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临界点的研究

姜静波;全岗山;吴建平;赵明伦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压, 血糖, 临界点
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好发时段及变化规律,寻求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策略.方法选择82例同时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在凌晨时段发病的ICVD患者(观察组),测定凌晨时段1:00~7:00时的血压及血糖的变化.并与70例(对照组)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ICVD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中,凌晨1:00~6:00时血压逐渐下降64例(78.05%);从3:00时开始血糖逐渐升高67例(81.71%).两者变化曲线形成交点,有68例(82.93%)在该交点后发病.对照组两者变化曲线不形成交点.结论该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发生ICVD的临界点,在临界点后的凌晨时段发病率增高,寻找临界点是预防ICVD的重要措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性肌强直2例报告

    神经性肌强直亦称Isaacs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运动单位持续活动综合征.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王峰;王元业;储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脑内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建立Alzheimer病(AD)炎症病理模型,探讨地塞米松在AD中的防治作用.方法双侧海马CA1区定向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为模型组(Aβ组),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AD模型大鼠.2周后各组大鼠均作Y型迷宫测试后进行HE、刚果红、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等病理学观察.采用方差分析对量化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地塞米松可显著抑制Aβ诱导的大鼠海马胶质细胞增生、白细胞介素-1β(IL-1β)高表达、神经元丧失以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等效应;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带损伤长度显示A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728±0.292) mm和(0.374±0.059)mm;Aβ+地塞米松组和Aβ+生理盐水组分别为(0.755±0.160)mm和(1.762±0.336)mm,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结论在体条件下地塞米松显著抑制Aβ诱导的海马炎症损伤效应,结果支持AD的抗炎治疗假说.

    作者:林煜;陈俊抛;贺顺龙;苏爱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舒降之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舒降之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给予舒降之20 mg/晚,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诊观察.两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研究6个月后研究组斑块积分下降,对照组积分增加(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时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研究组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舒降之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如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坚持长期用药.

    作者:陈卓友;包仕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脑血管病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对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0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24例患者分别作为病例组,正常体检者和无血管性疾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vWF水平测定.结果 TIA、脑梗死、脑出血患者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上述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可能与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vWF可作为一个标志物,为选择治疗药物、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马风杰;于建业;陈彦;许福亮;马传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丹澳)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2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静脉滴注丹奥80 mg,2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维脑路通400 mg,1次/d,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进行自身比较和相互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P<0.01).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改变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以重型患者症状改善为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澳可以作为治疗ACI的有效药物,为错过了发病早期溶栓佳时机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斌;陈葵;伍文清;徐忠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337例无症状脑梗死(SBI)的临床特点.方法在1985~2000年连续入院的1074例脑梗死患者中,分出有梗死灶无卒中症状(86例SI组),有卒中症状或卒中史而影像学发现无关梗死灶者(251例SSI组),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SBI的发生率为31.4%(337/1074),枕叶为其好发部位.两组间的危险因素相似,以高血压高,SI组中女性高血脂的发生率较男性高(P<0.05),SSI组中女性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男性高(P<0.05).SSI组智能减退的发生率较SI组高(P<0.05).结论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应引起重视.

    作者:牛琦;杨期东;刘运海;许宏伟;张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4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 h内、24 h内、1周内、2周内作CT动态观察.结果本组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6.3%,继续出血发生在24 h内为61.5%.不规则血肿(47.7%)及丘脑出血(41%)多出现血肿扩大;24 h内应用甘露醇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28例(22.2%),明显高于未用组10例(8.8%)(P<0.01).结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多发生在24 h内;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因素是血肿部位、形态及早期不适当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

    作者:周俊山;张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癫癎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的临床研究

    我们对231例癫(疒间)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临床特点,以及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华;冯龙喜;许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后缺氧性脑病的脑电图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缺氧性脑病的脑电图(EEG)表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成功心肺复苏患者的24 h内记录的EEG结果,并与临床预后作对照.结果心脏停搏时间<5 min者69%EEG为Ⅰ、Ⅱ级,31%为Ⅲ、Ⅳ、Ⅴ级,停搏时间>5 min者全数均为Ⅲ、Ⅳ、Ⅴ级.EEGⅠ、Ⅱ级者均完全恢复,Ⅲ级少数恢复,而Ⅳ、Ⅴ级者均呈去皮质状态或死亡.结论分析心肺复苏后缺氧性脑病患者的EEG构型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雄伟;邓贺民;牛俊英;李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磁共振表现

    目的探讨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疒间)发作.脑电图异常20例,表现弥漫性慢波.22例MRI病灶均位于大脑皮质下、侧脑室旁白质或/和基底节区,7例1H-MRS中病灶区胆碱(Cho)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或NAA/Cho峰降低,乳酸(Lac)峰无改变.2例DTI中均示两侧半卵圆中心及额枕放射冠白质纤维各向异性Fa值普遍降低,纤维束减少、变细、模糊.结论 DEACMP早期进行MRI及功能MRI检查有利于病情分析和预后判断.

    作者:王凌玲;石静萍;刘文;肖朝勇;徐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3例儿童腹型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腹型癫(疒间)患者的临床与脑电图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贺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奥卡西平--一种新型抗癫癎药物

    癫(疒间)发作可能导致猝死、发作相关的损伤、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等,但接近80%的患者通过服药可以完全控制发作,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静;王薇薇;吴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6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诊断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合并肺结核40例,胸膜和骨结核各2例,肾结核1例,并发脑积水24例,脑梗死23例;脑脊液多次检查均符合结脑改变,脑脊液PCR-TB-DNA检查54例,有38例(70.3%)扩增到结核DNA片段,46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查有32例(65.21%)高于正常;头颅CT增强扫描阳性率90%.结论结脑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结核杆菌侵入颅内所致,病理改变为渗出和增生,造成脑积水和脑梗死.重要的确诊依据是脑脊液检查及头颅CT增强扫描.

    作者:王建林;蔡新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特点的关系.方法对8例TOBS尸解病例的临床所见与神经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 8例均表现昏迷、眼球固定、四肢瘫、双侧Babinski征阳性,7例去脑强直发作、双瞳孔散大.病理全组均见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5例重度,3例为轻、中度);均见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中脑、小脑软化,坏死;多数病例见有丘脑、枕叶及颞叶软化、坏死;全组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脑疝;6例为出血性脑梗死,2例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 TOBS的主要病因是栓子及副生血栓导致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致中脑、双侧丘脑、小脑、枕叶、颞叶脑梗死.由此引起突发意识障碍、四肢瘫、去脑强直及眼球固定等临床表现.主要死因为脑疝.

    作者:徐惠琴;牛平;王耀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多发性神经病危象

    多发性神经病危象(CIP)是一种以自限、急性轴突损伤为特征的神经病.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与肌萎缩,依赖呼吸机及卧床时间延长.其病因不详,多数学者认为介导系统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衰竭的炎症级联反应起关键作用.现就近几年关于重症患者治疗期间并发CI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永波;王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癫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癫(疒间)的基因治疗研究也相继展开,现复习有关内容如下.

    作者:曾可斌;胡长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HLA-DQB1等位基因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HLA-DQB1等位基因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50例MG患者以及48名健康对照者进行AchRab检测,对其中36例患者同时进行了HLA-DQB1检测.结果眼肌型患者AchRab阳性频率显著低于全身型,18岁以下组AchRab显著低于30岁以上组;本组所有DQB1等位基因和AchRab相关性分析结果均P>0.05.结论 MG患者发病年龄和AchRab相关,HLA-DQB1等位基因和AchRab无关,AchRab受其他遗传因素影响.

    作者:韦志益;莫雪安;孙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患者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的研究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的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探讨其与P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5例PD患者提取血小板线粒体后,测定其血小板线粒体的呼吸率和呼吸控制率以及复合物Ⅰ、Ⅱ、Ⅲ、Ⅳ的活性变化.结果 PD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但在以谷氨酸,苹果酸+丙酮酸以及琥珀酸为底物时,线粒体呼吸状态3的呼吸率明显下降,同时复合物Ⅰ的活性也明显降低,而其他复合物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 PD患者的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异常,可能是PD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马琪林;蔡琰;林其谁;沈崇欣;周孝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 分级、术前SAH次数、手术时机、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AH的 Fisher分级>Ⅱ级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86.7%)明显高于Ⅱ级及以下者(26.7%)(P<0.01).Fisher分级和SAH 3周内手术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明显相关(分别为r=0.3164,P<0.05;r=0.2178,P<0.05);SAH 3周内手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明显高于3周后手术(20%)(P<0.001).术前发生SAH 2次以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6.9%)明显高于1次(41.2%)(P<0.001);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1)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是SAH后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的延续.(2)SAH 的Fisher分级>Ⅱ级和SAH 3周内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期手术不能降低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作者:张良文;朱树干;见文成;刘玉光;李刚;吴承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首次自发性癎性发作后复发危险性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研究首次自发性(疒间)性发作的某些临床特点可以帮助判断其复发危险性.

    作者:吴伟;刘学伍;迟兆富;郭洪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