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安腿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杨京花;刘国华;孙培松

关键词:不安腿,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报告如下, 疗效
摘要:自199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安腿综合征1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时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脱水治疗后颅内血肿的变化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血肿大小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探讨甘露醇的用药指证.方法 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甘露醇治疗组和非甘露醇治疗组,使用头颅CT测量血肿大小以及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测定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blood flow mean velocity, Vm)及脉动指数 (Pulse Indexes, PI),对实验前后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头颅CT测量血肿量以及使用TCD测定Vm及PI值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T显示实验组血肿量增加,而对照组有所减小,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值、P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发病的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慎用甘露醇脱水治疗,以免血肿扩大,加重病情, 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脱水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肖卫民;苗海锋;李润雄;袁伟杰;江东新;陈影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温通活血中药治疗急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目的观察温通活血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ASO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予以湿通活血中药自拟方阳和汤,内服外敷,同时给予小剂量尿激酶(2×105U);对照组32例,仅予以尿激酶,剂量用法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股动脉血流参数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5.91%,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1.25%,总有效率为90.62%,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股动脉血流参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温通活血中药阳和汤内服、外敷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注射治疗ASO(Ⅰ期、Ⅱ期)疗效确切,并有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作者:向淑华;宋旭日;柳长锁;宫伟星;宫宝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丹参对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及危险因素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对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及危险因素影响的作用.方法临床观察组病人58例,男42例,女16例,5%葡萄糖250 ml加丹参注射液10 ml静脉输注,每天2次,对照组用GIK极化液250 ml静脉输注,每天2次,观察期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下降不明显,动态血压较为平稳,明显有昼夜节律性变化,血压相关因素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丹参对高血压危险因子的影响是显著的,丹参没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但对动态血压的平稳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方快发;杨友祥;王宁生;叶青;王霞;张继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内皮素、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关系探讨

    动脉粥样硬化(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其中,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平衡失调是动脉内皮受损的显著特征,与AS以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确定的关系.通过总结内皮素、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ET、NO之间平衡失调机制,从而提出预防和治疗策略,降低AS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张红珍;李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康复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心绞痛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80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康复组42例,对照组38例;康复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根据心绞痛分级按康复程序进行康复锻炼及心理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药物治疗10 d~14 d,待胸痛消失后予以逐渐活动的治疗.结果康复组在缓解胸痛时间,减轻胸痛程度以及心电图改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心绞痛是有效的、安全的,能提高病人的治疗信心.

    作者:曹志友;唐瑞先;王涛;李中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组(治疗组)68例,维脑路通组(对照组)52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疏血通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P<0.01);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1);疏血通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也非常明显(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

    作者:耿小茵;赖真;李小球;戴春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心通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33例CHF病人被随机分成脑心通治疗组68例和洛汀新(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组65例,前者给予脑心通胶囊4粒,每日3次,后者给予洛汀新10 mg,每日1次,两组疗程皆为6个月.治疗后观察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参数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参数及心功能分级情况较自身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参数及心功能分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同洛汀新都能有效治疗CHF,阻断和逆转CHF病情发展.

    作者:万启南;肖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50例特殊类型癫痫儿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儿童特殊类型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对50例儿童特殊类型癫痫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50例分为腹痛型、头痛型、眩晕型、情感障碍型、心脏型、腹痛型、发热型.药物治疗经随诊证实,效果满意.结论儿童特殊类型癫痫需注意临床症状及用药观察,并做好心理护理及用药、饮食、出院指导.

    作者:杨瑞兰;顾仁俊;娄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巨针巨刺治疗脑梗死20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巨针巨刺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病人359例随机分为巨针巨刺组(治疗组)206例与毫针巨刺组(对照1组)78例、毫针患侧组(对照2组)75例进行对照观察.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病残程度评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愈显率为78.7%;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89.8%,愈显率为57.7%;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81.3%,愈显率为41.3%,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结论巨针巨刺法治疗脑梗死,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等优点.

    作者:刘光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清开灵联合纳络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

    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使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该病临床上均有报道[1,2],但两药联合使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还尚未见报道.2002年1月-2003年6月,用清开灵联合纳络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病人22例,并设对照组比较观察,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军;刘祥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心肌肥厚与非心肌肥厚病人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的观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心肌肥厚与左心房结构功能的改变的关系,探讨左心房结构、功能变化的新指标.方法采用超声方法观察4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房结构、功能参数.结果高血压心肌肥厚组(LVH组)、左心房前后内径(LAD)、左心房面积(LAA)、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房面积指数(LAAI)、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高血压非心肌肥厚组(NLV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LVH组左心房射血量(LASV)及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均较NLVH组减少,且有显著差异.结论左心房增大是高血压病的早期征象,发生于心肌肥厚之前,且随着心肌肥厚出现,病人左心房功能逐渐失代偿,从而进一步影响左心室功能.

    作者:单方;刘立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安腿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自199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安腿综合征1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京花;刘国华;孙培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sICAM-1、MDA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测定8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sICAM-1、M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sICAM-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ICAM-1、MDA在轻、中、重型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72 h内不同发病时间各组sICAM-1、MDA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25 h~48 h组为高;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sICAM-1、MDA两指标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白细胞黏附、机体氧化应激增强,病人血清sICAM-1、MDA明显升高,二者关系密切,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急性脑出血sICAM-1、MDA水平的高峰期在25 h~48 h;且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病灶体积增加而增高,可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陈少芳;梁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络泰与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络泰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高黏血症病人分别应用络泰(100例)、抗栓酶(100例)进行治疗,疗程15 d,治疗前后行血流动力学及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检查.结果络泰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无血小板减少及出凝血时间延长.抗栓酶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有明显改变(P<0.05),其他各项无明显变化(P>0.05),且血小板减少者占9%,出凝血时间延长占5%.结论络泰是治疗高黏血症的理想药物,较抗栓酶更安全有效.

    作者:尹艳;高宏伟;宋存峰;司蓓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双侧基底节对称性脑出血1例报道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双侧基底节对称性脑梗死已有很多报道,而合并双侧基底节对称性脑出血尚鲜有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赵铁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丹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确诊的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丹奥组60例,对照组60例,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丹奥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72%(P<0.01).丹奥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小,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丹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刘照波;冯仰柏;赵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对豚鼠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尾电流的抑制作用

    目的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测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对Na+/Ca2+交换尾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酶消化的成年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Na+/Ca2+交换尾电流并观察药物对它的影响.结果 3种药物对Na+/Ca2+交换尾电流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但抑制程度不同.10 μm、50 μm、100 μm的普鲁卡因胺使豚鼠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尾电流从对照值(142±13) pA依次降低至(132±11) pA、(120±12) pA、(96±13) pA,相同浓度的利多卡因使Na+/Ca2+交换尾电流从对照值(155±10) pA分别降低至(150±9) pA、(141±9) pA、(132±9) pA,同样浓度的普罗帕酮使Na+/Ca2+交换尾电流由对照值(151±8) pA分别降至(134±8) pA、(119±10) pA、(93±11) pA.结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尾电流具有抑制作用,且不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Na+/Ca2+交换尾电流的抑制程度不同.

    作者:吕吉元;武冬梅;吴博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载脂蛋白AV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关联性研究进展

    载脂蛋白是具有脂类转运功能的血浆蛋白质,其结构与合成异常将影响血脂代谢,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易感因子.有多项研究提示,新发现的载脂蛋白AV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同血脂代谢,尤其同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密切相关,现将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春婷;刘合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抵抗素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抵抗素(resistin)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又称脂肪组织特异分泌因子(adipose tissue-specific secretory factor),它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及2型糖尿病均有一定的联系.目前对于抵抗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肥胖及糖尿病方面,对于脑卒中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根据目前的研究报道,本文简要综述了抵抗素基因的结构及其多态性、抵抗素基因的表达及表达的调控,以及抵抗素与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血管内皮素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因其皆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而间接指出抵抗素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

    作者:韩月宇;赵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加稳心颗粒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加稳心颗粒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及对照组43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冲服,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综合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等.结果治疗组应用参麦注射液加稳心颗粒后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75%(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加稳心颗粒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良好药物.

    作者:王玮玮;党传欣;陈晓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