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霞;张文高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病人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左室功能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80例心力衰竭病人BNP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左室功能.结果 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纽约分级(NYHA)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07,P<0.01),与LVEDD、LVM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51(P<0.01)、r=0.369(P<0.05).结论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能较好地反映左室功能状态.
作者:潘光明;邹旭;林晓忠;刘泽银;赵益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黄芪凌霄胶囊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用黄芪凌霄胶囊治疗失眠病人100例,每次5粒,每天3次,连用30 d;并设置对照组:用谷维素治疗失眠病人100例,每次10 mg,每日3次,连服30 d.30 d后复查血脂、血液流变学,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治疗组显效率54.0%,对照组显效率35.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凌霄胶囊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作者:付革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醒脑启智胶囊对小鼠脑组织钙离子(Ca2+)及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 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启智高剂量组、醒脑启智低剂量组、银杏叶对照组、尼莫地平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7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分光光度法测脑组织钙离子及谷氨酸含量.结果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模型组小鼠脑组织Ca2+及Glu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用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脑组织Ca2+及Glu含量,减少其毒性作用.
作者:武常生;杨牧祥;于文涛;徐华洲;胡金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schemia,VBI)为中老年人常见病,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症状,也是常见严重的症状.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年-2003年,采用川芎嗪颈椎横突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96例,内服中药,氟桂利嗪(氟桂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病侧椎动脉血流量、血流管径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液比黏度计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民;翁志忠;陶延芳;杨咏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选择心绞痛病人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PSS注射液20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输注,每分钟25滴,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及血浆t-PA/PAI-1的活性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S通过调节血清t-PA/PAI-1的活性,降低血黏度,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减轻和消除心绞痛,可用于心绞痛发作期治疗.
作者:于涛;张文杰;王宝印;许月丹;毕展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与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其不同作用机制.方法 6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常规西药(对照组)21例、常规西药加用G-CSF(G-CSF组) 21例和常规西药加葛根素(葛根素组)21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随访3个月时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63例均完成了3个月的观察.治疗后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F组较对照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葛根素组较对照组疗效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F组和葛根素组较对照组疗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G-CSF组和葛根素组疗效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G-CSF组和葛根素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G-CSF及葛根素对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治疗机制虽有所不同,但G-CSF显示了更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作者:任力杰;葛朝莉;韩漫夫;李竞;陈婷;冯宏业;白润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较好,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但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报道,疗效判定缺乏重要的终点指标和与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
作者:黄厚华;董广卫;许传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脑弥漫性轴突损伤(DAI)的疗效.方法对28例亚低温治疗的脑弥漫性轴突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 28例病人中死亡8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8例,中残6例,轻残4例.结论 DAI的治疗效果较差,部分病人会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植物生存.
作者:孟杰;池海;刘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住院的发病时间明确,且资料完整的AMI病人259例,按是否有高血压病病史分为高血压组124例,非高血压组135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易患因素、临床并发症及发病1个月内的死亡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冠心病易患因素的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1个月内住院病死者8.9%,高于非高血压组的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房颤动的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有统计学意义,而休克房室传导阻滞者的比例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高血压病病史的AMI病人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作者:高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324例GBS病人,回顾分析气管切开术82例.结果 1986年-1990年气管切开38例(20.32%),治愈率75.94%;1991年-1994年气管切开44例(32.12%),治愈率97.08%.结论气管切开术是治疗GBS出现呼吸肌麻痹时的主要措施之一,及早气管切开,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郭飞;田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脑出血急性期动态血压变化规律以及血压等因素对预后影响.方法对45例急性脑出血病人监测1周动态血压,分析1周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性别与预后关系.结果脑出血病人7 d血压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第7天与第1天动态血压参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低龄、女性、出血量少以及收缩压及舒张压较低者病情预后较好.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压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对急性脑出血高血压的处理要慎重,应采取合理、个体化治疗.
作者:刘腊平;张年萍;刘彦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抗震止痉胶囊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临床疗效.方法 62例V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抗震止痉胶囊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Webster症状评分及TCD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56.67%.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下降、血流速度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震止痉胶囊治疗VP疗效显著.
作者:陈怀珍;鲍远程;张波;汪翰;王晓炀;徐国存;王艳昕;童建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髓袢利尿剂、洋地黄;治疗组加用缬沙坦.对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心功能NYHA分级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缩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试验治疗组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体征.
作者:刘彦春;孙军;张年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巨大脑动脉瘤(>2.5 cm)的临床表现类似脑肿瘤,较易误诊,其理想的治疗是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又切除动脉瘤,由于其瘤颈宽,常伴有动脉硬化或基底部钙化使得治疗较为困难.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2003年对2例巨大脑动脉瘤成功实施手术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青云;万大海;孙之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以虫类破血药为主要成分的化瘀复元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硬化症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单盲法给药作平行对照观察.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化瘀复元胶囊,每次4粒,1日3次.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每日1次;桂利嗪(脑益嗪)片25 mg,每日3次.30 d为1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和69.4%(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和肢体麻木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仅有眩晕和头痛积分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积分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治疗组经颅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VM)测定值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瘀复元胶囊对脑动脉硬化症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姚祖培;陈建新;陶玉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寻头针舌针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应用头针、舌针、康复训练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头针、舌针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舌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头舌针治疗能较好提高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
作者:史江峰;王雷;李利斌;陈健;赵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部分小灶脑出血病人发病时临床症状不典型或无偏瘫等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体征,或无头痛及高血压病等全脑或全身症状,临床极易忽略而误诊或漏诊.就近年来收治的6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及CT定位加以分析,以此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作者:王萍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04例,给予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2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208例,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显效88例,总有效率为74.51%.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作为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辅助药物.
作者:卜庆锋;李书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探讨导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且就中西医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用药、药理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栾天竹;赵秀琴;韩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内皮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调控基因(Fas)的作用及三七总皂苷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在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内皮细胞凋亡率及Fas和Bcl-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明显促进凋亡率及Fas的表达量,且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经药物处理后的内皮细胞对AngⅡ的反应完全不同,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Fas的表达量随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Bcl-2则增高.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凋亡和凋亡基因表达的作用;三七总皂苷对细胞凋亡和Fas表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吕志军;梁绪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