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息风解痉活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万秀英;李红英

关键词:心绞痛, 不稳定型, 息风解痉, 活血通络
摘要:目的探讨息风解痉、活血化瘀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强化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息风解痉、活血化瘀的中药,观察其心绞痛症状的好转、稳定及消失情况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减少硝酸酯类用量,且无耐药性,副反应少.结论息风解痉、活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57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均行18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575例病人中有392例病人CAG阳性,临床符合率68.2%.ECG检查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34.9%.心电图ST-T改变伴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85.1%,心电图ST-T改变伴不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43.3%,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74.7%,不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35.8%.结论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要优于不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无心电图ST-T改变的典型胸痛病人不能排除冠心病,CAG检查可避免ECG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造成的误诊、漏诊.

    作者:姜兆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转移癌减症放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转移癌常规剂量及分割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脑转移癌先采用全脑外照射DT40Gy/20F,CT或MRI复查后,多发转移灶全脑补量DT10Gy/5F,若单发转移灶缩野局部补量DT20Gy/10F,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56例中完全缓解33.93%,部分缓解55.36%,无变化8.93%,进展1.79%,总有效率89.29%.生存期6个月~26个月,其中生存6个月82.14%,12个月60.71%,24个月12.5%.结论脑转移癌常规剂量及常规分割放疗可以作为一般常规治疗方案.

    作者:任树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降压舒心胶囊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降压舒心胶囊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纳入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80例,采用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降压舒心胶囊1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开博通片1次12.5 mg~25.0mg,每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左心室肥厚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等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并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压平均降低9/7mmHg,与对照组相近.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2.50%,总有效率接近.对眩晕、头痛、胸闷憋气等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P<0.01).对血浆AngⅠ、AngⅡ、ALD、ET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P>0.05).整个观察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压舒心胶囊在降压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中医证候,逆转左心室肥厚,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尤其是不能耐受西药治疗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徐贵成;刘坤;潘立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蔡凯;徐辉;夏明凯;黄超龙;李介华;张小勇;邱敏;廖永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段高望;卫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孕妇有着特殊的生理和药代动力学变化,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故临床用药应顾及胎儿安全.

    作者:黄飞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每日1次顿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5 mg或10 mg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评价其降压谷峰比值,观察单药达标率.方法124例符合要求的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随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或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 mg或60mg,均服用4周,观察血压变化和降压谷峰比值.结果波依定组的大降压幅度为(18.7 mmHg±10.4 mmHg)/(15.7mmHg±7.8 mmHg),有效降压50例,总有效率为83.3%,降压谷峰比率SBP为64.6%,DBP为62.6%,各指标与拜新同组相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依定组副反应发生率11.7%(7/60),与拜新同组10.9%(7/6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24 h降压作用可靠、持久,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张林虎;赵晋明;张虹;张变花;李蕊;原道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现将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程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晕复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晕复静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晕复静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用药14 d,分别观察两组中医整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67%、93.30%,优于对照组的29.35%、76.09%,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晕复静治疗后起效多在3 d内,较对照组迅速.结论晕复静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陈怀珍;鲍远程;杨兴涛;蔡永亮;张波;杨文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脉络宁加舒氧康治疗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脉络宁加舒氧康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方法按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标准,对2003年1月-2005年7月临床诊治的177例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81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定期加用脉络宁和舒氧康静脉输注,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随访,分别做静息卧位12导联心电图分析.结果对照组81例中好转37例(45.7%),无变化35例(43.2%),恶化9例(11.1%);观察组96例中好转63例(65.6%),无变化31例(32.3%),恶化2例(2.1%).结论脉络宁加舒氧康静脉输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可改善心电图缺血状态.

    作者:邓丰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检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病人纳入研究,收集晨尿及24 h尿样,检测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绘制晨尿白蛋白浓度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UAER相关(r=0.93,P<0.001).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的ROC 100%敏感度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10 mg/L(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与特异度佳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25mg/L(敏感度90%,特异度88%).结论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于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准确性较高.且较UAER简便、经济,可作为筛检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方法之一.

    作者:程宇甫;王桂英;焦爱富;王慧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纤溶酶控制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纤溶酶控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频发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周后比较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速控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速控率23.3%(P<0.01);其中24 h内得到控制者治疗组13例,对照组1例.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0.05),但不影响出凝血时间.结论纤溶酶对控制频发的TIA有明显疗效.

    作者:赵君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疗效观察

    20世纪80年代,肝素亦用于治疗发病2个月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但近年来的国际多中心试验和循证医学的论证认为,肝素治疗,除在预防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心源性梗死治疗中应当推荐外,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未见有肯定疗效[1].国内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2].本研究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5年3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永红;高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肥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病人经罗格列酮长期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变化.方法选择59例2型糖尿病伴肥胖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加用罗格列酮治疗24个月,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斑块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MT及斑块检出率降低(P<0.01或P<0.05),血清NO增加,CRP、TNF-α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IMT增加(P<0.01),斑块检出率及血清NO、CRP、TNF-α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罗格列酮长期治疗能延缓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斑块.

    作者:张鸿飞;肖立中;林晓云;江志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致残率、致死率高.2002年3月-2004年9月,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即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阻断心肌重塑基础之上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总报道如下.

    作者:马洪武;吴瑞;郝荣晶;朱丽艳;孙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顽固性失眠治疗体会

    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失眠.中药调治有很好的疗效.但亦有一些难治性失眠,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将临床验案四则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贾春林;秦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院前应用美托洛尔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

    目的探讨院前应用美托洛尔静脉直接推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前治疗在现场直接静脉推注.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效.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短时间内,足量用药,疗效迅速、明确.

    作者:温耀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240例中风先兆病人随机分为益智醒脑丸组(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浆ET、NO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智醒脑丸与阿司匹林比较可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P<0.01).结论益智醒脑丸能够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可用于防治中风先兆.

    作者:蔡玉颖;王顺;刘立安;尚艳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病人拔牙的诊治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日益增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要求拔牙的人数也在增加,其出现的并发症引起了口腔医师的关注,自2003年以来,笔者对43例老年血管疾病病人施行了拔牙术,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如下.

    作者:常宇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热毒学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地位

    由于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的体质发生改变,提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热毒致病的理论,其病机为热毒伤及血络,属实证或本虚标实,其现代生物学内涵与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作者:王鹂;魏陵博;刘学法;丁书文;彭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