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的研究

程洁;王丽华;黄志清;周宏久

关键词:糖尿病, 肾病, 骨密度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脏病变患者骨密度(BMD)变化的特点。方法:测定36例 T2DM 合并肾脏病变患者(DN 组)、30例无糖尿病肾脏病变 T2DM 患者(NDN 组)和54例健康对照组股骨颈、正位腰椎 BMD,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钙(Ca)及血肌酐(Cr)水平。结果:DN 组的股骨颈 BMD 低于健康对照组及 ND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腰椎 BMD 在三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N 组和 NDN 组 HbAlc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脏病变患者骨密度(BMD)变化的特点。方法:测定36例 T2DM 合并肾脏病变患者(DN 组)、30例无糖尿病肾脏病变 T2DM 患者(NDN 组)和54例健康对照组股骨颈、正位腰椎 BMD,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钙(Ca)及血肌酐(Cr)水平。结果:DN 组的股骨颈 BMD 低于健康对照组及 ND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腰椎 BMD 在三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N 组和 NDN 组 HbAlc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程洁;王丽华;黄志清;周宏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肾脏特异性量表(KDQOL - SF)对62例 DN 血透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N 血透患者生存质量较差,但其中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生理健康状况(P ﹤0.05),年龄与透析充分性均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应针对影响 DN 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帮助患者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施素华;梁萌;沈淑琼;许树根;孔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参数与偏差范围的表示

    1.数值范围号的使用应统一,一般使用浪纹连接号“~”。例如:5至10可写成5~10;但5万至10万应写成5万~10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对松江地区在本市三级医院术后出院和本院入院置管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腹膜透析知识认知和实际操作过程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至2014年10月31日,全区共纳入102例居家腹透患者,患者的腹膜透析认知得分低为10分,高得分18分,得分平均值为(16.11±0.23)分;实际操作过程治疗依从性方面的低得分7分,高得分16分,得分平均值为(11.75±1.52)分。患者的腹膜透析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较好而实际操作过程依从性普遍欠佳。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都是影响患者腹膜透析认知和实际操作过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欠佳、家庭腹透操作过程依从性不容乐观,特别是操作前规范洗手和戴口罩差,对无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机构可结合本地区现有条件和患者分布情况,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更好地解决患者自我护理问题,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晓燕;庄翠芳;周剑英;吴水;臧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 GBM 弥漫增厚为特征[1],是成年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占成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5%~40%[2],另有研究报道,膜性肾病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8.8%,居第3位[3]。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伴有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本病发病机制不明,预后差别较大,存在肾功能逐渐恶化和自发缓解两种倾向[4,5],至今无特异性治疗方案。其病情缠绵难愈,使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且有较大的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减轻了西药不良反应,而且改善了症状,提高了疗效[6]。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做如下综述。

    作者:余杭英;朱彩凤;朱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迟发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迟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late 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即年龄≥50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脏科1995年1月~2014年1月20例年龄≥50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命名为迟发组)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尿常规、肾功能、肾穿刺病理类型及活动性指数和慢性指数,与对照组(年龄18岁~49岁)(命名为非迟发组)135例 SLE 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迟发组 SLE 男女比例为1:2.33,显著低于非迟发组的男女比例(1:10.25)。(2)迟发组 SLE 患者面部皮疹、光过敏的发生率低于非迟发组(P ﹤0.05)。(3)迟发组 SLE 患者乏力、体重下降、口眼干燥非特异临床表现高于非迟发组(P ﹤0.01)。(4)实验室检查示:迟发组 ds - DNA 阳性率及低补体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迟发组( P ﹤0.01)。(5)迟发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分型前三位分别为 LN -Ⅳ型、LN -Ⅲ型、LN -Ⅴ型/ LN -Ⅳ+Ⅴ型,与非迟发组 LN 各病理分型发病率类似。迟发组肾脏病理的慢性化指数高于非迟发组(P ﹤0.01),两组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迟发组 SLE 患者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其自身特点,典型的临床表现少见,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偏低,在临床诊断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误诊和漏诊。

    作者:程劲;韩国锋;张金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何氏调补脾肾、化瘀通络法干预CKD的思想研究

    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多种病因导致慢性肾实质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肾脏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病理特征,以进行性恶化、病情重、预后差为发展特征的疾病,一旦进入终末期唯有透析和肾移植是其佳治疗方案,而两者费用极其昂贵,致使众多的患者失去了治疗时机,增加了死亡率。中国 CKD 患病率为10.8%,因此加强对CKD的早、中期治疗或非透析治疗,延缓其进展已成为目前的重要课题[1,2]。CKD在古代文献中虽无具体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情演变经过和预后,常将其归属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肾劳”等范畴。何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及临床实践,认为CKD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起病要经历一定的潜伏阶段,早期的CKD脾肾两脏虚而不竭,肾络瘀滞、湿浊内结等存而不痼,即正气易扶,邪气易驱,易于取效,故有别于一般单纯补肾或清热解毒利尿等方法,主张早期干预,提出“脾肾亏虚、肾络瘀滞”的基础病机,创立“调补脾肾、化瘀通络”的基本治法,拟何氏养肾方为基础方,动态辨证,随证加减,尽早保护肾脏功能,延缓 CKD进展的疗效,为治疗CKD扩展新思路、提供新方法。

    作者:邓丽娥;李强;何世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从“肾络瘀损”探讨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肾脏小动脉硬化,并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研究显示:在过去十余年中,美国的终末期肾病(end -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以约每年9%的速度增长;在其病因中,高血压引起的 ESRD 占29%,位居第二,仅次于糖尿病肾病[1]。我国1999年的统计显示:在 ESRD患者的基础疾病中高血压排第3位,仅次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肾病[2]。我们在总结与继承郭士魁、郭维琴教授两代名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范围,尤其在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上疗效显著。病机方面,我们十分重视“肾络瘀损”在高血压肾损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平肝通络”作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核心治法,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得到了验证[3~5]。

    作者:秦建国;郭一;韩琳;迟笑怡;宋林梅;罗燕妮;张晓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尿蛋白检测不一致,M 蛋白阴性,血沉接近正常为首发表现--3例多发性骨髓瘤分析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既往的病例报道常伴血中免疫固定电泳法 M蛋白检测阳性,血沉较高,血中球蛋白较高,而我们报道的3例病人与之相反,临床上颇为隐匿,主要是体检或是其他疾病诊疗时发现肾功能所损,尿蛋白检测结果不一致,从而进一步检查诊断的,有的还一度误诊为原发性肾脏疾病,为此提出讨论,以利进一步诊治。

    作者:唐知还;郝静;袁伟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咖啡酸苯乙酯对糖尿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约占糖尿病发病人数的25%~33.3%,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原因。此外在中国,DN 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病因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 DN 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蛋白尿、调节脂质代谢等。以上保守综合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其在临床应用中常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咖啡酸苯乙酯(CAPE)是一种从蜂胶中分离出的酚类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血糖、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脂质代谢、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作用,有望成为 DN 治疗的新措施。本文旨在就 CAPE 对 DN 中肾脏和血管保护机制研究作简要综述。

    作者:许嘉琦;何永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肠肾连接与 IgA 肾病

    IgA 肾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近年来,研究报道 IgA 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肠道黏膜损伤密切相关,肠道黏膜免疫耐受缺陷可能会促使微生物发生异常反应及肠道屏障发生改变,增加抗原吸收,激活黏膜结合淋巴组织(MALT),有利于内毒素经肠道屏障吸收入体内,从而使异常糖基化的多聚体 IgA1产生过多,终导致肾小球系膜区IgA1沉积及肾炎发生,此称之为肠肾连接[1,2]。由于肠肾间连结在 IgA 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且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较少,因而,本文根据目前文献,综述肠肾连结在IgA 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提高对此观点的认识。

    作者:刘翔;任红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本刊关于论文中表格的要求

    使用中文表述,表、图、文字描述三者之间应无重复。表前应有正文文字表述见该表(先见文字后见表)。表序、表题、表线、物理量和单位、样本数、主谓语结构设置规范。每个表均应有序号和表题,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全文只有1个表时,表序号为表1。采用三线表(表顶线、表头线和表底线)。表题简明扼要,突出中心。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肾病注重调脾胃的学术思想

    张琪教授重视调脾胃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内经》云:“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张琪教授临证中,非常注重对脾胃的调护。

    作者:李淑菊;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国汉族人群 PPARγ2基因 Prol2Ala 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 Meta 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 Prol2Ala 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KD)相关性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 Database 及 VIP,收集中国汉族人群 PPARγ2基因 Prol2Ala 多态性与 DKD 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用 Stata12.0软件进行 Meta 统计分析,并对敏感性及发表偏倚进行检测。结果:共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 DKD 患者1439例和健康对照913例,纳入研究人群同质性较好,无显著发表偏倚。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群中 PPARγ2基因 Prol2Ala 多态性与 DKD 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型(PA + AA)/ PP:OR =0.55,95% CI:0.34~0.71,P ﹤0.05;等位基因模型 A/ P:OR =0.57,95% CI:0.45~0.73,P ﹤0.05。结论:PPARγ2基因 Prol2Ala 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 DKD 存在相关性;A 等位基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保护因子。

    作者:曹煜隆;赵海玲;严美花;张并璇;李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杨霓芝教授治疗慢性肾病药对应用经验撷菁

    杨霓芝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肾内科教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肾内科疾病中医诊断治疗方面造诣颇深。杨教授在临证中提出了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在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杨教授常运用一些中药药对治疗慢性肾脏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杨教授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金晓;王文凤;杨霓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太极拳运动对血液透析患者体能和疲乏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血液透析患者体能和疲乏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的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条件,根据患者意愿选择40例作为干预组;同期在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相匹配的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太极拳运动;对照组日常活动照常。研究周期6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体能(握力、下肢肌力)、血压、心率和疲乏状况。结果:干预组40例患者,6例中途退出;对照组40例患者,3例中途退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干预组握力无明显变化,30 s 起坐次数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论握力还是30 s 起坐次数均较基线时反而下降,其中30 s 起坐次数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比较,30 s 起坐次数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0.01)。干预组的血压较基线时下降(P ﹤0.05),心率无变化(P ﹥0.05);对照组无论血压和心率较基线时均无变化;两组比较,干预组血压较对照组下降(P ﹤0.05),两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的躯体疲乏分值、脑力疲乏分值、疲乏总分值均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 ﹤0.01),而对照组未见降低,甚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比较,干预组疲乏状态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运动期间无1例发生运动相关并发症。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下肢肌力,改善血压,缓解疲乏状况,但对握力的改善在本研究中未见明显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红梅;范汝艳;常立阳;周建芳;骆芬霞;黄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具有线粒体保护作用的中医药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或功能障碍且病史大于3个月的肾脏疾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肾脏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肾小球率过滤下降[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能够通过诱导足细胞的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及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等途径参与 CKD 的进展[2],因此,有效地保护线粒体功能对于延缓 CKD 的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中医药在线粒体功能保护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将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水光兴;孙伟;桑栋;贺丹;邹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本刊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本刊对一稿两投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本刊编辑部作出说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PI3K/Akt 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的表达及肾衰Ⅱ号方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肾衰Ⅱ号方对于5/6(ablation/ infarction,A/ I)肾切除法制备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及 PI3K/ 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从 SD 雄性大鼠中随机抽取14只为假手术组(A 组),其余采用5/6(ablation/ infarction,A/ I)肾切除法制备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 组)、西药组(氯沙坦钾+福辛普利)(C 组)、中药组(肾衰Ⅱ号方)。给予相应干预,60 d 后检测大鼠肾功能[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常规(Hb)、左肾重/体重,HE 病理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Western blot 法检测组织磷酸化 Akt(p - Akt)、总 Akt(pan Akt)蛋白表达。结果:(1)造模手术后,与A 组比较,各手术组的 BUN、Scr 明显升高(P ﹤0.01),Ccr 明显降低(P ﹤0.01),提示造模成功;(2)与 B 组比较,C、D 组 Scr均明显下降(P ﹤0.01,P ﹤0.01)、BUN 水平下降(P ﹤0.05,P ﹤0.01),Ccr、Hb 均明显升高(P ﹤0.01,P ﹤0.01),左肾重/体重降低(P ﹤0.05);C 组与 D 组比较,在降低 Scr 和 BUN,改善 Ccr 和 Hb,两种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左肾重/体重比值方面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后比较,C 组和 D 组治疗前后 Scr、BUN、Cc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肾衰Ⅱ号方在降低 Scr、BUN,改善 Ccr 方面优于氯沙坦钾合蒙诺(P ﹤0.05)。(3)肾组织病理显示,两个治疗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优于模型组。(4)与 B 组比较,两治疗组皮质、髓质 p - Akt/ pan Akt 比值明显降低(P ﹤0.01,P ﹤0.01);两组间降低 p - Akt/ pan Akt 比值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肾衰Ⅱ号方在下调 p - Akt/ pan Akt 比值方面优于氯沙坦钾合蒙诺。结论:肾衰Ⅱ号方可以改善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肾脏功能,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 PI3K/ Akt 信号通路的表达实现。

    作者:杨婧;王琛;祝婷婷;周珊珊;秦军燕;王福岗;何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