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疗效比较

柯锋;吴洪;邓春龄;吴民献;蔡柏;万诚;曾坤全;方林彬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缺血性中风
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检测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各130例)血清SOD、MDA含量,比较补阳还五汤对两型病人血清SOD、MDA的影响.结果气虚血瘀组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SOD由(51.23±9.96)nU/mL升至(96.84±10.86)nU/mL,MDA由(8.71±2.28)nM/mL降至(4.16±1.8)nM/mL(P<0.01);非气虚血瘀组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SOD由(50.97±9.69)nU/mL升至(92.14±10.15)nU/mL,MDA由(8.65±2.40)nM/mL降至(4.01±1.2)nM/mL(P<0.01).治疗后气虚血瘀组总有效率为86.2%,非气虚血瘀组为84.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对两型缺血性中风人均有治疗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川芎嗪颈椎横突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96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schemia,VBI)为中老年人常见病,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症状,也是常见严重的症状.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年-2003年,采用川芎嗪颈椎横突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96例,内服中药,氟桂利嗪(氟桂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病侧椎动脉血流量、血流管径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液比黏度计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民;翁志忠;陶延芳;杨咏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髓袢利尿剂、洋地黄;治疗组加用缬沙坦.对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心功能NYHA分级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缩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试验治疗组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体征.

    作者:刘彦春;孙军;张年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肌红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两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 I)联合快速检测定性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因胸痛发作发病3 h~6 h,临床疑诊为AMI的病人120例.入院后即刻在床边采集静脉血测定Mb和cTn I,比较Mb、cTn I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Mb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cTn I为94.4%和92.0%,Mb明显高于cTn I(P<0.05或P<0.01);而cTn I的准确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5.8%和97.1%,Mb为83.3%、58.3%和78.3%,cTn I明显高于Mb(P<0.05或P<0.01);采用Mb联合cTn I检测,其特异性达到100.0%,高于单纯Mb和cTn I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b及cTn I快速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或排除AMI,方法简便快捷,适合于急诊及院前急救.

    作者:陈荣健;赖兆新;卢焕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脑出血急性期动态血压变化规律以及血压等因素对预后影响.方法对45例急性脑出血病人监测1周动态血压,分析1周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性别与预后关系.结果脑出血病人7 d血压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第7天与第1天动态血压参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低龄、女性、出血量少以及收缩压及舒张压较低者病情预后较好.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压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对急性脑出血高血压的处理要慎重,应采取合理、个体化治疗.

    作者:刘腊平;张年萍;刘彦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2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观察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住院的发病时间明确,且资料完整的AMI病人259例,按是否有高血压病病史分为高血压组124例,非高血压组135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易患因素、临床并发症及发病1个月内的死亡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冠心病易患因素的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1个月内住院病死者8.9%,高于非高血压组的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房颤动的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有统计学意义,而休克房室传导阻滞者的比例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高血压病病史的AMI病人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作者:高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较好,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但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报道,疗效判定缺乏重要的终点指标和与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

    作者:黄厚华;董广卫;许传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的85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服用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和普罗帕酮(每次150 mg,每日3次),4周为1疗程.结果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影响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4%、8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对心悸症状的影响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9%和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对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心悸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小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妊娠肾病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妊娠肾病综合征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2001年3月-2005年3月收治的2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并发妊娠肾病综合征与167例妊高征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妊娠肾病综合征发病孕周(27.8周)早于妊高征(31.4周,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发病率(100.0%),明显高于妊高征(42.0%,P<0.01).妊娠肾病综合征24 h尿蛋白定量(7.5 g/24 h)明显高于妊高征(4.1 g/24 h,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血清清蛋白浓度(26.9 g/L)明显低于重度妊高征(30.6 g/L,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胆固醇浓度(9.17 mmol/L)明显高于妊高征(7.4 mmol/L,P<0.05).妊娠肾病综合征新生儿出生体重(1 490 g)与妊高征(2 640 g)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肾病综合征发病早,病情重,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安全.

    作者:李智泉;王晨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探寻头针舌针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应用头针、舌针、康复训练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头针、舌针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舌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头舌针治疗能较好提高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

    作者:史江峰;王雷;李利斌;陈健;赵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孕激素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AT1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差异及机制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孕激素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AT1R mRNA表达的影响,并寻求探索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孕激素及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行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然后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离心收集,提取总RNA,用RT-PCR对AT1R 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利用Western-blot对其相应的蛋白进行测定.结果孕酮对VSMCs AT1R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12 h达到大值为156%±18%,表现为上调;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当孕酮浓度是10-10M时对AT1R mRNA的上调影响达到大为59.9%±4.2%;孕酮对AT1R mRNA蛋白的上调以12 h为大,达到大值为8.44%±1.08%;孕酮受体拮抗剂0.1 nM的米非司酮对VSMCs AT1R mRNA无影响,但米非司酮抵消了孕酮对VSMCs AT1R mRNA的上调作用,而孕酮引起的AT1R mRNA的上调只能被三磷酸肌醇(IP3)的抑制剂Wortmannin所抑制.结论孕酮对VSMCs AT1R mRNA表现为上调,其特征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大上调作用发生于12 h,大作用的浓度为0.1 nM,孕激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了IP3激酶的第二信号系统.

    作者:尚美生;乔中东;吕吉元;赵荣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钙离子及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醒脑启智胶囊对小鼠脑组织钙离子(Ca2+)及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 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启智高剂量组、醒脑启智低剂量组、银杏叶对照组、尼莫地平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7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分光光度法测脑组织钙离子及谷氨酸含量.结果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模型组小鼠脑组织Ca2+及Glu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用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脑组织Ca2+及Glu含量,减少其毒性作用.

    作者:武常生;杨牧祥;于文涛;徐华洲;胡金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化瘀复元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36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以虫类破血药为主要成分的化瘀复元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硬化症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单盲法给药作平行对照观察.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化瘀复元胶囊,每次4粒,1日3次.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每日1次;桂利嗪(脑益嗪)片25 mg,每日3次.30 d为1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和69.4%(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和肢体麻木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仅有眩晕和头痛积分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积分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治疗组经颅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VM)测定值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瘀复元胶囊对脑动脉硬化症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姚祖培;陈建新;陶玉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况

    探讨导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且就中西医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用药、药理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栾天竹;赵秀琴;韩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戈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戈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采用戈荣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64例采用曲克芦丁静脉输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戈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

    作者:薛艳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突破了基因的局限性,能够揭示生命和疾病的终机制.就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及其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介绍,并回顾了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中医药所作的研究.

    作者:孙晓伟;周苏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肿瘤样巨大脑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2例报道

    巨大脑动脉瘤(>2.5 cm)的临床表现类似脑肿瘤,较易误诊,其理想的治疗是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又切除动脉瘤,由于其瘤颈宽,常伴有动脉硬化或基底部钙化使得治疗较为困难.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2003年对2例巨大脑动脉瘤成功实施手术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青云;万大海;孙之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检测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各130例)血清SOD、MDA含量,比较补阳还五汤对两型病人血清SOD、MDA的影响.结果气虚血瘀组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SOD由(51.23±9.96)nU/mL升至(96.84±10.86)nU/mL,MDA由(8.71±2.28)nM/mL降至(4.16±1.8)nM/mL(P<0.01);非气虚血瘀组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SOD由(50.97±9.69)nU/mL升至(92.14±10.15)nU/mL,MDA由(8.65±2.40)nM/mL降至(4.01±1.2)nM/mL(P<0.01).治疗后气虚血瘀组总有效率为86.2%,非气虚血瘀组为84.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对两型缺血性中风人均有治疗作用.

    作者:柯锋;吴洪;邓春龄;吴民献;蔡柏;万诚;曾坤全;方林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黄芪注射液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04例,给予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2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208例,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显效88例,总有效率为74.51%.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作为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辅助药物.

    作者:卜庆锋;李书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滴丸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DSP)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8周龄雄性SHRs随机分为6组:DSP小剂量组、DSP大剂量组、福辛普利组、DSP小剂量与福辛普利联用组、DSP大剂量与福辛普利联用组、SHRs对照组.6组分别干预8周后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HRs左心室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电镜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SP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1或P<0.05),并与福辛普利联用时可进一步提高后者的抗左室肥厚与心肌细胞凋亡效应(P<0.01或P<0.05).结论 DSP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可改善SHRs左室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陈金水;谢文艳;吴天敏;王华军;许昌声;黄友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三七总皂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内皮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调控基因(Fas)的作用及三七总皂苷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在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内皮细胞凋亡率及Fas和Bcl-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明显促进凋亡率及Fas的表达量,且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经药物处理后的内皮细胞对AngⅡ的反应完全不同,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Fas的表达量随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Bcl-2则增高.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凋亡和凋亡基因表达的作用;三七总皂苷对细胞凋亡和Fas表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吕志军;梁绪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