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彦军;廖理曦;刘瑜琦;姜勇;刘莲英;曾克武;屠鹏飞
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于1982年从云南省迪庆州白马雪山采集的冬虫夏草上分离得到一种真菌新种,2008年进行名称合格化发表,明确指定该种原描述使用的82-2菌株的干培养物作为模式标本,并指明保存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植物标本馆(CHICMM)即(CMMI),至今还保存在该馆内.2015年2月姚一建等在《Taxon》杂志上发表“Neotypification of Paecilomyces hepiali (Hypocreales)”一文要求另立蝙蝠蛾拟青霉新模式菌,该文提出另立蝙蝠蛾拟青霉新模式菌不能成立.
作者:戴如琴;沈崇尧;李晓明;兰江丽;林淑芳;邵爱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探究药物及油相性质对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s,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分别以葛根素、丹参酮Ⅱ A和阿魏酸3种难溶性中药成分自身纳米晶为固体微粒,以Capmul C8、Fabrafil M1944 CS、肉豆蔻酸异丙酯、川芎油、橄榄油为油相,高压匀质法制备NSSPE.以室温静置14 d后NSSPE的外观、离心稳定性、乳滴粒径变化以及乳液层药物含量变化为指标对NSSPE进行评价.分析油相的性质(表面张力、黏度)、药物的性质(表面能、油水分配系数、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药物-水-油的三相接触角)等对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以阿魏酸纳米晶为固体微粒制备的5种油相的样品,成乳性和稳定性均明显差于葛根素和丹参酮Ⅱ A;阿魏酸纳米晶的粒径高达3.90 μm,极显著高于葛根素的305 nm和丹参酮Ⅱ A的406 nm(P<0.05);阿魏酸纳米晶的Zeta电位为-0.0180mV,极显著低于葛根素的-29.1 mV和丹参酮Ⅱ A的-42.6 mV(P <0.05).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制备的3种药物的样品均不成乳状;肉豆蔻酸异丙酯的黏度为4.67 mPa·s,极显著低于其余各油(P<0.01).以川芎油为油相制备的葛根素-NSSPE成乳性和稳定性好;葛根素在川芎油-水中的接触角为69.7°,接近90°,且显著高于其余各接触角.药物为丹参酮Ⅱ A时,Capmul C8和LabrafilM 1944 CS制备的NSSPE稳定性好,其接触角分别为99.2°和112°,较其余油相更近接90°.油相的黏度、药物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三相接触角对NSSPE成型与稳定有较大影响;而油相的表面张力、药物的表面能和油水分配系数可能与NSSPE的构建不相关.
作者:王帆;王帅;易涛;张继芬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该文建立了热高压均质法制备穿山龙薯蓣皂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工艺方法,并对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其工艺处方进行了体外制剂学评价.结果显示按照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后的佳工艺处方制备的穿山龙薯蓣皂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为类球形,粒径为(90.9 ±0.6)nm,多分散系数为(0.253±0.07),粒度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45.7±0.5)mV,包封率为(90.2±0.5)%,载药量为(23.30±0.10)%.结果表明热高压均质法制备的穿山龙薯蓣皂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
作者:焦莹;巨红叶;胡坤霞;唐志书;宋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2种类型.其中,促炎因子是一类由机体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并在创伤、疼痛、感染等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神经损伤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被诱导,并且可以导致神经痛敏反应.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和神经炎症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细胞因子及调控细胞因子的分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机制的阐明,有望为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该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秋月;许海玉;杨洪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药材的生长年限与其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兴起的“草本植物生长轮”被用于判别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生长年限.该研究结合常规石蜡切片和徒手切片方法,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草芍药P.obovata、川赤芍P.veitchii、美丽芍药P.mairei、窄叶芍药P.anomalatla、新疆芍药P.sinjiangensis和块根芍药P.anomala var.intermedia 7种植物的根和就地引种栽培芍药的主根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芍药组7种植物的根在显微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可用于不同种之间的鉴别;芍药组7种植物根的次生木质部中,口径较大的导管和周围的小导管或木纤维聚集呈团块状分布,切向断续排列成与形成层平行的环,均形成清晰的生长轮;吉林四平就地引种栽培的一至四年生的芍药主根中均有生长轮,且与其生长年限一致.该研究报道了芍药组7种植物的生长轮现象,由于野生芍药组植物根中生长轮特点与栽培的芍药类似,因此可为其生长年限提供判别依据,也可为赤芍类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储姗姗;查良平;段海燕;徐涛;彭华胜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中药复杂体系的作用靶点群鉴定是中药药理机制研究的关键.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表面键合有光敏二苯甲酮基团的磁性微球,利用紫外光激发下二苯甲酮基团活化并与中药化学成分中的碳氢键发生共价键合的特性,将中药加味五子衍宗丸的化学成分组键合到磁性微球表面,并与神经细胞裂解液共孵育,进而富集加味五子衍宗丸对应的神经保护靶点群.针对靶点群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发现32个潜在结合靶点.KEGG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要与Hippo和Cell cycle信号通路关系密切,提示加味五子衍宗丸可能参与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促进神经细胞分化.该研究从靶点源头上解释了加味五子衍宗丸发挥抗痴呆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药理机制,进而也提供了一种用于解析中药复杂成分体系作用靶点群的研究方法,可为今后中药方剂药理机制的科学诠释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借鉴与参考.
作者:曾克武;万彦军;廖理曦;姜昆;王学美;刘莲英;屠鹏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该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及对我国植物志(含地方植物志)、历版《中国药典》及地方中药材标准、近现代文献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列出原植物和药材鉴定表,并对全国菟丝子商品药材进行收集和鉴定,结果发现本草中所描述的菟丝子植物应为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以产于山东、河南为好.当今菟丝子商品药材经鉴定植物来源包括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菟丝子C.chinensis和金灯藤C.japonica3种,主要为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古今菟丝子药材主流品种发生变化.许多近现代文献对菟丝子的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记载描述有出入,需进一步修改完善.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菟丝子C.chinensis和金灯藤C.japonica三者种子有区别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国药典》收载2物种,建议分开细化特征,以示区别.该研究为菟丝子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吴志瑰;付小梅;吴蜀瑶;李洋;谢斌;谌瑞林;范崔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均一性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基础.目前,我国中药制剂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中药制剂、同一生产厂家同一中药制剂,甚至同一厂家同品种的不同批次之间的中药制剂质量差异都较大,达不到稳定均一.该文通过查阅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等相关文献,从中药制剂质量现状和问题分析出发,探讨制药全过程影响质量均一的可能因素,并提出中药种植规范化、炮制规范化、制药设备标准化、混批投料、质量源于设计等策略,以期为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均一提供参考.
作者:曾丽华;伍振峰;王芳;王学成;王雅琪;岳鹏飞;万娜;林环玉;杨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该文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白茅根中16种真菌毒素的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方法.白茅根以1%乙酸-乙腈超声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用甲醇和含0.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优化选择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检测.结果表明,16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6 2 ~ 1.000,定量限为0.03~ 186.68 μg·kg-1,回收率为60.28% ~ 129.2%,RSD为0.29% ~ 11%.该方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基质成分复杂的白茅根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定量检测.
作者:范妙璇;董娇娇;王京辉;郭洪祝;陈有根;傅欣彤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建立道地药材密银花对照药材标定技术规范,作为密银花对照药材内在质量控制和评价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标准,为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及其特征辨识提供支撑.收集10批密银花,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方法进行检验,10批样品均符合规定;建立LC-MS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确定了23个共有峰,并根据对照品和参考文献指认了8个共有峰,对10批密银花药材相似度进行了考察,其相似度在0.95以上.使用7对金银花种质鉴定核心引物进行SSR指纹图谱构建,10批密银花指纹图谱均与河南尖山大毛花种质SSR参照图谱差异位点数为1或0个,符合密银花种质分子特征.通过结合DNA指纹图谱和LC-MS化学指纹图谱,建立了首个中药道地药材的标定标准,该标定标准的制定为加快中药标准药材尤其是道地药材的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标准.
作者:杨健;蒋超;金艳;赵玉洋;袁媛;黄璐琦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海马为重要动物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市场混伪品众多.为正本清源,对历代海马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照片进行考证,结合标本馆馆藏动物标本和药源调查,认为我国海马的基原应该是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1901、棘海马H.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kuda,1852、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1814或日本海马H.mohnikei,1853的干燥体.《中国药典》收载的刺海马H.histrix,1856实为棘海马.并建议对海马性状进行修订,增加鉴别方法,以建立完善的海马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蒋超;单锋;袁媛;刘富艳;詹志来;金艳;赵玉洋;黄璐琦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利用中国知网(CNKI)收集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初选文献493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文献182篇.通过评价和分析文献发现:目前在急性咽炎诊断治疗过程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常用的诊疗标准;中医治疗本病以中成药为主;汤剂治疗本病常用中药为金银花、黄芩、桔梗、连翘、甘草、玄参、板蓝根、麦冬等;刺络放血法是外治法常用的方法.中西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各有其特点,西医学对于急性咽炎的治疗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缺点为毒副作用、耐药以及易导致二重感染等.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其辨证施治、用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不易耐药,且中药剂型多样、携带服用方便、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为特点,发掘中医药宝库,研究和制备新型有效的药物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作者:张霞;谢雁鸣;李光熙;高扬;赵元辰;唐菁菁;姚晓燕;李萌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探究肉苁蓉低分子糖(LMSC)对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靶点蛋白群及相关作用机制.该研究首先通过测定巨噬细胞吞噬活性以及NO释放量来评价LMSC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实验结果显示,LMSC在0.25~2g·L-1给药浓度可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及NO的释放量,提示具有巨噬细胞激活作用.通过构建LMSC键合的环氧活化琼脂糖固相微球作为亲和介质,捕获RAW264.7细胞裂解液中特异性结合靶标蛋白;对高分辨质谱鉴定获得的LMSC靶标蛋白群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LMSC巨噬细胞激活作用相关机制.实验共获得Eef2等24个LMSC靶点蛋白,分别涉及Fcγ受体依赖的吞噬、TNF-α NF-κB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原异生以及柠檬酸(TCA)循环和呼吸电子运输过程等10条巨噬细胞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以上结果提示LMSC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进而调节细胞吞噬、NF-κB信号通路以及糖代谢途径终实现对RAW264.7巨噬细胞激活作用.
作者:王丽超;刘丹;姜勇;屠鹏飞;曾克武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保元汤作为治疗元气虚弱的著名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治疗,但由于成分复杂,因此其作用靶点及药理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表面键合有光敏化学基团二苯甲酮的固相微球,利用紫外光激发下二苯甲酮基团与中药化学成分中的碳氢键发生化学偶联反应,将中药保元汤的化学成分组整体键合到微球的表面,并与小鼠心脏组织裂解液共孵育,进而富集保元汤对应的心肌保护靶点群.针对靶点群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发现46个潜在结合靶点蛋白,且大多数定位于线粒体.KEGG分析发现这些靶点蛋白主要与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信号通路关系密切,提示保元汤可能主要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及ATP能量产生进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此外JC-1荧光染色实验也证实,保元汤对线粒体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钩钓”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从源头上解释了保元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潜在药理机制,进而从分子细胞水平上诠释了保元汤的传统功效.此外,该研究也提供了一种用于研究中药复杂方剂多靶点作用机制的新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中药药理机制的现代科学解析.
作者:万彦军;廖理曦;刘瑜琦;姜勇;刘莲英;曾克武;屠鹏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对库拉索芦荟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库拉索芦荟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多取代基萘类化合物,该化合物鉴定为3-羟基-1-(1,7-二羟基-3,6-二甲氧基萘-2-基)-1-丙酮(1).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90为(48 ±4) mg·L-1,小于左氧氟沙星的MIC90(58 ±5) mg·L-1,具有突出的抗菌活性.
作者:孔维松;李晶;刘欣;米其利;陈建华;李雪梅;杨光宇;胡秋芬;李涛;杨叶昆 刊期: 2017年第19期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中大的一属,全世界约有1 000余种.我国鼠尾草属植物资源丰富,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为多.该属植物含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主要类型有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和酚性类化合物等.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西藏地区鼠尾草属植物,该文将对分布于西藏地区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作者:符佳;杨龙飞;梁峻铭;徐玲;赵刚;付强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复杂体系,其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的大特色就在于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得以实现.以往针对中药的药理机制研究大多关注于对单一信号通路的检测或是对整体蛋白质组学变化的表型分析,尚无有效方法针对中药的直接作用靶点开展研究.因此无法从靶点源头上解析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难以科学诠释其传统功效,进而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和国际化推广.该文主要针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直接作用靶点(群)的鉴定进行初步的方法学探讨,提出了基于光敏偶联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固相亲合载体的制备及靶点蛋白富集和鉴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策略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针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希望对于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特别是中药靶点确证的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曾克武;屠鹏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紫外光谱的醒脑静注射液一次提取过程分析方法,用于快速测定蒸馏提取液中异佛尔酮、4-亚甲基-异佛尔酮、莪术双环烯酮、莪术烯醇、莪术二酮、莪术酮、莪术呋喃二烯酮、莪术醇、吉马酮9种成分含量.在醒脑静注射液一次提取过程中收集郁金-栀子水蒸气蒸馏液样品166份,扫描紫外光谱,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9种成分含量,使用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紫外光谱与各成分含量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紫外光谱分析方法能较准确地测定蒸馏提取液中9种成分含量,预测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068,0.147,0.215,0.319,1.01,1.27,0.764,0.147,0.610 mg·L-1.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低成本的优点,有助于醒脑静注射液提取过程监测和提取终点判断,减少产品质量缺陷和质量差异.
作者:黄凯毅;魏丹妮;方金阳;李晞瑗;严斌俊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胃肠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该研究收集名老中医余国友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89例胃肠功能衰竭的175张处方,通过数据挖掘探析、统计其中药及中药类别频数、频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总结余老的常用药物及处方.研究结果显示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的是厚朴、枳实、大黄,均为小承气汤的组成成分;使用中药中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药、化湿药为常用类别,补虚药里又以占比达2/3的补气药为主;同时挖掘出新处方和新的药物组合,可作为临床用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余老临床辨证胃肠功能衰竭多以脾胃气虚为本,以热毒、血瘀、气滞、湿阻为标,论治胃肠功能衰竭常以健脾、理气、泻下通腑为主,依证配合化瘀解毒、化湿利浊、清热化痰等方药,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胃气”的调养和胃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庆;陈忆莲;吴国琳;熊福林;余国友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痛泻要方是治疗肝脾不和之痛泻的经典方剂,方中防风具有引经作用.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以正负离子切换,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同时测定大鼠灌胃不同配伍痛泻要方后血浆和组织中4种活性成分,比较不同配伍之间4种活性成分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差异,探讨防风对痛泻要方主要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防风可提高芍药苷、橙皮苷的Cmax,AUC0-t,AUC0-∞增加肝、脾、脑和小肠中白术内酯Ⅰ、芍药苷、橙皮苷的分布浓度,减少肺中白术内酯I和没食子酸的分布;通过计算组织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比发现,防风可显著提高白术内酯Ⅰ、芍药苷、橙皮苷的脑/血浆比,降低白术内酯Ⅰ、芍药苷的肺/血浆比和芍药苷的脾/血浆比,推测防风可能通过增加痛泻要方有效成分的脑分布发挥引经作用.
作者:梁瑞峰;葛文静;魏征;张雪侠;崔伟锋;刘雪;李更生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