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蔡玉颖;王顺;刘立安;尚艳杰

关键词:中风先兆, 益智醒脑丸, 内皮素,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观察益智醒脑丸对中风先兆病人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240例中风先兆病人随机分为益智醒脑丸组(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浆ET、NO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智醒脑丸与阿司匹林比较可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P<0.01).结论益智醒脑丸能够改善中风先兆病人血浆ET、NO水平,可用于防治中风先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顽固性失眠治疗体会

    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失眠.中药调治有很好的疗效.但亦有一些难治性失眠,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将临床验案四则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贾春林;秦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7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共入选病例70例,口服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病人动态心电图,并计算24 h病人室性早搏数.结果用药4周后早搏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12 874个±234个VS972个±100个),且对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肌酶学,血脂及血糖无影响.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明显,且副反应少.

    作者:万发银;王挹青;陈炳煌;王焱;黄卫斌;刘文辉;叶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游离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述要

    游离脂肪酸在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游离脂肪酸增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陈弼沧;吴秋英;杨叔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黄芪中黄酮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综述黄芪中黄酮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抗病毒、抑制血管内皮单层通透性增加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梁连生;余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内直视手术中右腋下直切口的应用及体外循环插管的策略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999年3月-2005年6月,采用右腋下直切口经右第3肋床进胸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67例,室间隔缺损(VSD)141例,ASD加VSD 15例,共计223例.结果心肌阻断时间为22.0min±5.5 min,1/3病人不输血,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6.0 d±4.5 d.结论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在CBP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单纯ASD、VSD,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以及切口隐蔽、美观.

    作者:冯晓东;王海曙;张勇;王学斌;姚滨;张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57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均行18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575例病人中有392例病人CAG阳性,临床符合率68.2%.ECG检查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34.9%.心电图ST-T改变伴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85.1%,心电图ST-T改变伴不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43.3%,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74.7%,不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35.8%.结论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要优于不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无心电图ST-T改变的典型胸痛病人不能排除冠心病,CAG检查可避免ECG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造成的误诊、漏诊.

    作者:姜兆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晕复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晕复静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晕复静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用药14 d,分别观察两组中医整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67%、93.30%,优于对照组的29.35%、76.09%,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晕复静治疗后起效多在3 d内,较对照组迅速.结论晕复静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陈怀珍;鲍远程;杨兴涛;蔡永亮;张波;杨文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进展,为临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借鉴.

    作者:唐耀平;刘钧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病人拔牙的诊治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日益增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要求拔牙的人数也在增加,其出现的并发症引起了口腔医师的关注,自2003年以来,笔者对43例老年血管疾病病人施行了拔牙术,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如下.

    作者:常宇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数比例为3:1,试验组305例,对照组103例;分别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对照药)治疗,并观察每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指标(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与疗效性指标(中医症状、舌象、脉象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减停率;心电图检查)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肯定,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刘中国;闫欣;孙健民;王宝珠;于翠荣;董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下肢长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大鼠心肌保护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组、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及两周缺血预处理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的大小.结果缺血再灌组心功能明显降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心功能好于缺血再灌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无统计学意义,其心功能指标好于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但比正常对照组差.在对梗死区的观察中,正常对照组未见梗死区.其余4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发生.其中缺血再灌组大,一次缺血预处理组、一周缺血预处理组和两周缺血预处理组的梗死区差别不明显,但都小于缺血再灌组.结论长时间反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能会稳定其对心肌缺血保护的效果.

    作者:侯亚红;刘高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心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现将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程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电针结合西药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用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对照组仅全血黏度低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1).结论电针内关、郄门穴结合口服西药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液循环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

    作者:黄富强;代燕;双露;石英;李琴;徐桂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继续教育答题卡(2005年12月第12期试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蔡凯;徐辉;夏明凯;黄超龙;李介华;张小勇;邱敏;廖永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316例脑血管病病人,分脑缺血、脑出血两组,另以80名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对各组再以男女分为亚组,分别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脑缺血组中男女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比容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男女两组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组中男女两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低切变率、高切变率、红细胞比容和对照组相近.结论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对疾病的诊断、防治、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桂凤;贾酉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定及康复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评定及针对性早期康复后吞咽困难的改善程度.方法对脑卒中吞咽困难病人在入院24 h内由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吞咽体格检查之后.根据吞咽障碍的部位及程度制定有效的吞咽功能康复手段,康复前后行洼田吞水试验评价.结果治疗后病人吞咽困难明显改善.结论吞咽困难病人经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

    作者:夏晋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34岁~78岁.B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31岁~80岁.所有病人均经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频发室性早搏.其中心脏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并有心悸、胸闷症状55例.非心脏病性室性早搏(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经去除诱因及耐心解释,早搏无明显减少,并有明显的心悸等症状.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均经病史、察体、超生心动图等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危重及多器官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者不列入观察对象.1.2治疗方法A组:慢心律150 mg,8 h 1次,口服2周后改为100mg,8 h 1次,再口服1周后改为100 mg,每日2次,口服1周.B组:慢心律口服同A组,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口服4周.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红景天与绛香对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景天、绛香对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表达的影响,探讨红景天、绛香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标准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于造模后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分别于造模后给予红景天、绛香水煎剂灌胃.采用Westernblott法检测心肌组织的血管抑素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心肌内皮抑素浓度.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绛香组与红景天组缺血心肌内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缺血心肌内血管抑素的表达较对照组轻度减少,高于假手术组,红景天组和绛香组之间内皮抑素表达差异不明显.红景天组和绛香组内皮抑素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绛香能够明显增加梗死边缘区心肌内血管密度,同时轻度降低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表达,提示红景天和绛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平衡,使血管生长的各因子的平衡向促进血管新生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玉英;李剑;范维琥;李勇;施海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活脑康对缺血大鼠脑组织P38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大鼠脑组织P38的变化及中药活脑康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活脑康治疗组(D组)、脑心通组(E组)P38的表达.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D组、E组P38表达增多(P<0.001),与C组比较,D组、E组表达明显增多(P<0.001或P<0.05).结论活脑康可上调突触素P38的表达,具有促进突触再建和增强、完善再建突触效能的作用.

    作者:石学魁;王雅贤;潘玉辉;李建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