性,能够揭示生命和疾病的终机制.就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及其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介绍,并回顾了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中医药所作的研究.

    作者:孙晓伟;周苏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检测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各130例)血清SOD、MDA含量,比较补阳还五汤对两型病人血清SOD、MDA的影响.结果气虚血瘀组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SOD由(51.23±9.96)nU/mL升至(96.84±10.86)nU/mL,MDA由(8.71±2.28)nM/mL降至(4.16±1.8)nM/mL(P<0.01);非气虚血瘀组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SOD由(50.97±9.69)nU/mL升至(92.14±10.15)nU/mL,MDA由(8.65±2.40)nM/mL降至(4.01±1.2)nM/mL(P<0.01).治疗后气虚血瘀组总有效率为86.2%,非气虚血瘀组为84.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对两型缺血性中风人均有治疗作用.

    作者:柯锋;吴洪;邓春龄;吴民献;蔡柏;万诚;曾坤全;方林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先安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4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心先安联合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先安加生脉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心功能由3级、2级改善为1级者21例.对照组心功能由3级、2级改善为1级者5例.结论心先安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慢心力衰竭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聂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纤溶系统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期血浆系统活性、不同类型斑块系统活性差别及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血浆纤溶系统活性相关性.方法选择50岁~70岁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行颈动脉彩超,依据颈动脉彩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检测斑块和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并检测血浆纤溶系统活性.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期血浆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不稳定性斑块组下降明显,颈动脉内膜厚度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呈负相关,与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PAI)活性呈正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期存在纤溶系统功能紊乱.

    作者: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冠心病心绞痛并高脂血症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欣康)、美托洛尔、巴米尔;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4周后进行心绞痛、心电图、血脂的疗效评价.结果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血脂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改善血脂的作用确切,适合冠心病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长期服用.

    作者:张艳琴;张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况

    探讨导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且就中西医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用药、药理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栾天竹;赵秀琴;韩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妊娠肾病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妊娠肾病综合征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2001年3月-2005年3月收治的2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并发妊娠肾病综合征与167例妊高征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妊娠肾病综合征发病孕周(27.8周)早于妊高征(31.4周,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发病率(100.0%),明显高于妊高征(42.0%,P<0.01).妊娠肾病综合征24 h尿蛋白定量(7.5 g/24 h)明显高于妊高征(4.1 g/24 h,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血清清蛋白浓度(26.9 g/L)明显低于重度妊高征(30.6 g/L,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胆固醇浓度(9.17 mmol/L)明显高于妊高征(7.4 mmol/L,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新生儿出生体重(1 490 g)与妊高征(2 640 g)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肾病综合征发病早,病情重,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安全.

    作者:李智泉;王晨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价值

    介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检测方法和意义,论述该指标测定在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刘美霞;张文高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抗癫痫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从调节神经递质、调控离子通道、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抑制细胞凋亡、清除氧自由基等方面研究抗癫痫中药作用机制.

    作者:李满;郑辑英;李光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