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12期文献
  • 微创颅内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对于出血量较大的病人,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新方法.自2000年6月-2005年4月,山东省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出血量较大的高血压脑出血5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46例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常娟;马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致残率、致死率高.2002年3月-2004年9月,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即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阻断心肌重塑基础之上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总报道如下.

    作者:马洪武;吴瑞;郝荣晶;朱丽艳;孙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代谢综合征及其腹部肥胖的中医病机探讨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MS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上游疾病,因此,防治MS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疗效观察

    20世纪80年代,肝素亦用于治疗发病2个月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但近年来的国际多中心试验和循证医学的论证认为,肝素治疗,除在预防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心源性梗死治疗中应当推荐外,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未见有肯定疗效[1].国内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2].本研究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5年3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永红;高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Dalteparin(Fragmin)组(98例)予5000 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Enoxaparin(Clexane组104例),予0.6 mL,每12 h 1次,皮下注射(若体重<60 kg为0.4 mL),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但Enoxaparin组比Dalteparin组有效率明显升高,且出血率下降.结论Enoxaparin更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且出血并发症较少.

    作者:李娜;李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息风解痉活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探讨息风解痉、活血化瘀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强化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息风解痉、活血化瘀的中药,观察其心绞痛症状的好转、稳定及消失情况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减少硝酸酯类用量,且无耐药性,副反应少.结论息风解痉、活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作者:万秀英;李红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百令胶囊对15例丘脑出血病人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丘脑出血病人心肌酶的影响,为探讨其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5例,另以15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加服百令胶囊,2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的心肌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恢复正常的时间为5.26 d±1.25 d;对照组恢复正常的时间为9.60 d±2.03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的心肌酶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肌酶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百令胶囊对丘脑出血病人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赵彦青;王伟民;王松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定及康复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评定及针对性早期康复后吞咽困难的改善程度.方法对脑卒中吞咽困难病人在入院24 h内由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吞咽体格检查之后.根据吞咽障碍的部位及程度制定有效的吞咽功能康复手段,康复前后行洼田吞水试验评价.结果治疗后病人吞咽困难明显改善.结论吞咽困难病人经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

    作者:夏晋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院前应用美托洛尔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

    目的探讨院前应用美托洛尔静脉直接推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前治疗在现场直接静脉推注.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效.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短时间内,足量用药,疗效迅速、明确.

    作者:温耀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碟脉灵对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碟脉灵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2月-2005年3月发病7 d内的10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比较.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碟脉灵能减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并能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贾龙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管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26例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造成的肢体缺血.方法1998年5月-2004年10月应用血管外科技术,采用自体长段大隐静脉逆转移植、人造血管移植、血管内膜剥脱术重建血供治疗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26例.结果术后随访时,术前的肢体冷麻、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应用血管外科技术,利用大隐静脉逆转、人造血管移植、内膜剥脱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较好方法.

    作者:马林;张建斌;刘敏;杜张荣;牛志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转移癌减症放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转移癌常规剂量及分割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脑转移癌先采用全脑外照射DT40Gy/20F,CT或MRI复查后,多发转移灶全脑补量DT10Gy/5F,若单发转移灶缩野局部补量DT20Gy/10F,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56例中完全缓解33.93%,部分缓解55.36%,无变化8.93%,进展1.79%,总有效率89.29%.生存期6个月~26个月,其中生存6个月82.14%,12个月60.71%,24个月12.5%.结论脑转移癌常规剂量及常规分割放疗可以作为一般常规治疗方案.

    作者:任树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7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共入选病例70例,口服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病人动态心电图,并计算24 h病人室性早搏数.结果用药4周后早搏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12 874个±234个VS972个±100个),且对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肌酶学,血脂及血糖无影响.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明显,且副反应少.

    作者:万发银;王挹青;陈炳煌;王焱;黄卫斌;刘文辉;叶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段高望;卫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现将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程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59例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10名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口服扶土抑木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3%,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两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可靠.

    作者:解晓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316例脑血管病病人,分脑缺血、脑出血两组,另以80名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对各组再以男女分为亚组,分别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脑缺血组中男女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比容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男女两组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组中男女两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低切变率、高切变率、红细胞比容和对照组相近.结论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对疾病的诊断、防治、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桂凤;贾酉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检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病人纳入研究,收集晨尿及24 h尿样,检测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绘制晨尿白蛋白浓度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UAER相关(r=0.93,P<0.001).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的ROC 100%敏感度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10 mg/L(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与特异度佳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25mg/L(敏感度90%,特异度88%).结论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于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准确性较高.且较UAER简便、经济,可作为筛检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方法之一.

    作者:程宇甫;王桂英;焦爱富;王慧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病人拔牙的诊治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日益增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要求拔牙的人数也在增加,其出现的并发症引起了口腔医师的关注,自2003年以来,笔者对43例老年血管疾病病人施行了拔牙术,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如下.

    作者:常宇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脉络宁加舒氧康治疗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脉络宁加舒氧康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方法按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标准,对2003年1月-2005年7月临床诊治的177例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81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定期加用脉络宁和舒氧康静脉输注,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随访,分别做静息卧位12导联心电图分析.结果对照组81例中好转37例(45.7%),无变化35例(43.2%),恶化9例(11.1%);观察组96例中好转63例(65.6%),无变化31例(32.3%),恶化2例(2.1%).结论脉络宁加舒氧康静脉输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可改善心电图缺血状态.

    作者:邓丰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57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均行18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575例病人中有392例病人CAG阳性,临床符合率68.2%.ECG检查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34.9%.心电图ST-T改变伴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85.1%,心电图ST-T改变伴不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43.3%,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74.7%,不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35.8%.结论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要优于不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无心电图ST-T改变的典型胸痛病人不能排除冠心病,CAG检查可避免ECG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造成的误诊、漏诊.

    作者:姜兆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顽固性失眠治疗体会

    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失眠.中药调治有很好的疗效.但亦有一些难治性失眠,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将临床验案四则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贾春林;秦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56例临床观察

    1998年-2005年,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6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表现为明显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血管其他病变及头颅占位性病变.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58岁~16岁,病程15 d至10年.

    作者:刘日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34岁~78岁.B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31岁~80岁.所有病人均经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频发室性早搏.其中心脏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并有心悸、胸闷症状55例.非心脏病性室性早搏(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经去除诱因及耐心解释,早搏无明显减少,并有明显的心悸等症状.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均经病史、察体、超生心动图等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危重及多器官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者不列入观察对象.1.2治疗方法A组:慢心律150 mg,8 h 1次,口服2周后改为100mg,8 h 1次,再口服1周后改为100 mg,每日2次,口服1周.B组:慢心律口服同A组,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口服4周.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老年脑卒中后并发癫痫60例临床资料分析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进一步探讨脑卒中引起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机制及其治疗及预后,现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月60例老年(年龄大于60岁)脑血管病并发癫痫的病人资料.

    作者:申红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热毒学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地位

    由于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的体质发生改变,提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热毒致病的理论,其病机为热毒伤及血络,属实证或本虚标实,其现代生物学内涵与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作者:王鹂;魏陵博;刘学法;丁书文;彭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麝香保心丸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通过综述近年来麝香保心丸对血管保护作用研究的文献,进一步揭示其对血脂的调节、血管内皮的保护、抑制血管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吕宝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黄芪中黄酮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综述黄芪中黄酮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抗病毒、抑制血管内皮单层通透性增加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梁连生;余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游离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述要

    游离脂肪酸在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游离脂肪酸增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陈弼沧;吴秋英;杨叔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进展,为临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借鉴.

    作者:唐耀平;刘钧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孕妇有着特殊的生理和药代动力学变化,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故临床用药应顾及胎儿安全.

    作者:黄飞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肥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病人经罗格列酮长期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变化.方法选择59例2型糖尿病伴肥胖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加用罗格列酮治疗24个月,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斑块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MT及斑块检出率降低(P<0.01或P<0.05),血清NO增加,CRP、TNF-α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IMT增加(P<0.01),斑块检出率及血清NO、CRP、TNF-α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罗格列酮长期治疗能延缓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斑块.

    作者:张鸿飞;肖立中;林晓云;江志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蔡凯;徐辉;夏明凯;黄超龙;李介华;张小勇;邱敏;廖永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14例报道

    目的探索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肿瘤大径4.2 cm~5.7 cm.结果肿瘤全切11例,大部切除3例.全部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是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的手术方法.

    作者:郑安潮;梁建涛;薛乃照;仝海波;郝解贺;孙之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纤溶酶控制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纤溶酶控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频发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周后比较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速控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速控率23.3%(P<0.01);其中24 h内得到控制者治疗组13例,对照组1例.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0.05),但不影响出凝血时间.结论纤溶酶对控制频发的TIA有明显疗效.

    作者:赵君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皆为30 d,分别观察两组疗效,并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二维超声分别测定两组病人运动耐量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经30 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优于对照组(83.3%,P<0.05);两组运动耐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运动耐量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余泽琪;苏伟青;李树裕;唐阳峰;马润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数比例为3:1,试验组305例,对照组103例;分别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对照药)治疗,并观察每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指标(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与疗效性指标(中医症状、舌象、脉象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减停率;心电图检查)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肯定,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刘中国;闫欣;孙健民;王宝珠;于翠荣;董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电针结合西药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用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对照组仅全血黏度低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1).结论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循环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

    作者:黄富强;代燕;双露;石英;李琴;徐桂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240例中风先兆病人随机分为益智醒脑丸组(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浆ET、NO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智醒脑丸与阿司匹林比较可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P<0.01).结论益智醒脑丸能够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可用于防治中风先兆.

    作者:蔡玉颖;王顺;刘立安;尚艳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降糖活血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症18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降糖活血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症(气阴两虚挟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3年-2004年的180例门诊及住院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根据WHO(1999年)专家咨询委员会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病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18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口服降糖活血胶囊,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的转归及化验空腹血糖、餐后24 h血糖的变化制订标准,同时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6%,对照组总有效率81.4%,两组总有效率接近.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糖活血胶囊能较好地改善糖、脂肪代谢、血液高凝状态及神经并发症等.

    作者:乔通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醒脑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醒脑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对24例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病人,分为治疗组13例及对照组11例,对照组按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6例.结论醒脑注射液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松林;王艳昕;梁颖茵;林红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内直视手术中右腋下直切口的应用及体外循环插管的策略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999年3月-2005年6月,采用右腋下直切口经右第3肋床进胸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67例,室间隔缺损(VSD)141例,ASD加VSD 15例,共计223例.结果心肌阻断时间为22.0min±5.5 min,1/3病人不输血,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6.0 d±4.5 d.结论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在CBP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单纯ASD、VSD,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以及切口隐蔽、美观.

    作者:冯晓东;王海曙;张勇;王学斌;姚滨;张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肌钙蛋白Ⅰ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9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检测cTn 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按cTn Ⅰ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心功能分级、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排血量(CO)值的差异.结果阳性组的心功能Ⅲ级、Ⅳ级、病死率均高于cTn Ⅰ阴性组(P<0.05或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各项指标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n Ⅰ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指标.

    作者:陆玉丽;何孟国;张辉;刘先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每日1次顿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5 mg或10 mg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评价其降压谷峰比值,观察单药达标率.方法124例符合要求的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随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或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 mg或60mg,均服用4周,观察血压变化和降压谷峰比值.结果波依定组的大降压幅度为(18.7 mmHg±10.4 mmHg)/(15.7mmHg±7.8 mmHg),有效降压50例,总有效率为83.3%,降压谷峰比率SBP为64.6%,DBP为62.6%,各指标与拜新同组相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依定组副反应发生率11.7%(7/60),与拜新同组10.9%(7/6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24 h降压作用可靠、持久,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张林虎;赵晋明;张虹;张变花;李蕊;原道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晕复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晕复静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晕复静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用药14 d,分别观察两组中医整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67%、93.30%,优于对照组的29.35%、76.09%,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晕复静治疗后起效多在3 d内,较对照组迅速.结论晕复静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陈怀珍;鲍远程;杨兴涛;蔡永亮;张波;杨文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睾酮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AT1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睾酮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AT1RmRNA表达的影响,并寻求探索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睾酮及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行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用RT-PCR对AT1R 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Western-blot对其相应的蛋白进行测定.结果睾酮对VSMCs AT1R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4 h时达到大值为(40.2±5.3)%;其浓度为10-3M时,达到大值(52.0±6.3)%;睾酮可以引起AT1 RmRNA蛋白的明显上调,4 h时达到大值(104.6±1.6)%;与对照组比较睾酮受体拮抗剂对AT1 RmRNA无影响(P>0.05);睾酮介导的AT1RmRNA的上调只能被丝裂原激活蛋白酶P42/44抑制剂PD98059所抑制,提示睾酮可能通过介导P42/44 MAP途径而影响AT1R的基因表达.结论睾酮可以上调VSMCs的AT1R mRNA,它的特征表现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大上调作用发生于4 h时,大作用的浓度为103M,睾酮上调AT1 R mRNA的机制可能是睾酮与其特异的受体结合后激活了MAPK 42/44途径所致.

    作者:尚美生;任莉;乔中东;赵荣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红景天与绛香对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景天、绛香对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表达的影响,探讨红景天、绛香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标准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于造模后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分别于造模后给予红景天、绛香水煎剂灌胃.采用Westernblott法检测心肌组织的血管抑素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心肌内皮抑素浓度.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绛香组与红景天组缺血心肌内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缺血心肌内血管抑素的表达较对照组轻度减少,高于假手术组,红景天组和绛香组之间内皮抑素表达差异不明显.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内皮抑素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绛香能够明显增加梗死边缘区心肌内血管密度,同时轻度降低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表达,提示红景天和绛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平衡,使血管生长的各因子的平衡向促进血管新生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玉英;李剑;范维琥;李勇;施海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下肢长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大鼠心肌保护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组、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及两周缺血预处理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的大小.结果缺血再灌组心功能明显降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心功能好于缺血再灌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无统计学意义,其心功能指标好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在对梗死区的观察中,正常对照组未见梗死区.其余4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发生.其中缺血再灌组大,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的梗死区差别不明显,但都小于缺血再灌组.结论长时间反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能会稳定其对心肌缺血保护的效果.

    作者:侯亚红;刘高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降压舒心胶囊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降压舒心胶囊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纳入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80例,采用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降压舒心胶囊1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开博通片1次12.5 mg~25.0mg,每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左心室肥厚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等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并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压平均降低9/7mmHg,与对照组相近.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2.50%,总有效率接近.对眩晕、头痛、胸闷憋气等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P<0.01).对血浆AngⅠ、AngⅡ、ALD、ET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P>0.05).整个观察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压舒心胶囊在降压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中医证候,逆转左心室肥厚,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尤其是不能耐受西药治疗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徐贵成;刘坤;潘立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提纯物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后血脑脊液屏障及细胞内钙的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Ⅰ组)、缺血组(Ⅱ组)、治疗组(Ⅲ组).采用双颈动脉夹闭低血压脑缺血模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0 min,然后松开血管夹,经颈外静脉回输血液,待血压恢复到术前水平时,静脉注射伊文氏兰(Even's blue,EB)3 mg/kg,Ⅰ组、Ⅱ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mL,Ⅲ组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10mg/kg,约3 mL),3组均在4 h后开颅,取额顶皮层脑组织约100 mg,测量脑组织所含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WR)及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Ⅱ组、Ⅲ组EB、WR、[Ca2+]i较Ⅰ组高(P<0.05),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细胞损伤明显;但Ⅲ组EB、WR均较Ⅱ组低(P<0.05),[Ca2+]i亦低于Ⅱ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抑制了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抑制缺血区脑组织细胞内钙超载.可以减少脑组织含水量,一定程度修复血脑脊液屏障.

    作者:郑志远;黄文起;卢振和;高崇荣;郭海波;莫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服用醒脑启智胶囊,对照组服用舒血宁片(银杏叶提取物),6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病人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R)积分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ADL-R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MMSE和ADL-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还可显著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启智胶囊不仅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可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减少痴呆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牧祥;王秉岳;于文涛;王长垠;崔娅晖;裴建伟;冀绪;张素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活脑康对缺血大鼠脑组织P38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大鼠脑组织P38的变化及中药活脑康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活脑康治疗组(D组)、脑心通组(E组)P38的表达.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D组、E组P38表达增多(P<0.001),与C组比较,D组、E组表达明显增多(P<0.001或P<0.05).结论活脑康可上调突触素P38的表达,具有促进突触再建和增强、完善再建突触效能的作用.

    作者:石学魁;王雅贤;潘玉辉;李建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1例报道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的一种,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病人,在情绪激动、劳动或活动以及暴冷时发病,少数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典型病例依据病史、发病后的症状、体征和客观的检查(CT、MRI)等容易诊断.现将1例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赵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继续教育答题卡(2005年12月第12期试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