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红;刘高毅
综述黄芪中黄酮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抗病毒、抑制血管内皮单层通透性增加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梁连生;余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998年-2005年,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6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表现为明显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血管其他病变及头颅占位性病变.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58岁~16岁,病程15 d至10年.
作者:刘日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的一种,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病人,在情绪激动、劳动或活动以及暴冷时发病,少数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典型病例依据病史、发病后的症状、体征和客观的检查(CT、MRI)等容易诊断.现将1例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赵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进一步探讨脑卒中引起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机制及其治疗及预后,现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月60例老年(年龄大于60岁)脑血管病并发癫痫的病人资料.
作者:申红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通过综述近年来麝香保心丸对血管保护作用研究的文献,进一步揭示其对血脂的调节、血管内皮的保护、抑制血管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吕宝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20世纪80年代,肝素亦用于治疗发病2个月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但近年来的国际多中心试验和循证医学的论证认为,肝素治疗,除在预防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心源性梗死治疗中应当推荐外,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未见有肯定疗效[1].国内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显著疗效[2].本研究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5年3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永红;高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醒脑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对24例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病人,分为治疗组13例及对照组11例,对照组按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6例.结论醒脑注射液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松林;王艳昕;梁颖茵;林红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失眠.中药调治有很好的疗效.但亦有一些难治性失眠,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将临床验案四则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贾春林;秦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大鼠心肌保护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组、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及两周缺血预处理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的大小.结果缺血再灌组心功能明显降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心功能好于缺血再灌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无统计学意义,其心功能指标好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在对梗死区的观察中,正常对照组未见梗死区.其余4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发生.其中缺血再灌组大,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的梗死区差别不明显,但都小于缺血再灌组.结论长时间反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能会稳定其对心肌缺血保护的效果.
作者:侯亚红;刘高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运动耐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皆为30 d,分别观察两组疗效,并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二维超声分别测定两组病人运动耐量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经30 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优于对照组(83.3%,P<0.05);两组运动耐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运动耐量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余泽琪;苏伟青;李树裕;唐阳峰;马润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碟脉灵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2月-2005年3月发病7 d内的10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比较.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碟脉灵能减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并能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贾龙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脉络宁加舒氧康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方法按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标准,对2003年1月-2005年7月临床诊治的177例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81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定期加用脉络宁和舒氧康静脉输注,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随访,分别做静息卧位12导联心电图分析.结果对照组81例中好转37例(45.7%),无变化35例(43.2%),恶化9例(11.1%);观察组96例中好转63例(65.6%),无变化31例(32.3%),恶化2例(2.1%).结论脉络宁加舒氧康静脉输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可改善心电图缺血状态.
作者:邓丰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Dalteparin(Fragmin)组(98例)予5000 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Enoxaparin(Clexane组104例),予0.6 mL,每12 h 1次,皮下注射(若体重<60 kg为0.4 mL),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但Enoxaparin组比Dalteparin组有效率明显升高,且出血率下降.结论Enoxaparin更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且出血并发症较少.
作者:李娜;李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造成的肢体缺血.方法1998年5月-2004年10月应用血管外科技术,采用自体长段大隐静脉逆转移植、人造血管移植、血管内膜剥脱术重建血供治疗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26例.结果术后随访时,术前的肢体冷麻、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应用血管外科技术,利用大隐静脉逆转、人造血管移植、内膜剥脱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较好方法.
作者:马林;张建斌;刘敏;杜张荣;牛志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用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对照组仅全血黏度低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1).结论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循环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
作者:黄富强;代燕;双露;石英;李琴;徐桂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睾酮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AT1RmRNA表达的影响,并寻求探索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睾酮及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行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用RT-PCR对AT1R 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Western-blot对其相应的蛋白进行测定.结果睾酮对VSMCs AT1R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4 h时达到大值为(40.2±5.3)%;其浓度为10-3M时,达到大值(52.0±6.3)%;睾酮可以引起AT1 RmRNA蛋白的明显上调,4 h时达到大值(104.6±1.6)%;与对照组比较睾酮受体拮抗剂对AT1 RmRNA无影响(P>0.05);睾酮介导的AT1RmRNA的上调只能被丝裂原激活蛋白酶P42/44抑制剂PD98059所抑制,提示睾酮可能通过介导P42/44 MAP途径而影响AT1R的基因表达.结论睾酮可以上调VSMCs的AT1R mRNA,它的特征表现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大上调作用发生于4 h时,大作用的浓度为103M,睾酮上调AT1 R mRNA的机制可能是睾酮与其特异的受体结合后激活了MAPK 42/44途径所致.
作者:尚美生;任莉;乔中东;赵荣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9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检测cTn 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按cTn Ⅰ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心功能分级、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排血量(CO)值的差异.结果阳性组的心功能Ⅲ级、Ⅳ级、病死率均高于cTn Ⅰ阴性组(P<0.05或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各项指标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n Ⅰ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指标.
作者:陆玉丽;何孟国;张辉;刘先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纤溶酶控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频发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周后比较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速控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速控率23.3%(P<0.01);其中24 h内得到控制者治疗组13例,对照组1例.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0.05),但不影响出凝血时间.结论纤溶酶对控制频发的TIA有明显疗效.
作者:赵君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10名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口服扶土抑木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3%,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两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可靠.
作者:解晓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