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艾东方
目的:探讨β-连环素(catenin)在人表皮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 actividin-biotin complex)法检测81例人表皮肿瘤组织标本,包括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18例,鲍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15例,鲍恩病(Bowen disease,BD)16例,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32例以及20例正常人包皮组织标本中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并分别统计分析比较其异常表达率在各临床病理学分级不同的疾病组中的差异.结果:①β-catenin在上述4组疾病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②各组标本中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水平亦升高,但各组间β-catenin异常表达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SCCⅡ期和Ⅲ期中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水平高于Ⅰ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在SCC组中,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β-catenin在人表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成为基因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刘晓庆;涂亚庭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50例未治疗的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且重型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局限型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2.89,P<0.01),但重型患者组与局限型患者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斑秃患者PBMCs转录因子Foxp3 mRNA与秃发严重评分工具(SAL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26,P<0.01).结论: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斑秃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隋佳佳;陈晓红;荣容;曹碧兰;晏文;杨莹;张更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男,58岁.患者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鳞屑12年,加重半个月于2011年7月10日入院.患者12年前开始出现全身散在红色斑疹伴鳞屑,皮疹逐渐增多,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予相应治疗后好转,皮疹反复发作,冬重夏轻.
作者:丁佐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例1.男,45岁.因四肢瘀点瘀斑10余d,腹痛1周于2012年3月16日入院.入院前10余天无明确诱因于双下肢出现密集针头至绿豆大瘀点和瘀斑,伴有双踝关节疼痛,1周前出现腹痛.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欠佳.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软,右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四肢关节无明显肿胀.
作者:王倩;刘伟;薛竞;陈学军;段西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化脓性卡介苗性淋巴结炎(suppurative Bacille Calmette-Guérin lymphadenitis)为接种卡介苗引起的一种局部的淋巴结异常强反应,皮肤科文献报道较少,现报告1例.
作者:房现刚;李会贤;陶书杰;王振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17岁.因发现脱发20余d,于2012年9月3日来我院皮科门诊就诊.20余d前患者出现双颞部小片状脱发,2周前曾就诊于当地皮肤科诊所,诊断为斑秃,予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患者脱发逐渐加重,小片状脱发发展至头顶部,枕部等处,无明显瘙痒或脱屑.否认有拔毛习惯.父亲有雄激素源性脱发病史.家族中无类似小片状脱发史.
作者:黄海艳;王芳;赵琰;陈杰;赵明福;张建中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蕈样肉芽肿临床较少见,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40岁.因全身皮肤丘疹、结节、肿块伴瘙痒5个月于2008年6月30日入院.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头面部出现散在的丘疹、斑块、结节及肿块,迅速泛发全身,自觉剧烈瘙痒,搔抓后糜烂渗出,伴全身毛发逐渐脱落.曾在当地医院多次按湿疹治疗无效,病情发展迅速,近2个月来饮食明显减少,体重下降约6 kg.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病史.
作者:刘样满;王国安;陈俊杰;陈建科;杜秋燕;许慧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男,18岁.主诉:右小腿紫红色结节、斑块及疣状增生18年.现病史:患者出生时发现右膝前黄豆大红褐色丘疹、结节,随年龄增长皮疹逐渐增多、增大,形成斑块,并部分融合呈疣状,沿小腿内侧向下延伸至胫前1/2的部位,大致呈带状分布.偶尔感疼痛及瘙痒,轻微外伤后易出血,未行任何处理.
作者:王明;赵云;杨珍;易圣刚;陈思远;钱悦;王椿森;黄长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指(趾)甲位于指端背侧,是皮肤的一个特殊分化部位,具有保护指尖,掌侧皮肤和支持脂肪组织的作用,还能增加指端的敏感度,并具有一定美观作用.由于外伤或挤压常引起指甲损伤致使甲下出血形成血肿,由于血肿压力高刺激神经末梢,引起患者剧烈疼痛.现将我科自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甲下血肿患者应用CO2激光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洪济荣;邓红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报告1例结节性类天疱疮.患者男,72岁.因全身结节、瘙痒10余年,水疱 5个月就诊,曾误诊为结节性痒疹,按结节性痒疹治疗无效,后结合皮损组织病理、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类天疱疮.给予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苷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原有皮损基本消退,无新发皮损.
作者:刘新媛;尹新江;李一雷;郭昊;李波;李久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在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表皮屏障功能降低,其保持皮肤水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受到影响,引发或加重AD.与屏障功能有关的皮肤结构和成分如角质细胞、细胞间脂质、丝聚蛋白等在AD中均会发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在维持皮肤屏障完整性的同时,促使其他功能正常化是AD治疗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鹤飞;柏冰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报告1例红色阴囊综合征.患者男,86岁.阴囊红斑伴灼痛2个月而就诊.皮肤科检查:阴囊边界清楚的红斑,诊断为红色阴囊综合征.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真菌药治疗均无明显缓解.
作者:侯麦花;卢新政;朱文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9岁.因背部红色斑块5年,瘙痒、渗液6个月,于2012年10月25日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个五分硬币大的红斑,无痛痒,皮损缓慢增大,未予治疗.6个月前皮疹瘙痒,搔抓后皮损处有淡黄色液体流出,数天后自行结痂.患者既往体健.
作者:胡亚莉;汪洋;李岩;王砚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报告1例发生水疱的皮肌炎并发食管癌.患者女,64岁.因四肢肌肉疼痛、无力4个月,周身红斑、双上肢水疱2个月伴吞咽困难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阴性.胃镜检查活检发现食管癌,2个月后死亡.诊断:皮肌炎、食管癌.该文就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出现水疱的皮肌炎进行了文献复习.
作者:张宇;李红;乔树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外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面部皮炎临床表现多样,且其在国内外的名称不同,影响国内外同行对该病的认识.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命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起珏;何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检测体外HaCaT细胞内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微量稀释法检测沙眼衣原体E型标准株和34例临床株在HaCaT细胞和McCoy细胞中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在体外的敏感性.同一抗生素在两种细胞的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沙眼衣原体E型标准株在两种细胞内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的MIC值一致.在HaCaT细胞和McCoy细胞中测得临床株的MIC大值,比以往报道的MIC值均有所升高.在两种细胞中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对临床株的MIC值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HaCaT细胞中MIC值高于McCoy细胞中的MIC值.结论:体外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不同培养细胞HaCaT细胞和McCoy细胞间存在差异.
作者:王蕊;王敬;陈立新;李卓然;刘原君;刘全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报告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继发银屑病.患者男,74岁.因全身水肿性红斑伴水疱、大疱2个月就诊,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经治疗后皮疹均消退.患者在2年半后出现双下肢红斑鳞屑伴瘙痒,皮损组织病理证实为寻常性银屑病.
作者:元慧杰;许人超;董娟;朱海琴;郑捷;潘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联合酮替芬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209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6例采用咪唑斯汀联合酮替芬递减疗法;对照组103例,采用咪唑斯汀递减方法.疗程均为10周.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及停药4周后复发率分别为76.1%、10.4%和43.5%、22.8%.两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口干和嗜睡.结论:相对于咪唑斯汀递减疗法,咪唑斯汀联合酮替芬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佳、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与单用咪唑斯汀相似.
作者:郭晓兰;杨文彪;黄芳仪;欧阳志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男,46岁.因臀部及股部红色斑块36年,加重伴发热半个月于2012年7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自10岁起无明显诱因下右侧臀部出现一黄豆大的红色角化性丘疹,无明显疼痛及瘙痒,未引起重视.
作者:倪晓静;蒋亦秀;黄池清;许经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男,18岁.因阴囊白色斑丘疹6 d,于2012年9月3日至我科门诊就诊.患者于6 d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阴囊出现白色斑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未予重视及任何处理.其后上述皮疹逐渐增多并稍增大,患者自诉水洗后白斑可消退,但皮肤干燥后白斑可再次出现.
作者:谭欢;阎衡;兰雪梅;周村建;钟白玉;杨希川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