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路路通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王忠山;王丽丽

关键词:路路通治疗, 急性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 现报告如下, 治疗效果, 降颅压, 东北虎, 药业, 脱水, 生产, 吉林, 基础, 股份, 病人
摘要:我科从1998年-2003年对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在常规脱水降颅压的基础上,同时加用路路通(吉林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足的中药治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主要和肢体血管病变有关,常表现为闭塞性血管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导致了大、中、小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下肢血流减少,当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感染时常诱发较重的糖尿病足.我们在临床中积极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以减少糖尿病病人的致残率、致死率,现就治疗糖尿病足方面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刘亚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或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现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曹辰虹;赵建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冠心病心绞痛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冠心病是由体内血脂高致使冠状动脉产生粥样斑块而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以致心肌缺血、缺氧.

    作者:赵永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活血醒神汤合微创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活血醒神汤合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中药+微创治疗)和对照组(微创治疗)共38例,两组均使用微创技术清除血肿,治疗组另加用中药活血醒神汤保留灌肠,每次200 ml,每日1次;鼻饲或口服每次80 ml,每日3次,连续2周.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2周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醒神汤合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清除术,能明显提高有效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作者:方之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祛痰活血方治疗痰瘀内阻型脑梗死28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祛痰活血方治疗痰瘀内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经确诊的痰瘀内阻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常规治疗基础相同,治疗组口服或鼻饲祛痰活血方,对照组口服或鼻饲尼莫地平;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在愈显率、临床神经功能减少百分率、降低血浆ET水平、提高血浆NO水平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祛痰活血方对痰瘀内阻型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尼莫地平.

    作者:陈世伟;贺运河;文小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黄杨宁联合倍他乐克对室性早搏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杨宁与倍他乐克联用对频发室性早搏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68例经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的频发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以黄杨宁(2 mg,每日3次)及倍他乐克(25 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倍他乐克口服,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时域分析法对其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的指标SDNN、SDANNI、SDNNI及代表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rMSSD、pNN50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各指标变化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70.6%和52.9%,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杨宁与倍他乐克联用不仅能有效治疗室性早搏,而且能提高心率变异性,改善其预后.

    作者:吴辉;吴伟;陈宇鹏;黄衍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联合应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顽固性心力衰竭,病势凶险,治疗困难,是心脏病主要的致死原因.联合使用周围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和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的多巴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改善末梢循环,明显增加尿量,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力衰竭.我院于2001年3月-2002年10月对30例经过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加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治疗,26例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晋月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辅酶Q10、维生素C及GIK极化液,无禁忌证者同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注射液及玉丹荣心丸,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心肌酶复常率及3月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心肌酶复常率、临床症状改善、心律失常减少、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VMC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郝幼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探讨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延迟和逆转AS病变的进展,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仍是心脑血管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AS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以及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如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蛋白A、体内铁负荷过重、氧化剂与抗氧化剂之间失衡、凝血活性增强、易感基因等并不能解释大多数病人的AS.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炎症在AS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极其重要的作用[1],现综述如下.

    作者:马慧萍;郑广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黄芪注射液配伍川芎嗪防治的研究

    目的:探讨建立兔心肌细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可靠方法及黄芪注射液配伍川芎嗪的防治作用.方法:兔在体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再松开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术中心电图动态观察和术后电镜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模型的可靠性,并观察术前应用黄芪配伍配伍川芎嗪防治效果.结果:模型组心电图结扎即刻及再灌注时均有ST-T抬高、电镜显示心肌损伤明显,而治疗组ST-T抬高不明显、心肌损伤较轻.结论:该模型简便、可靠,黄芪配伍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周苏宁;邵建华;鹿小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颈动脉灌注复方脑复康液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复方脑复康液行病灶侧颈动脉灌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3例观察病例随机分组,制定吞咽困难初筛、吞咽困难综合评估标准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应用复方脑复康液行病灶侧颈动脉灌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综合评分等方面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住院时间、起效时间、综合疗效判定结果及综合评分统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灌注复方脑复康液可促使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齐浩波;王佩;边红;崔洁;张淑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合抗震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合抗震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异常行为、黑质抗氧化系统、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制作PD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GSH合抗震止痉胶囊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共45 d,给药前后均进行行为学测试,并测定各组大鼠黑质区GSH-Px、MDA、活性氧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水平.结果:①GSH合抗震止痉胶囊可明显改善大鼠旋转行为(P<0.05);②GSH合抗震止痉胶囊能减轻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③GSH合抗震止痉胶囊能增强黑质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活性.结论:GSH合抗震止痉胶囊能部分改善大鼠旋转行为,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并对线粒体呼吸链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周厚广;鲍远程;陆建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路路通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我科从1998年-2003年对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在常规脱水降颅压的基础上,同时加用路路通(吉林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山;王丽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将AMI溶栓治疗判为临床再通者64例分为对照组(32例)及银杏达莫组(32例).银杏达莫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银杏达莫静脉输注.统计2 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指数(∑STI)下降≥50%率与ST段完全回落率.测量溶栓前即刻及溶栓后2 h、10 h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银杏达莫组与对照组比较:①心电图∑STI下降≥50%率、ST段完全回落率均显著提高(96.9%∶71.8%,P<0.05;87.5%∶53.1%,P<0.05);②溶栓后2 h两组血小板聚集率银杏达莫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1±18)%∶(45±22)%,P<0.01],10 h两组相同[(15±7)%∶(13±6)%,P>0.05].结论:银杏达莫液能通过迅速抑制血小板功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邓绍林;林惠京;邹振宇;洪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泰脂安与半量来适可联合应用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泰脂安与半量来适可联合应用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高脂血症病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A组):泰脂安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加临睡前半量来适可20 mg口服;对照组(B组):泰脂安用法同前,全量来适可40 mg口服.共治疗12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动脉硬化指数(AI)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泰脂安与半量来适可联用或者与全量来适可联用具有相同的调脂作用.

    作者:沈春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通脉Ⅰ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AngⅡ、AT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通脉Ⅰ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AngⅡ、AT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通脉Ⅰ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放射免疫等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通脉Ⅰ号较显著抑制VSMC的增殖;15 mg/L浓度的通脉Ⅰ号可降低VSMC内AngⅡ的含量,并可显著抑制AngⅡ受体AT1mRNA的表达.结论:通脉Ⅰ号降低AngⅡ受体AT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SHR的VSMC增殖机制之一.

    作者:刘林;夏洪生;张永锋;李海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PHC)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将82例老年PHC病人分成氟伐他汀组(试验组)42例和安慰剂组(对照组)40例,氟伐他汀20 mg/d~40 mg/d,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用药1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结果升高,两组较治疗前均值下降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5.1%(P>0.05),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均可耐受.结论:服用氟伐他汀20 mg/d~40 mg/d治疗老年PHC,能明显降低TC、TG、LDL-C,升高HDL-C,且安全性好,易于耐受.

    作者:吴春阳;陈立娟;张国培;曹秀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自拟化栓汤治疗脑卒中6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化栓汤对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 h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11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化栓汤,每日1剂.20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分数(MD-SND)、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比较.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MD-SND均增加,治疗组积分均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1);血液流变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栓汤是早期治疗脑卒中的有效药物.

    作者:谢宜春;孙敏;王绪美;段凤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意义

    QT离散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1985年,Campbell等[1]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在同一份心电图中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差异.1990年,Day等[2]首次提出QT离散度的概念及其重要价值.由于该方法无创伤,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易推广,深受人们重视.因此,对于QT离散度的研究日趋活跃起来,它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QT延长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领域,现对近10年来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马琍;谢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性与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价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与疗效,同时比较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有关指标的改变,评价两种药的疗效.方法:88例心力衰竭病人,男58例,女30例,年龄(58.27±12.52)岁,心功能Ⅱ级~Ⅲ级,随机分成倍他乐克组与稳心颗粒组,从极少剂量开始,逐周或隔周递增,治疗中严密监测各项相关指标.结果:随访20例,随访期间死亡4例,其中猝死2例,心力衰竭加重死亡2例,10例因心力衰竭加重而再次入院.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P<0.01),但都在正常范围内,心率有明显下降(P<0.01),但病人可以耐受,血肌酐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倍他乐克组与稳心颗粒组治疗后相比以上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但两药相比疗效相当,且能提高病人的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黄友良;尹朝霞;俞群军;包忠武;俞家贤;陆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