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垢着病一例

康晓芳;郑松;王鑫;孙万锋;李久宏;宋芳吉

关键词:皮肤垢着病, 继续治疗, 伤口疼痛, 皮肤变黑, 患者, 颌面骨折, 中医院, 颜面部, 抗感染, 住院, 诊所, 砸伤, 瘀斑, 外伤, 头颅, 临床, 报告
摘要:皮肤垢着病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1岁.以颜面部皮肤变黑逐渐加重5个月就诊.患者9个月前不慎被砖砸伤左脸部,外伤处有瘀斑及伤口疼痛.在当地中医院住院行x线及头颅CT示:多处颌面骨折,给予抗感染等治疗9天后,因故自行出院,在附近诊所继续治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面部难辨认癣一例

    患者女,8岁,因面部红色斑块伴痒6个月余于2006年5月就诊.6个月前因面部红斑瘙痒就诊,在当地诊为湿疹,予抗过敏和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药物不详),效果不佳,后在当地县医院疑为SLF,进行抗核抗体、抗dsDNA、抗ENA抗体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5 mg/d)口服2个月余,仍无明显疗效,皮疹继续扩大,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孙彩虹;常宝珠;康玉英;顾恒;吴绍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内皮素对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

    内皮素系统包括内皮素及其受体.该系统能够单独或者协同α-黑素细胞刺激素、干细胞因子和编码性别相关转录因子等信号分子调节黑素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黑素合成、黏附和移行,并在色素沉着过度、白癜风和黑素瘤等皮肤色素障碍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内皮素系统与色素障碍性疾病的关系,以及研发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素受体的新型药物将为某些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郑锦芬;李建军;江智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皮肤垢着病一例

    皮肤垢着病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1岁.以颜面部皮肤变黑逐渐加重5个月就诊.患者9个月前不慎被砖砸伤左脸部,外伤处有瘀斑及伤口疼痛.在当地中医院住院行x线及头颅CT示:多处颌面骨折,给予抗感染等治疗9天后,因故自行出院,在附近诊所继续治疗.

    作者:康晓芳;郑松;王鑫;孙万锋;李久宏;宋芳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皮肤肿瘤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皮肤肿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从遗传学的角度上看肿瘤是一种基因病,以往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涉及的基因并不了解.随着转基因以及基因打靶技术的不断完善,研究者已经能够精确研究肿瘤发病中相关基因的具体作用,这对于明确肿瘤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均提供有利的平台.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为例,对转基因动物技术在皮肤肿瘤研究领域的新研究进展概述.

    作者:李晓燕;安金刚;刘玉峰;李承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红皮病68例治疗分析

    我院在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68例红皮病患者,现将其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陈怀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全国皮肤外科学习班纪要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马拉色菌相关婴儿皮肤病

    马拉色菌是人皮肤表面的常驻真菌,能引起婴儿花斑癣,并与婴儿脂溢性皮炎、婴儿特应性皮炎、新生儿头部脓疱病、婴儿及新生儿痤疮的发病相关.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皮损处能检出马拉色菌,且抗真菌治疗有效,在婴儿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主要作为抗原.由于婴儿和新生儿的皮肤屏障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等尚不成熟,在患该类疾病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较成人有差异,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

    作者:周夕湲;熊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RNA干扰技术在某些性传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RNA干扰现象是生物界古老而且进化的高度保守的现象之一,是由双链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的mRNA降解过程.RNA干扰不仅可特异性地高效抑制基因表达,而且能够抑制侵入宿主的病原微生物基因表达,尤其在抑制病毒方面具有强大作用.艾滋病、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均由不同病毒感染所致,为此对近年来有关RNA干扰在这几种性传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刘继峰;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银屑病T细胞活化和信号转导的进展

    银屑病发病与辅性T细胞亚群分化失衡,活化T细胞信号转导失控及特定基因表达异常密切相关.T细胞可经抗原或非抗原刺激而活化,活化T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有:Ca2+离子依赖的蛋白激酶C途径、Ras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途径和詹纳斯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途径等.其中詹纳斯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途径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效调控T细胞活化和信号转导途径对治疗银屑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玉清;张锡宝;曾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沙眼衣原体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沙眼衣原体耐药的报道越来越多.近年从基因水平研究发现,四环素类耐药主要是由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与gyr A和par 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点突变有关,大环内酯类耐药和23S rRNA上的基因突变有关,利福平耐药则与rpo B基因的核苷酸改变有关.所有机制主要涉及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两方面.

    作者:杨丽娜;江勇;刘全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皮肤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但长期以来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干预措施各异,无从评价干预效果.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新的分类方法将脉管病变分为有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血管瘤和只有管腔扩张的脉管畸形.同时又将血管瘤根据其起病时间和组织病理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分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介绍常见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李丽;马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p16INK4a与HPV感染相关疾病

    p16是抑制cDK4和6的肿瘤抑制蛋白.高危型HPV中的致癌基因E7可使p16INK4a失去pRb的反馈性抑制而过度表达且功能异常.低危型HPV感染相关的尖锐湿疣中p16INK4a免疫活性表现为离散、点状分布的阳性.中高危HPV感染相关的鲍恩样丘疹病中p16INK4a免疫活性表现为弥漫强阳性.p16INK4a较HPV型别能更客观地推测尖锐湿疣、鲍恩样丘疹病恶变的可能.

    作者:杜娟;徐金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类疱疹病毒8型在多中心Castleman病发病机制中的进展

    多中心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通常不可治愈的淋巴结增生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但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与人疱疹病毒8型感染关系密切,并且发现HIV感染的患者较易发生多中心Castleman病,其原因可能是HIV感染的患者人疱疹病毒8的感染率增加.人疱疹病毒8型为一种DNA病毒,多中心Castleman病中可以检测到人疱疹病毒8型及其编码的基因,它们在多中心Castleman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秀娟;普雄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及其耐药的进展

    青霉素是目前治疗梅毒的佳方法,但在应用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简便可行、依从性好,且多项研究已证实其疗效,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同时阿奇霉素在梅毒预防控制的现场实施和用于治疗其他性病病原体合并感染有一定的优越性.近年来,出现基因突变引起的耐阿奇霉素的梅毒螺旋体,导致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失败,并在一定的网络中传播,影响它在梅毒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

    作者:李婧;陈祥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解脲脲原体生物群致病性差异的进展

    解脲脲原体在人群中的致病性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众多研究显示其致病性可能与特定的亚群和(或)基因型存在相关.根据表型和基因型特征,解脲脲原体两大生物群被建议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微生物种群.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解脲脲原体T960生物群与男性致病性的相关性更大,在临床工作中更应i亥被考虑到.解脲脲原体不同生物群在女性及新生儿中的致病性关系研究仍存在较多争议,但倾向于T960生物群可能与致病性关系更大,是致病菌群,而parvo生物群可能是定植菌群.

    作者:马寒;陆春;朱国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器官型筏式培养及其在HPV研究中的应用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类感染上皮细胞的小DNA病毒,其生活周期与上皮细胞的分化紧密联系,因此,绝大部分型别人乳头瘤病毒在体外单层细胞培养中不能产生病毒颗粒.器官型筏式培养能使上皮细胞模拟体内的鳞状分化,故作为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应用于体外研究人乳头瘤病毒的自然感染史、生活周期,及评价潜在的抗病毒制剂的活性,推动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进程.

    作者:杨竹生;李新宇;林麟;郑家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胎传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

    胎传梅毒是由于孕妇感染梅毒后、梅毒螺旋体经胎盘感染胎儿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胎传梅毒危害严重,可造成胎儿的流产、早产甚至死产等多种并发症.胎传梅毒血清学抗体检查仍然是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胎传梅毒控制策略之一.虽然胎传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但判读结果时也须参考孕妇的过去史、检查、治疗等资料;同时,胎传梅毒宜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治疗和随访策略.

    作者:陶小华;王千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皮肤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右大腿斑块14个月人院.1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大腿内侧出现一蚕豆大红斑,渐大,无发热及不适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内有大量浆细胞,考虑为反应性浆细胞瘤样增生,予以青霉素、泼尼松等治疗,皮疹仍渐大.

    作者:张东红;梁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鲍恩样丘疹病发病机制的进展

    鲍恩样丘疹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肛周外生殖器疾病,该病与尖锐湿疣和鲍恩病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提示,鲍恩样丘疹病主要是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改变对其有促进作用.感染细胞致癌蛋白p53和p16的异常表达、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鲍恩样丘疹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凋亡在鲍恩样丘疹病的良性生物学行为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叶庭路;陆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妊娠梅毒与胎传梅毒

    近年来妊娠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由于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水平随病期的进展而变化,导致不同的妊娠结局,包括胚胎死亡、流产、早产或娩出胎传梅毒患儿;妊娠期间机体免疫反应状态的改变也会影响母体及胎传梅毒的自然病程.因此,进一步了解妊娠与梅毒的相互影响,揭示妊娠梅毒和胎传梅毒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于有效地控制梅毒的母婴传播,预防梅毒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江波;杨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