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血肿周围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并于制模后随机分为水蛭提取液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水蛭提取液和生理盐水,每日1次;制模后每日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第3 d、6 d及10 d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HSP70与TGFβ-1的表达,图像分析仪计算阳性细胞面积.结果 脑出血后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显著改善 (P<0.01~0.001),治疗组评分各时间点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0.01);术后第3 d、6 d及10 d治疗组脑血肿周围组织HSP70及TGFβ-1阳性细胞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0.05).结论 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HSP70与TGFβ-1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吴文斌;胡长林;杨友松;郭富强;孙红斌;肖军;罗永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淋巴瘤样肉芽肿(LG)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LG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脑组织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及四肢无力;影像学检查见双侧大脑半球白质、脑桥、小脑及颈胸髓多节段的异常信号,增强扫描上述部位呈点片状强化;脑脊液蛋白及IgG轻度升高;脑组织活检证实为血管中心性、血管破坏性、伴有多种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样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原位杂交示EB病毒阳性.经放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缓解.结论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缺乏特征性改变,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
作者:苏净;王树才;冯树行;吕伟;曹霞;曹秉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TCD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王滨;张剑平;程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癫(疒间)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与细胞核超微结构的损伤及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KA诱导大鼠SE 2 h.分别于SE终止后第3 h、12 h、24 h取海马CA3区制作切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的变化,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同部位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镜下SE后24 h神经元出现排列散乱、胞体皱缩、胞浆红染以及胞核固缩.电镜下SE后3 h,可见线粒体嵴肿胀及膜的崩解;SE后24 h细胞核染色质明显边聚.Caspase-3平均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于SE后12 h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5);24 h出现极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SE后早期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可能是神经元损伤的关键环节.
作者:孙建英;迟兆富;吴伟;刘学伍;赵秀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探讨不同年龄的脑血管病(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相关因素,现将我院160例CV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刘春梅;姜建东;王军;刘汝铁;杜颂伟;周俊山;王景涛;杨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5例MG患者(MG组)及40例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和血清sFas水平,并对其中24例MG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后的血清sFas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MG组外周血中CD+8T细胞百分率为(21.50±2.21)%,明显低于对照组[(27.75±3.00)%](P<0.01);CD+4/CD+8比值(1.92±0.26)明显高于对照组(1.48±0.16)(P<0.01);血清sFas水平[(3542.06±706.2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568.18±562.48)pg/ml](P<0.01).(2)MG组全身型血清sFas水平为(3914.23±804.81)pg/ml,极明显高于眼肌型[(2797.72±592.83)pg/ml](P<0.001);病情中、重度患者明显高于病情轻度者(均P<0.005);预后良好者[(3254.69±661.73)pg/ml]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4178.38±841.65)pg/ml](P<0.001).(3)24例MG患者经GC治疗后sFas水平[(2864.59±617.43)pg/ml]较治疗前[(3539.67±705.92)pg/ml]极显著降低(P<0.001).结论 MG患者血清凋亡抑制因素sFas水平增高,并与MG类型、病情及预后相关;GC治疗可以改善MG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李作孝;惠红霞;赖成虹;赵振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热性惊厥(FS)是指发生在小儿发热性疾病(体温>38℃)时的惊厥,但不包括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以及脑部其他器质性疾病合并发热的惊厥[1],先前无癫(疒间)发作.一般认为FS为良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5岁的婴幼儿,少数6岁以后仍有FS或发展为无热发作,称为全身性癫(疒间)伴FS叠加综合征(GEFS+),现认为是FS的临床亚组.关于FS、GEFS+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解F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现将FS、GEFS+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延民;唐北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20例(83.3%)患者在青年期起病,进展缓慢;19例(79.2%)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面部、颈部及肢体远端肌肉为主的无力、萎缩及强直,伸肌重于屈肌;可伴全身多系统受累;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具有特征性的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8例肌肉病理检查显示核内移、核链形成,以Ⅰ型肌纤维萎缩为主,7例出现肌纤维坏死,4例肌纤维结构紊乱,3例肌浆块,2例肌膜呈锯齿状.结论 DM的临床特征是肌无力、萎缩及强直;肌电图和肌活检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励超;慕容慎行;吴志英;王柠;陈万金;林珉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国产盐酸洛美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进行观察,将入选的53例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洛美利嗪治疗组(27例,口服盐酸洛美利嗪片5mg,每日2次)及对照组(26例,口服安慰剂每日2次),疗程共12周.以头痛发作频率为主要评定指标,发作持续时间、程度、伴随症状及头痛综合评分为次要评定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组治疗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末时,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及头痛综合评分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均 P<0.01 );(2)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5%,极显著优于对照组(7.7%)(P<0.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盐酸洛美利嗪是安全有效防治偏头痛发作的药物.
作者:刘玲;刘新峰;张申宁;樊小兵;徐格林;张仁良;杨昉;朱武生;吴文涛;陈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10年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1,2]证明,高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卒中、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可经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而纠正.现对Hcy概念、生化代谢特点、形成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李红伟;李焰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关于Alzheimer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包括胆碱能损伤、氧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损伤、基因突变、内分泌失调、钙平衡失调及炎症反应等.随着对AD危险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胰岛素可能与AD发病有关.现将胰岛素在AD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汤建军;赵永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麻痹性痴呆(GPI)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女,52岁.因头昏2月余,记忆减退、行走不稳1月余,于2004年7月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感头昏、后枕部疼痛,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渐行走不稳,易受惊吓.
作者:刘铮;钟善全;黄东北;刘少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神经白塞病(NBD)脊髓型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男,33岁.因反复视物模糊2年余,四肢麻木乏力4个月,加重3 d于2005年4月10日入院.患者自2003年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至仅存光感.
作者:周香雪;李洵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疒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15例难治性癫(疒间)患者应用托吡酯小剂量逐渐添加的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第8周达大耐受量后维持1~3年或以上.评定托吡酯的长期疗效、安全性及其与剂量的关系.结果 治疗第8周、6个月、1年、2年和3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的中位数:成人分别为56.0 %、75.8%、76.1%、77.3%、78.1%,儿童分别为32.1%、66.7%、68.9%、70.1%、70.8%.部分性发作的有效率(70.6%)高于全面性发作(37.5%,P<0.05),其中10例(11.3%)无发作>2年.有效组维持剂量成人为(129.3±54.3)mg/d,儿童为(3.1±1.4)mg/(kg·d).1年、2年及3年托吡酯保留率分别为72.2%、62.5%和56.1%.33例(28.7%)出现不良反应,大部分出现在加量期,常见的为胃纳差.因不良反应退出6例(8.2%),因疗效不佳退出16例(21.9%). 结论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疒间)长期有效、安全,对部分性发作效果更佳.剂量个体化可使不良反应轻微和可耐受.
作者:杨少青;廖卫平;潘英;王延平;易咏红;黎冰梅;何小诗;邓宇虹;刘晓蓉;方敏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现报告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SS 1例如下.
作者:王志宏;刘敏;宋敬卉;丛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脑出血组及PDTC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制模2 h予PDTC组腹腔注射PDTC;通过干湿法和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各时点脑组织含水量、AQP9表达.结果 (1)脑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出血侧在制模后4 h开始升高,72 h达高峰,持续到120 h后下降;出血对侧在4 h也升高,48 h达高峰;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出血侧更明显(均P<0.01).(2)脑出血组AQP9表达制模后4 h开始升高,72 h表达强,120 h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出血侧较出血对侧增加更明显(均P<0.01).(3)PDTC组脑组织含水量和AQP9表达在制模后24 h开始各时间点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AQP9表达均呈平行增加,PDTC干预对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AQP9表达有平行抑制作用,提示AQP9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陈敏;李长清;吴春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8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误诊为HSE的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逐渐进展的智能低下、抽搐发作、头痛、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肢体无力等,其中发热为8例患者的共同临床表现;乳酸运动耐量试验均为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各脑叶及基底节区受累,表现为典型的层状坏死,部分病例可见脑萎缩;脑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肌电图检查除1例为肌源性损害外均为正常;肌肉活检均见破碎红纤维(RRF),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 MELAS综合征和HSE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脑电图和影像学表现与HSE有明显不同;确诊需要乳酸运动耐量试验及肌肉活检.
作者:吴磊;吴卫平;黄德晖;徐全刚;蒲传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GM1组和对照组,在同时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GM1 40 mg或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GM1组及对照组NDS及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 (P<0.05~0.01);GM1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P<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杨玉红;张志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免疫荧光检测对Duchenne型、Becker型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和LGMD)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5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 10例,BMD 4例,LGMD 11例)的骨骼肌冰冻切片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Dys)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及α-、β-、γ-肌聚糖蛋白(SG)多克隆抗体在肌膜的表达.结果 10例DMD患者Dys染色均为阴性,4例BMD患者呈弱阳性;11例LGMD患者的SG染色中,分别有1例α-SG阴性及1例β-SG阴性.结论 Dys免疫荧光检测对DMD/BMD的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价值,是临床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SG检测对LGMD的临床诊断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韩永升;王训;韩咏竹;胡纪源;杨任民;李凯;胡文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合用速尿治疗颅高压的疗效.方法 对60例各种原因行脑外科手术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依据使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加用速尿而分为半量甘露醇(0.5 g/kg)组(A组)、全量甘露醇(1.0 g/kg)组(B组)、半量甘露醇+速尿(20 mg)组(C组)及全量甘露醇+速尿(20 mg)组(D组),通过颅内压监测,观察各组降低颅内压的效率、血浆渗透压及肾功能改变.结果 (1)在降低颅内压的有效率、颅内压反跳率、药效持续时间上,C、D组明显优于A、B组(均P<0.05);降压幅度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连续降颅压治疗第5 d及第7 d时,各组均出现血浆渗透压的升高,与C组相比,B、D组升高更明显(P<0.05~0.01).(3)连续使用甘露醇第5 d、7 d, 与C组相比,B、D组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半量甘露醇+速尿治疗颅内压增高疗效佳、安全性高.
作者:王志刚;冀勇;丁璇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