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56例临床观察

刘日善

关键词:针药结合, 治疗偏头痛, 资料与方法, 占位性病变, 现报道如下, 头颅, 门诊病例,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脑血管, 中药, 针刺, 运用, 呕吐, 年龄, 内服, 检查, 恶心, 病人
摘要:1998年-2005年,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6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表现为明显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血管其他病变及头颅占位性病变.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58岁~16岁,病程15 d至10年.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肥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病人经罗格列酮长期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变化.方法选择59例2型糖尿病伴肥胖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加用罗格列酮治疗24个月,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斑块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MT及斑块检出率降低(P<0.01或P<0.05),血清NO增加,CRP、TNF-α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IMT增加(P<0.01),斑块检出率及血清NO、CRP、TNF-α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罗格列酮长期治疗能延缓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斑块.

    作者:张鸿飞;肖立中;林晓云;江志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微创颅内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对于出血量较大的病人,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新方法.自2000年6月-2005年4月,山东省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出血量较大的高血压脑出血5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46例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常娟;马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检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病人纳入研究,收集晨尿及24 h尿样,检测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绘制晨尿白蛋白浓度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UAER相关(r=0.93,P<0.001).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的ROC 100%敏感度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10 mg/L(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与特异度佳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25mg/L(敏感度90%,特异度88%).结论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于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准确性较高.且较UAER简便、经济,可作为筛检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方法之一.

    作者:程宇甫;王桂英;焦爱富;王慧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56例临床观察

    1998年-2005年,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6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表现为明显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血管其他病变及头颅占位性病变.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58岁~16岁,病程15 d至10年.

    作者:刘日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继续教育答题卡(2005年12月第12期试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致残率、致死率高.2002年3月-2004年9月,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即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阻断心肌重塑基础之上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总报道如下.

    作者:马洪武;吴瑞;郝荣晶;朱丽艳;孙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纤溶酶控制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纤溶酶控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频发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周后比较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速控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速控率23.3%(P<0.01);其中24 h内得到控制者治疗组13例,对照组1例.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0.05),但不影响出凝血时间.结论纤溶酶对控制频发的TIA有明显疗效.

    作者:赵君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Dalteparin(Fragmin)组(98例)予5000 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Enoxaparin(Clexane组104例),予0.6 mL,每12 h 1次,皮下注射(若体重<60 kg为0.4 mL),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但Enoxaparin组比Dalteparin组有效率明显升高,且出血率下降.结论Enoxaparin更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且出血并发症较少.

    作者:李娜;李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1例报道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的一种,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病人,在情绪激动、劳动或活动以及暴冷时发病,少数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典型病例依据病史、发病后的症状、体征和客观的检查(CT、MRI)等容易诊断.现将1例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赵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服用醒脑启智胶囊,对照组服用舒血宁片(银杏叶提取物),6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病人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R)积分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ADL-R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MMSE和ADL-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还可显著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启智胶囊不仅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可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减少痴呆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牧祥;王秉岳;于文涛;王长垠;崔娅晖;裴建伟;冀绪;张素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麝香保心丸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通过综述近年来麝香保心丸对血管保护作用研究的文献,进一步揭示其对血脂的调节、血管内皮的保护、抑制血管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吕宝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热毒学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地位

    由于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的体质发生改变,提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热毒致病的理论,其病机为热毒伤及血络,属实证或本虚标实,其现代生物学内涵与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作者:王鹂;魏陵博;刘学法;丁书文;彭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34岁~78岁.B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31岁~80岁.所有病人均经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频发室性早搏.其中心脏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并有心悸、胸闷症状55例.非心脏病性室性早搏(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经去除诱因及耐心解释,早搏无明显减少,并有明显的心悸等症状.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均经病史、察体、超生心动图等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危重及多器官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者不列入观察对象.1.2治疗方法A组:慢心律150 mg,8 h 1次,口服2周后改为100mg,8 h 1次,再口服1周后改为100 mg,每日2次,口服1周.B组:慢心律口服同A组,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口服4周.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每日1次顿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5 mg或10 mg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评价其降压谷峰比值,观察单药达标率.方法124例符合要求的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随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或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 mg或60mg,均服用4周,观察血压变化和降压谷峰比值.结果波依定组的大降压幅度为(18.7 mmHg±10.4 mmHg)/(15.7mmHg±7.8 mmHg),有效降压50例,总有效率为83.3%,降压谷峰比率SBP为64.6%,DBP为62.6%,各指标与拜新同组相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依定组副反应发生率11.7%(7/60),与拜新同组10.9%(7/6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24 h降压作用可靠、持久,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张林虎;赵晋明;张虹;张变花;李蕊;原道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电针结合西药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用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对照组仅全血黏度低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1).结论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循环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

    作者:黄富强;代燕;双露;石英;李琴;徐桂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降压舒心胶囊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降压舒心胶囊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纳入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80例,采用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降压舒心胶囊1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开博通片1次12.5 mg~25.0mg,每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左心室肥厚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等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并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压平均降低9/7mmHg,与对照组相近.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2.50%,总有效率接近.对眩晕、头痛、胸闷憋气等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P<0.01).对血浆AngⅠ、AngⅡ、ALD、ET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P>0.05).整个观察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压舒心胶囊在降压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中医证候,逆转左心室肥厚,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尤其是不能耐受西药治疗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徐贵成;刘坤;潘立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现将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程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代谢综合征及其腹部肥胖的中医病机探讨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MS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上游疾病,因此,防治MS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皆为30 d,分别观察两组疗效,并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二维超声分别测定两组病人运动耐量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经30 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优于对照组(83.3%,P<0.05);两组运动耐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运动耐量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余泽琪;苏伟青;李树裕;唐阳峰;马润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黄芪中黄酮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综述黄芪中黄酮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抗病毒、抑制血管内皮单层通透性增加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梁连生;余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