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检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程宇甫;王桂英;焦爱富;王慧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微量白蛋白, 筛检
摘要:目的探讨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病人纳入研究,收集晨尿及24 h尿样,检测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绘制晨尿白蛋白浓度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UAER相关(r=0.93,P<0.001).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的ROC 100%敏感度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10 mg/L(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与特异度佳截断点微量白蛋白浓度值为25mg/L(敏感度90%,特异度88%).结论晨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检测对于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准确性较高.且较UAER简便、经济,可作为筛检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方法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致残率、致死率高.2002年3月-2004年9月,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即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阻断心肌重塑基础之上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总报道如下.

    作者:马洪武;吴瑞;郝荣晶;朱丽艳;孙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转移癌减症放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转移癌常规剂量及分割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脑转移癌先采用全脑外照射DT40Gy/20F,CT或MRI复查后,多发转移灶全脑补量DT10Gy/5F,若单发转移灶缩野局部补量DT20Gy/10F,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56例中完全缓解33.93%,部分缓解55.36%,无变化8.93%,进展1.79%,总有效率89.29%.生存期6个月~26个月,其中生存6个月82.14%,12个月60.71%,24个月12.5%.结论脑转移癌常规剂量及常规分割放疗可以作为一般常规治疗方案.

    作者:任树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疗效观察

    20世纪80年代,肝素亦用于治疗发病2个月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但近年来的国际多中心试验和循证医学的论证认为,肝素治疗,除在预防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心源性梗死治疗中应当推荐外,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未见有肯定疗效[1].国内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2].本研究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5年3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永红;高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7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共入选病例70例,口服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病人动态心电图,并计算24 h病人室性早搏数.结果用药4周后早搏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12 874个±234个VS972个±100个),且对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肌酶学,血脂及血糖无影响.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明显,且副反应少.

    作者:万发银;王挹青;陈炳煌;王焱;黄卫斌;刘文辉;叶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下肢长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大鼠心肌保护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组、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及两周缺血预处理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的大小.结果缺血再灌组心功能明显降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心功能好于缺血再灌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无统计学意义,其心功能指标好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在对梗死区的观察中,正常对照组未见梗死区.其余4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发生.其中缺血再灌组大,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的梗死区差别不明显,但都小于缺血再灌组.结论长时间反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能会稳定其对心肌缺血保护的效果.

    作者:侯亚红;刘高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240例中风先兆病人随机分为益智醒脑丸组(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浆ET、NO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智醒脑丸与阿司匹林比较可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P<0.01).结论益智醒脑丸能够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可用于防治中风先兆.

    作者:蔡玉颖;王顺;刘立安;尚艳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黄芪中黄酮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综述黄芪中黄酮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抗病毒、抑制血管内皮单层通透性增加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梁连生;余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百令胶囊对15例丘脑出血病人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丘脑出血病人心肌酶的影响,为探讨其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5例,另以15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加服百令胶囊,2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的心肌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恢复正常的时间为5.26 d±1.25 d;对照组恢复正常的时间为9.60 d±2.03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的心肌酶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肌酶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百令胶囊对丘脑出血病人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赵彦青;王伟民;王松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段高望;卫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56例临床观察

    1998年-2005年,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6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表现为明显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血管其他病变及头颅占位性病变.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58岁~16岁,病程15 d至10年.

    作者:刘日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316例脑血管病病人,分脑缺血、脑出血两组,另以80名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对各组再以男女分为亚组,分别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脑缺血组中男女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比容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男女两组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组中男女两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低切变率、高切变率、红细胞比容和对照组相近.结论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对疾病的诊断、防治、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桂凤;贾酉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进展,为临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借鉴.

    作者:唐耀平;刘钧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肌钙蛋白Ⅰ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9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检测cTn 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按cTn Ⅰ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心功能分级、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排血量(CO)值的差异.结果阳性组的心功能Ⅲ级、Ⅳ级、病死率均高于cTn Ⅰ阴性组(P<0.05或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各项指标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n Ⅰ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指标.

    作者:陆玉丽;何孟国;张辉;刘先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提纯物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后血脑脊液屏障及细胞内钙的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Ⅰ组)、缺血组(Ⅱ组)、治疗组(Ⅲ组).采用双颈动脉夹闭低血压脑缺血模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0 min,然后松开血管夹,经颈外静脉回输血液,待血压恢复到术前水平时,静脉注射伊文氏兰(Even's blue,EB)3 mg/kg,Ⅰ组、Ⅱ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mL,Ⅲ组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10mg/kg,约3 mL),3组均在4 h后开颅,取额顶皮层脑组织约100 mg,测量脑组织所含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WR)及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Ⅱ组、Ⅲ组EB、WR、[Ca2+]i较Ⅰ组高(P<0.05),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细胞损伤明显;但Ⅲ组EB、WR均较Ⅱ组低(P<0.05),[Ca2+]i亦低于Ⅱ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抑制了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抑制缺血区脑组织细胞内钙超载.可以减少脑组织含水量,一定程度修复血脑脊液屏障.

    作者:郑志远;黄文起;卢振和;高崇荣;郭海波;莫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碟脉灵对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碟脉灵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2月-2005年3月发病7 d内的10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比较.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碟脉灵能减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并能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贾龙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老年脑卒中后并发癫痫60例临床资料分析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进一步探讨脑卒中引起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机制及其治疗及预后,现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月60例老年(年龄大于60岁)脑血管病并发癫痫的病人资料.

    作者:申红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14例报道

    目的探索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肿瘤大径4.2 cm~5.7 cm.结果肿瘤全切11例,大部切除3例.全部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是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的手术方法.

    作者:郑安潮;梁建涛;薛乃照;仝海波;郝解贺;孙之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院前应用美托洛尔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

    目的探讨院前应用美托洛尔静脉直接推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前治疗在现场直接静脉推注.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效.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短时间内,足量用药,疗效迅速、明确.

    作者:温耀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皆为30 d,分别观察两组疗效,并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二维超声分别测定两组病人运动耐量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经30 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优于对照组(83.3%,P<0.05);两组运动耐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运动耐量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余泽琪;苏伟青;李树裕;唐阳峰;马润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孕妇有着特殊的生理和药代动力学变化,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故临床用药应顾及胎儿安全.

    作者:黄飞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