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吴卫平;黄德晖;徐全刚;蒲传强
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若未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现对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及其对死亡率的影响分析如下.
作者:陈东;丁朝兵;智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GM1组和对照组,在同时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GM1 40 mg或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GM1组及对照组NDS及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 (P<0.05~0.01);GM1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P<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杨玉红;张志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重症肌无力(MG)是以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受累为主,兼有其他自身抗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各不相同,这种异质性使之被认为是一综合征[1,2].对临床特征和自然史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认识MG发生和发展的特点.质量良好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有助于在诊断中正确分型、寻找佳治疗方法和估计预后.现就MG研究中常见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李海峰;张栩;从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热性惊厥(FS)是指发生在小儿发热性疾病(体温>38℃)时的惊厥,但不包括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以及脑部其他器质性疾病合并发热的惊厥[1],先前无癫(疒间)发作.一般认为FS为良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5岁的婴幼儿,少数6岁以后仍有FS或发展为无热发作,称为全身性癫(疒间)伴FS叠加综合征(GEFS+),现认为是FS的临床亚组.关于FS、GEFS+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解F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现将FS、GEFS+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延民;唐北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3-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带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腹腔注射3-NPA 20 mg/kg,3 d后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3-NPA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1 h、6 h、12 h、24 h及48 h额顶部皮质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并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3-NPA预处理组各时间点Bcl-2和Bax mRNA表达极显著增强(均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3-NPA预处理组各时间点Bcl-2 mRNA表达显著增强(均P<0.05),再灌注12~48 h Bax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增强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可能是3-NPA预处理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红灿;段东晓;王晓东;张璐;许予明;张博爱;邢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麻痹性痴呆(GPI)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女,52岁.因头昏2月余,记忆减退、行走不稳1月余,于2004年7月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感头昏、后枕部疼痛,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渐行走不稳,易受惊吓.
作者:刘铮;钟善全;黄东北;刘少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8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误诊为HSE的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逐渐进展的智能低下、抽搐发作、头痛、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肢体无力等,其中发热为8例患者的共同临床表现;乳酸运动耐量试验均为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各脑叶及基底节区受累,表现为典型的层状坏死,部分病例可见脑萎缩;脑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肌电图检查除1例为肌源性损害外均为正常;肌肉活检均见破碎红纤维(RRF),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 MELAS综合征和HSE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脑电图和影像学表现与HSE有明显不同;确诊需要乳酸运动耐量试验及肌肉活检.
作者:吴磊;吴卫平;黄德晖;徐全刚;蒲传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出血微创穿刺抽吸术在我国已开展10年.目前大多数医院仍采用血肿中心置管的方法,但该方法很难使血肿得到彻底清除,仍有很高的死亡率.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免疫吸附(IA)与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急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IA组及DFPP组,分别采用IA及DFPP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总蛋白水平.结果 IA组与DFPP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随时间变化而改善;两组间Hughe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半年后IA组MRC病情评分显著优于DFPP组(P<0.05).两组血液中的补体C3及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0.01);两组间清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量差异无显著性.DFP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I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A及DFPP均是治疗急性GBS有效的方法, IA疗效及安全性优于DFPP.
作者:刘学东;万琪;王洪典;田英然;魏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合用速尿治疗颅高压的疗效.方法 对60例各种原因行脑外科手术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依据使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加用速尿而分为半量甘露醇(0.5 g/kg)组(A组)、全量甘露醇(1.0 g/kg)组(B组)、半量甘露醇+速尿(20 mg)组(C组)及全量甘露醇+速尿(20 mg)组(D组),通过颅内压监测,观察各组降低颅内压的效率、血浆渗透压及肾功能改变.结果 (1)在降低颅内压的有效率、颅内压反跳率、药效持续时间上,C、D组明显优于A、B组(均P<0.05);降压幅度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连续降颅压治疗第5 d及第7 d时,各组均出现血浆渗透压的升高,与C组相比,B、D组升高更明显(P<0.05~0.01).(3)连续使用甘露醇第5 d、7 d, 与C组相比,B、D组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半量甘露醇+速尿治疗颅内压增高疗效佳、安全性高.
作者:王志刚;冀勇;丁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神经白塞病(NBD)脊髓型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男,33岁.因反复视物模糊2年余,四肢麻木乏力4个月,加重3 d于2005年4月10日入院.患者自2003年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至仅存光感.
作者:周香雪;李洵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脑出血组及PDTC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制模2 h予PDTC组腹腔注射PDTC;通过干湿法和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各时点脑组织含水量、AQP9表达.结果 (1)脑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出血侧在制模后4 h开始升高,72 h达高峰,持续到120 h后下降;出血对侧在4 h也升高,48 h达高峰;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出血侧更明显(均P<0.01).(2)脑出血组AQP9表达制模后4 h开始升高,72 h表达强,120 h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出血侧较出血对侧增加更明显(均P<0.01).(3)PDTC组脑组织含水量和AQP9表达在制模后24 h开始各时间点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AQP9表达均呈平行增加,PDTC干预对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AQP9表达有平行抑制作用,提示AQP9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陈敏;李长清;吴春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重症肌无力(MG)虽然是一种难治之症,但却是可治之症.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遗憾的是确有不少患者因长期误诊而延误治疗,许多患者由MG眼肌型转化为全身型,由轻度全身型发展成重度全身型、甚至MG危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故重视MG的早期规范化诊断非常必要.
作者:丛志强;李海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10年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1,2]证明,高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卒中、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可经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而纠正.现对Hcy概念、生化代谢特点、形成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李红伟;李焰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卒中单元[1]是指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现报告我院2003年1月~2004年6月采用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作者:白玉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LSM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平均为25.6岁;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情缓慢进展或出现缓解复发;2例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受差和不同程度的肌无力(5/5)、腱反射减弱或消失(5/5)、肌痛或肌压痛(4/5)、肌萎缩(3/5)、末梢型感觉障碍(2/5);肌酶轻至中度升高(4/5),肌电图表现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合并肌源性损害(2/5),或者单纯肌源性损害(1/5);肌肉病理学显示纤维间、肌膜下、胞核周围大量排列成串的或成团的脂滴,无炎性细胞浸润.高肉碱、低脂肪饮食、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LSM临床以肌无力和运动不耐受为主要症状,神经电生理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和/或周围神经损害,肌肉活检为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所必需.
作者:李志军;唐荣华;胡晓晴;唐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关于Alzheimer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包括胆碱能损伤、氧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损伤、基因突变、内分泌失调、钙平衡失调及炎症反应等.随着对AD危险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胰岛素可能与AD发病有关.现将胰岛素在AD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汤建军;赵永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现报告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SS 1例如下.
作者:王志宏;刘敏;宋敬卉;丛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5例MG患者(MG组)及40例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和血清sFas水平,并对其中24例MG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后的血清sFas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MG组外周血中CD+8T细胞百分率为(21.50±2.21)%,明显低于对照组[(27.75±3.00)%](P<0.01);CD+4/CD+8比值(1.92±0.26)明显高于对照组(1.48±0.16)(P<0.01);血清sFas水平[(3542.06±706.2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568.18±562.48)pg/ml](P<0.01).(2)MG组全身型血清sFas水平为(3914.23±804.81)pg/ml,极明显高于眼肌型[(2797.72±592.83)pg/ml](P<0.001);病情中、重度患者明显高于病情轻度者(均P<0.005);预后良好者[(3254.69±661.73)pg/ml]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4178.38±841.65)pg/ml](P<0.001).(3)24例MG患者经GC治疗后sFas水平[(2864.59±617.43)pg/ml]较治疗前[(3539.67±705.92)pg/ml]极显著降低(P<0.001).结论 MG患者血清凋亡抑制因素sFas水平增高,并与MG类型、病情及预后相关;GC治疗可以改善MG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李作孝;惠红霞;赖成虹;赵振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83.3%)、构音障碍(61.1%)、吞咽困难(52.8%)、Horner征(80.6%)、共济失调(72.2%)及交叉性感觉障碍(50%)为常见临床表现.36例行MRI检查,32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13例行DSA检查,6例示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33例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治疗,26例于7~10 d后症状缓解,1~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6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1例死亡.3例行血管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术后当天症状缓解,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马敏敏;刘新峰;何晓军;徐格林;朱武生;张仁良;殷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