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尽染;陈国梁;杜娟;杨永生;黄琼;陈明华;方丽
硬化性脂膜炎(sclerosing panniculitis)是一种皮下脂肪的炎症性疾病,由于局部缺血导致皮下脂肪小叶坏死,继发间隔纤维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皮肤结节[1].笔者诊治1 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辉;史晓蔚;胡楠;张芳芳;罗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63 岁.因鼻部暗红色结节1 个月于2010 年4 月6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鼻部无明显诱因出现2 个红色米粒大丘疹,此后丘疹渐增大并融合为一红色结节,无不适,发病前否认有蚊虫叮咬或外伤史.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及服药史.
作者:徐宏俊;刘盈;刘艳;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66 岁.因面部斑丘疹15 年,加重1年于2009年6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15 年前左侧眉弓上方出现甲盖大红色丘疹,略高出皮面,渐增大并向面部、头皮、颈、耳郭部发展,表面出现破溃、结痂,伴疼痛.近1 年来加重,腋下、背部、臀部散在暗红褐色斑疹,略高出皮面,部分表面破溃,头面部呈弥漫性暗红褐色浸润性肿胀,双侧鼻唇沟及下颌部破溃、渗出,触痛明显,张口受限.近1 年来午后低热,无明显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关节痛,无明显盗汗、消瘦.否认外伤史.否认亲属中有类似疾病.患原发性高血压病5 年.
作者:林尽染;陈国梁;杜娟;杨永生;黄琼;陈明华;方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报告1例Moulin 线状皮肤萎缩.患者女,43 岁.左下肢褐色斑伴萎缩20 余年.左臀部至左足踝带状淡褐色萎缩斑,沿Blaschko线分布,触之无硬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部分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胶原纤维无增粗、硬化及萎缩,部分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未见明显萎缩.
作者:关杨;陶小华;张芸;杨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60 岁.因右侧臀部皮下硬化性结节、反复破溃形成斑块22年于2010年2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臀部出现一个黄豆大的白色结节,微疼痛,破溃后排出少许脓液及白色石灰样颗粒,能自行愈合.此后在原皮损边缘不断出现米粒至蚕豆大类似皮疹,面积逐渐增大表面呈白色,质地硬,反复破溃又愈合伴有萎缩,逐渐形成凹凸不平的硬性斑块,在当地医院诊治效果不佳.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张秀春;杜丽霞;李玉湘;傅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我国疱疹样皮炎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特点.方法:对该院2004-2009年确诊的15例疱疹样皮炎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5 例患者中,男8 例,女7 例;肘、膝、头皮、背部及臀部是常受累部位;4例患者有轻微胃肠道症状;9例对氨苯砜(DDS)敏感;14例患者可见表皮下疱,15 例真皮浅层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或核尘.直接免疫荧光检查4例患者真皮乳头顶部及基膜带均有IgA颗粒状或纤维状沉积.结论:中国疱疹样皮炎并不少见,肘、膝、臀部是易受累的部位,男女发病率相当,基本特点与国外报道的病例相似.
作者:林燕;周桂芝;卢宪梅;陈学超;陈声利;张福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调Q激光治愈太田痣后复发情况,了解复发可能存在的原因.方法:对经治愈的1 510 例太田痣患者进行随访,对24例复发的太田痣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太田痣复发患者中,女性居多,均为育龄期妇女,大部分复发前有妊娠史,另一部分患者复发前有过度日晒史.男性患者中,复发前有过度日晒病史.女性患者复发率较男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型太田痣复发率高,各型复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次就诊并开始治疗的年龄大多数在青少年时期,治愈后平均经过6.5 年出现复发.复发患者再次治疗仍有效.结论:复发是太田痣激光治疗后的一个并发症,其发生与性激素、日晒及治疗次数不足有关.
作者:翁伟丽;李勤;余文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报告1例成人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瘤.患者男,72 岁.8 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肢出现红色皮下结节,有轻度压痛,7 年前经组织病理诊断为软组织来源恶性肿瘤,未予治疗.皮损缓慢增大,并形成多个外生性结节、肿瘤,皮损面积约8 cm × 10 cm.再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真皮和皮下胶原间弥漫性瘤细胞增生.肿瘤细胞为梭形,部分细胞体积巨大或呈多核形态,细胞异形性明显.肿瘤局部有黏液沉积,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阳性,角蛋白AE1/3、S-100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CD31 均为阴性.CD34 染色示第1 次切片肿瘤细胞阴性,第2 次切片浅部肿瘤细胞阳性,深部肿瘤细胞阴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诊断为成人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瘤.
作者:王雷;李承新;王胜春;高天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报告1例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患者女,46 岁.上唇左上方淡黄色质硬斑块缓慢增大40 余年,无自觉症状,表面发生浅溃疡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见收缩间隙,团块周围间质胶原纤维增生.诊断为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
作者:杨义成;吴凤;钱悦;朱里;涂亚庭;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组织病理特征图1 中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下方可见细胞条索相互交织,并与表皮相连,部分与毛囊相连.肿瘤细胞主要为基底样细胞,胞质呈嗜碱性,肿瘤细胞未见有明显的异形性.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8 岁.因面部和唇部黑色斑块、斑片,四肢色素减退斑5 年,右面部麻痹、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10 年2 月至我院就诊.患者5 年前面部、唇部出现大小不一散在的黑色斑块、斑片,形状不规则.继之四肢出现米粒大多发性色素减退斑.皮损于日晒后加重.近半年来感右面部麻木,右眼视物不清,视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父母体健,为近亲结婚(表兄妹),父亲于75 岁时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母亲健在.共有兄弟6 人,其二哥自幼有面部黑色斑块、斑片,于10 岁左右因面部黑色斑块恶化形成溃疡继发感染死亡, 其余兄弟体健,无类似病史.
作者:陈娟;邓丹琪;周晓鸿;王心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结节性类天疱疮是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一种特殊类型,皮损多表现为泛发的角化过度的结节或斑块,有时结节的顶部可见小的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临床类似结节性痒疹.本病临床相对少见,笔者诊治1 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作刚;吴凤;钱悦;朱里;涂亚庭;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报告1例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77 岁.因躯干四肢皮疹伴偶痒3 个月入院.皮损和淋巴结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提示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入院期间出现局限性水疱,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证实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给予泼尼松30 mg/d 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 300万U 肌内注射,隔日1 次,皮损较前减轻.
作者:王明悦;徐辉;张凡;陈喜雪;涂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55 岁.主诉:右前臂结节2 年.现病史:患者2 年前偶然发现右前臂出现一黑色绿豆大的丘疹,不伴痛痒,未予重视.此后丘疹逐渐缓慢增大,近日出现反复自发性破溃出血,遂于2010 年4 月27 日至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
作者:程茂杰;谢志宏;常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86 岁.因右侧颈部出现环状斑块5 个月,伴轻度疼痛,于2010 年3 月至我科门诊就诊.皮损初发时为黄豆大,曾在外科以脓肿切除,但伤口不愈合,并逐渐扩大,当时外科发现右耳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未处理.3 年前摔倒后右肩部骨折,未手术逐渐恢复.近2 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口服肾衰宁等药物,病情维持稳定.
作者:陈琢;毕新岭;顾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儿男,16岁.右踝关节疼痛、左眼结膜充血、尿痛伴尿道口流脓20 d,于2010年11月5 日就诊于我科.患儿于2010年10月中旬无明确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伴发热,体温高达39 ℃,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肠炎,给予抗炎及对症治疗1 周(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病情好转.
作者:丁香玉;赵梓纲;梅宁菊;李恒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紫外线照射特别是中波紫外线(UVB)可引起皮肤光损伤、光致癌,如何对其防护是目前皮肤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发现来源于植物或食物的光化学防护剂能预防及减少皮肤光损伤及皮肤癌的发生.该文就主要植物光化学防护剂抗光损伤、光致癌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邓丹琪;刘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儿男,15岁.因自幼指(趾)甲变硬增厚,全身丘疹10 余年,于2010 年7 月6 日到我科就诊.患儿出生后2 个月即发现指(趾)甲对称性变硬、增厚呈褐色.2 岁后起每年天气炎热时,患儿自额部、颈项部起针头至绿豆大的灰白色小水疱,稍痒,继而蔓延到躯干、四肢,天气转凉后自愈.之后,双侧腰部、臀部、双膝关节伸侧逐渐起褐色角化性丘疹,部分有角栓,可自行脱落,残留褐色斑丘疹.
作者:黄清华;林敏;杨阳;陈玲玲;刘旖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 细胞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含10-6 mol/L 地塞米松或10-6 mol/L 他克莫司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在24 h 和48 h 的不同时相点,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 检测HSP90 的表达.结果:地塞米松作用24 h 后,HSP9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48 h 后进一步升高(P < 0.05);而他克莫司作用于HaCaT 细胞后的不同时相点,HSP90 mRNA 和蛋白水平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地塞米松可上调角质形成细胞中HSP90 的表达,他克莫司不影响角质形成细胞HSP90 的表达.
作者:杨玲;何威;张斌;郁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30 岁.因间断发热20 年,臀部针尖大红色丘疹18年于2010年7 月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 运动后或环境温度升高时体温升高, 高体温37.8 ℃,伴有双指、趾末端麻木、疼痛,热退后疼痛消失.至当地医院就诊,予退热药口服.
作者:姜桂仙;崔炳南;李理 刊期: 2012年第01期